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题目

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考题
更多“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进行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一)确定训练的起点和领域
    (二)制定训练计划
    1)确定长期目标
    2)分解动作
    3)确定短期目标
    (三)总结

  • 第2题:

    结合实际,谈谈作为老师应如何对待幼儿园中的弱听儿童?
    (1)平等对待:在对待弱听儿童的态度上,教师不能过多地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依赖教师去争取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过分的保护会引起普通儿童的反感,这会成为两类儿童建立和谐关系的障碍。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两者一律要求,不能因为弱听儿童的缺陷而姑息迁就他们,要教育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自己视为集体的平等成员,积极地接纳周围的每一个人,乐观,开朗一些。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交往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弱听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帮助。教师应对普通儿童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让他们平等地看待弱听儿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帮助听障同伴克服困难。教师要鼓励两类儿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经常与弱听儿童打交道的人,也需要了解一些手语。
    (2)座位安排:教师可以对弱听儿童的座位进行定期调换,座位应便于他们看和听教师的讲课,最好让他们位于离教师2——3米的距离,如果她们的眼睛和教师的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则最有利于看话。因此,前几排靠边的位置比较适合他们。若教室内只有一边开窗户,就只能让他们坐到靠窗户一边的位置上。另外,课堂中分组讨论或课外活动中的分组游戏,教师可有意识地变换弱听儿童的组别。
    (3)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只要讲课人嘴里发出声音,讲课人就不能背向弱听儿童。教师讲话时位置很重要,不能背对着光源跟弱听儿童讲话,另外教师也不能边说边走动、边板书边说话,或者摇头扭头。
    (4)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教师应注意讲课时的语言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样的声音刺激能容易引起弱听儿童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弱听儿童选择重点来听。为了方便弱听儿童看话,教师说话的速度和发音动作的幅度要视教学水平和语言材料的性质而定。对低年级的弱听儿童说话时,语速要适当放慢,发音时的口型要自然而清楚;对熟悉的生活常用词语,教师可以说的快些,对于不熟悉的新教材,教师可以说的慢些,必要时适当重复。教师的语言还应简练、准确、通俗易懂。不需大声叫喊,但关键之处需略夸张口型,以便于弱听儿童的看话。
    (5)多使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多用直观教学法,尤其是教具直观(实物直观、模型直观)。教师在教室讲到某一物体时,要指出它、走近它、触摸它或实际的操作它,充分地利用教具。教师也要适当地把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交际手段教学。
    (6)预防弱听儿童疲劳:听力问题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疲劳,教师要注意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内容的协调。课内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尤其要重视书写活动和言语活动间的交替,并安排适当的课内休息。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弱听儿童在听不懂时提出疑问,请求教师重复不懂的内容。另外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 第3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儿童的交往技巧:
    (1)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告诉儿童基本的交往技巧。
    (2)通过对活动的间接观察。成人给儿童做好榜样,让他们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
    (3)通过成人的安排和指导。教师可以让儿童组成小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他们发展交往技巧。
    在培养儿童交往技巧时应关注:
    (1)要有正确的目标。促进儿童交往技巧发展的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儿童具备合作能力。成人不能批评或厌弃交往技巧欠缺或有问题的儿童。
    (2)关注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选择对儿童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的指导。
    (3)关注个别差异。应认识到儿童个性和交往技巧的差异,给予儿童尊重,不能只提倡某种人际交往方式方法。
    (4)鼓励儿童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成人要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参与各种群体活动,并进行强化。
    (5)重视环境影响。成人要充分估计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消除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4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
    1.重视榜样的作用。
    (1)成人应展示自控。
    (2)教会儿童自控。
    2.帮助儿童自立。
    (1)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
    (2)让儿童有自主权和主动权。
    (3)鼓励儿童自己鼓励自己,让儿童逐渐脱离成人的监督和帮助,发展内在控制能力。
    (4)使被动的教育变为自我教育。
    3.建立行为规范。
    (1)帮助儿童制定规则。
    (2)实行奖惩机制。

  • 第5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进行辅导?
    (1)以身作则:教会儿童行为控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向儿童展示自控。生活中儿童最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儿童自控力的发展。所以,一个冲动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儿童克服自制力不足。
    (2)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首先,要有规矩。成人应为儿童架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不准做那些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在儿童入学前就为他们设限,等于是为他们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基。其次,让儿童学会自己负责。成人可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儿童,并且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两种纠正方式,儿童经由这些选择,便会知道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尝到负面的结果。最后,有适当的惩罚。儿童若不尽责,就限制他们的自主权。不过方法要积极,让儿童仍抱有希望。儿童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态度代表了队他们的期望、信任和爱。
    (3)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另外,成人在激励儿童时,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4)延迟满足:要让儿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儿童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吃手的毛病,或提出一些额外条件。若这个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父母便会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