第4题:
试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创造国家竞争优势,我们应采取怎样的产业发展对策。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现实贸易形式的迫近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因素分析即“钻石理论”。 a.要素状况。要素状况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b.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国家竞争力。 e.相关及支撑行业。相关及支撑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货商的竞争能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 d.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阶段分析。 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此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a.要素驱动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涵在竞争优势之中。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需求和相对价格。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按照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b.投资驱动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 按照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 c.创新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 接干预越来越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 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了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d.财富驱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产业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驱动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 ③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创新机制分析。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 a.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个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b.中观竞争机制 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c.宏观竞争机制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概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可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现实贸易形式的迫近,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因素分析,即“钻石理论”。a.要素状况。要素状况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b.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国家竞争力。e.相关及支撑行业。相关及支撑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货商的竞争能力。那些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密切的工作关系、与供应商的接近、及时的产品供应和灵通的信息获得并保持优势。d.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波特指出,没有任何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阶段分析。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此,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a.要素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涵在竞争优势之中。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需求和相对价格。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按照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b.投资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按照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c.创新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了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d.财富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产业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驱动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按照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③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创新机制分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a.微观竞争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个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b.中观竞争机制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c.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