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将安眠药投入乙的饭菜中,准备在其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乙因吃了甲投放的安眠药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犯罪结果虽然提前实现,但按照通说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认定 B.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存在方法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乙意外死于安眠药中毒,属于意外事件

题目
甲将安眠药投入乙的饭菜中,准备在其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乙因吃了甲投放的安眠药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犯罪结果虽然提前实现,但按照通说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认定
B.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存在方法错误,对死亡结果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乙意外死于安眠药中毒,属于意外事件

相似考题
更多“甲将安眠药投入乙的饭菜中,准备在其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乙因吃了甲投放的安眠药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有( )。

    A.甲误认为乙是丙而加以杀害

    B.甲将过期的安眠药误当成没有过期的安眠药去毒杀其妻

    C.甲打乙一拳,乙昏倒,甲以为自己杀死乙,而乙未死

    D.甲将乙遗忘在其车上的物品拒不交出,甲认为拾得的东西可以归己


    正确答案:ABC
    解析: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这种认识错误可分为同类的目标错误,非同类的目标错误以及目标自身性质错误,如选项A。(2)行为人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是指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手段的性质的认识错误,如选项B。(3)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如选项C。选项D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第2题:

    甲与乙投宿同一旅店,甲得知乙身携巨款,于是甲利用聊天机会在乙的茶杯中偷放安眠药,待乙熟睡时将其巨款拿走。甲的行为构成:

    A. 盗窃罪
    B. 诈骗罪
    C. 抢劫罪
    D. 抢夺罪

    答案:C
    解析:
    答案为C。

  • 第3题:

    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意外事件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过失致人重伤罪
    D.正当防卫

    答案:A
    解析:
    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第4题: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经抢救后,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

    • A、不构成犯罪
    • B、犯罪中止
    • C、犯罪未遂
    •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 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
    •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
    • 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甲意图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脖子,致乙窒息死亡。由于甲放的安眠药过多,乙吞食过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的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 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 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 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下了毒的饭菜让丙给乙送去,但未告知丙实情。丙事前偷偷看到甲在饭菜里下毒,因其对乙也不满,未告知乙饭菜已下毒,仍送给乙吃,结果乙吃了甲下毒的饭菜中毒身亡。甲与丙()。

    • A、构成共同犯罪
    • B、构成故意杀人罪
    •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 D、甲构成教唆罪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甲意图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脖子,致乙窒息死亡。由于甲放的安眠药过多,乙吞食过量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的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 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未遂)
    • 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 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多选题
    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

    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B

    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

    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D

    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


    正确答案: C,D
    解析:
    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甲向乙投放了安眠药,客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并且由该行为直接造成被害人乙死亡;主观上有杀害乙的故意;侵犯了乙的生命权这一客体。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由于甲的投放安眠药的行为能够直接致乙死亡,因此已经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 第10题:

    单选题
    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B

    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

    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D

    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致死量的毒药,正要实施相同行为的乙暗中发现甲已经下毒,便没有再投放毒药(原意欲投放毒药),后丙毒发身亡。即便没有甲的投毒行为,丙也会因乙的投毒行为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

    乙正常过马路,甲开车闯红灯快速擦乙身边而过,乙因心脏病发而死亡。甲的违章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甲砍掉了著名钢琴家乙的两只手指,乙因无法再弹钢琴,抑郁自杀,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D

    甲非法拘禁乙,将乙关在汽车后备箱,丙追尾甲的汽车,致使乙被烧死,甲的非法拘禁行为使得乙丧失逃生机会,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如果没有甲的投毒行为,丙就不会死亡,假定的因果关系不排除归责,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B项,甲的违章行为引发了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但是该结果的发生并不是前置性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保护目的,乙的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也即认为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自杀属于异常的介入因素,对死亡结果发生作用大,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D项,甲的拘禁行为与丙的追尾行为共同导致了乙的死亡,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唆使乙杀丙,但乙误将丁当作丙杀害,事后查明,丁并非死于乙的枪击行为,而是因为听到枪响,致使其心脏病发死亡。无论依据何种学说,乙都对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

    甲为了勒索财物将乙拘禁,后将其杀害,为掩盖罪证,放火焚烧尸体,火势甚猛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大半,后查明,乙系火灾导致的窒息死亡,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的基本犯和放火罪的加重犯

    C

    甲欲枪杀乙,乙和丙并排而坐,甲担心会打中丙,但为了不放弃这样一个好机会,仍然开枪,结果打死了丙,乙却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依据法定符合说,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甲意欲杀死乙,但碍于乙人高马大,就先在乙的饮料中投放安眠药,再勒死乙。不料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直接死亡。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的死亡,甲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乙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后者不影响犯罪故意的认定,而前者无论按照什么学说,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项,甲的行为属于事前的故意,乙的死亡应当归责于绑架过程中的杀人行为,也即甲的行为属于绑架杀人行为。对甲应当以绑架罪的加重犯和放火罪的基本犯论处。
    C项,甲预料到会打中丙,但为了杀死乙而放任了丙的死亡,甲对丙存在间接故意,此时不属于打击错误,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D项,甲的行为属于犯罪结果的提前实现,由于投放安眠药的行为已经具备侵害法益的危险,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着手行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 第13题:

    第 33 题 甲准备杀死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乙。甲打算先给乙吃安眠药,等乙熟睡后,将乙用绳子勒死。但还未等甲实施绞杀行为,乙就因吃了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考点]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答案及解析] B。行为人本来想实施两个行为,来达到犯罪目的,但当其实施第一个行为后,就提前实现了自己所预想的犯罪结果。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在本题中,对于故意杀人行为而言,甲给乙吃药的行为,显然已经是着手,故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 第14题:

    甲与乙入户盗窃,甲入户盗窃,乙负责望风,甲得手后发现熟睡中的刘某,便对刘某实施了奸淫行为。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

    A.甲乙共同构成盗窃罪
    B.甲乙构成了强奸罪
    C.甲为共同犯罪的主犯
    D.乙为共同犯罪的从犯

    答案:A,C,D
    解析:
    甲乙在实施盗窃行为前有通谋,对于实施盗窃行为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实施盗窃的行为,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A选项正确。在盗窃罪中,甲乙之间有分工,甲在犯罪中是犯意的发起者并且起主要作用,是盗窃行为具体的实行者,甲是主犯。乙在共同犯罪中辅助甲实行犯罪,乙是从犯,是帮助犯。C、D选项正确。对于甲强奸刘某的行为,属于甲的临时起意,乙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所以,对于强奸罪,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乙不负刑事责任:B选项错误

  • 第15题:

    甲因贪污行为被撤销公司经理职务,对揭发人乙(公司副经理)一直怀恨在心。一日,甲、乙一同陪三个客户就餐。其间,甲乘乙出去解手而客户又未注意时,往乙的酒杯内投放了毒药。散席后不久,乙毒性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为混淆视听,甲自己也服了少量毒药,出现轻微中毒症状。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甲的行为构成投毒罪
    C.甲的行为构成报复陷害罪
    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具体适用。甲将毒药投入乙的酒杯,只可能导致乙死亡。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故不能认为其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罪所要求的投毒行为,其所实施的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 第16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下了毒的饭菜让丙给乙送去,但未告知丙实情,丙事前偷偷看到甲在饭菜里下毒,因其对乙也不满未告知乙实情,结果乙吃了下毒的饭菜中毒身亡。甲与丙()。

    • A、构成共同犯罪
    • B、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 D、甲构成教唆罪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甲欲杀乙,故意将下了毒的饭菜让丙给乙送去,并告知丙实情,丙知情后因对乙不满未告知乙实情,结果乙吃了下毒的饭菜中毒身亡。甲与丙()

    • A、构成共同犯罪
    • B、不属于共同犯罪
    •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 D、甲构成教唆罪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甲有外遇,欲杀其妻乙。某日,甲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乙。因久等乙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甲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
    •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 C、犯罪未遂
    •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甲为了谋杀乙,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因有急事未吃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应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情况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是()。
    A

    甲遭遇乙绑架,甲从飞驰的车上跳车逃跑时,不幸摔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结果

    B

    甲开枪射击乙,没有击中,但乙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C

    甲开车时不慎将乙撞成重伤,乙因此而住院,后因医生严重不负责任在输血时乙受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D

    甲意图杀乙,但仅导致乙受轻伤,乙迷信鬼神,而以香火涂抹伤口,致使细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选项B、C、D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为甲开枪射击、将乙撞伤、使乙受轻伤并不会必然导致乙死亡的结果,甲在实施行为时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因此上述三项都不正确。
    选项A中,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危害到甲的生命安全,甲为自保而跳下火车,这是由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引发的,乙对于结果的发生可以有事先的预见,故选项A正确。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列哪一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A

    国家工作人员甲收受请托人乙的10万元答应为其谋利,后因请托之事没有办成,在案发之前主动将10万元退还给乙。甲属于犯罪中止

    B

    甲的女儿乙(9岁)睡在床上,甲以为是仇人(前妻丙)而持刀杀乙,听到是女儿的喊声便立即停止,女儿重伤未死。甲属于犯罪未遂

    C

    甲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吃后痛苦不堪,甲心生怜悯,开车将乙送往医院,由于车速过快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乙死亡,事后查明即便乙被送到医院也不能被救活。甲属于犯罪未遂

    D

    甲欲图杀害乙,准备了数袋毒药存放在柜子里,在甲拿毒药杀乙时,却误将其中混入的一袋白糖当作毒药,投入乙的水杯。甲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甲收受贿赂之时已经构成受贿罪的既遂,事后退还财物的不再成立犯罪中止。
    B项,甲意欲杀死的特定对象前妻丙并不在现场,甲属于犯罪未遂
    C项,甲将乙送往医院,但该中止行为并不能避免乙的死亡,也即中止行为不具备有效性,甲不成立犯罪中止。由于既遂的结果已经实现,甲属于犯罪既遂
    D项,甲误将毒药堆中的白糖当成毒药而实施投毒杀人行为,已经产生了抽象危险,属于不能犯未遂

  • 第23题:

    单选题
    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意外事件

    B

    过失致人死亡罪

    C

    过失致人重伤罪

    D

    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 A
    解析:
    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