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A.供氧浓度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临床根据吸入氧浓度将氧疗分为四类,其中不包括( )

    A.低浓度给氧

    B.中等浓度给氧

    C.持续低浓度给氧

    D.高浓度给氧

    E.高压给氧


    正确答案:C

  • 第2题:

    CO中毒患者首选的供氧方式是( )。

    A.间断吸氧
    B.高压氧舱
    C.小剂量吸氧
    D.高浓度吸氧
    E.持续低流量吸氧

    答案:B
    解析:
    CO中毒病人首选高压氧舱治疗,可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促进一氧化碳排出,增加血液中溶解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从而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 第3题:

    肺炎患儿鼻导管给氧,氧流量和氧浓度的选择是

    A.氧流量1L/min,氧浓度<40%
    B.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
    C.氧流量5~6Llmin,氧浓度<60%
    D.氧流量7~8L/min,氧浓度<70%
    E.氧流量9~10L/min,氧浓度<80%

    答案:A
    解析:
    鼻导管给氧时,婴幼儿氧流量为0.5~1L/min,一般连续给氧浓度在40%以下是安全的。

  • 第4题:


    A.非控制性氧疗
    B.低浓度氧疗
    C.中浓度氧疗
    D.高浓度氧疗
    E.高压氧疗法

    答案:B
    解析:
    对于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往往伴有C02潴留,由于呼吸中枢对C02敏感性下降,呼吸节律主要靠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所以不能使用高浓度氧疗,而适合应用低浓度氧疗。

  • 第5题:

    低流量供氧,氧流量为1L/min时吸氧的浓度为()

    • A、25%
    • B、29%
    • C、33%
    • D、37%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必须进入高浓度氮(>90%)的环境进行抢险操作的,应要戴好供氧式呼吸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简单面罩供氧流量为6L/min,吸入氧浓度为()

    • A、24%~32%
    • B、28%~36%
    • C、32%~40%
    • D、38%~46%
    • E、46%~56%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发酵液溶解氧浓度的控制可从()两法面考虑

    • A、供氧方面
    • B、耗氧方面
    • C、微生物生长
    • D、温度

    正确答案:A,B

  • 第9题:

    填空题
    通气障碍型呼吸衰竭的供氧浓度宜控制在_____以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溺水伤员的后续生命支持()
    A

    供氧是吸入低浓度氧

    B

    供氧不能采用机械通风

    C

    根据病情可使用高压氧治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为患儿供氧的浓度需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节, 一般给氧浓度为【    】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发酵液溶解氧浓度的控制可从()两法面考虑
    A

    供氧方面

    B

    耗氧方面

    C

    微生物生长

    D

    温度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早产儿给氧的适宜方法为

    A.氧浓度为10%~15%,持续给氧
    B.氧浓度为20%~25%,间歇给氧
    C.氧浓度为30%~40%,间歇给氧
    D.氧浓度为45%~50%,间歇给氧
    E.氧浓度为55%~60%,间歇给氧

    答案:C
    解析: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健全,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多采取间歇低流量给氧,氧气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6.7~9.3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3%,吸氧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用氧气浓度30%~40%。

  • 第14题: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呼吸衰竭时,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鼻导管供氧原则是

    A.低流量(1~2L/分钟)间断给氧
    B.高浓度间断给氧
    C.高流量(6L/分钟)持续给氧
    D.低流量持续给氧
    E.高浓度持续给氧

    答案:D
    解析: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时,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此时应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原因是病人此时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氧血症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若吸入高浓度氧,会失去低氧血症的刺激,导致病人呼吸变慢、变浅。持续低流量吸氧即可解除严重缺氧,而缺氧又未完全纠正,能降低肺循环阻力和肺动脉压,增强心肌收缩力。【该题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 第15题:

    改善机体组织供氧的方法有

    A.提高吸入气中的氧浓度
    B.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C.增加血液携氧能力
    D.提高组织氧利用率
    E.适当降低机体氧耗

    答案:A,B,C,D,E
    解析:
    改善机体组织供氧的方法。

  • 第16题:

    AHG-2型氧气呼吸器的供氧方式是()。

    • A、定时供氧、自动供氧
    • B、定量手补供氧
    • C、自补供氧
    • D、定量供氧、自动补给供氧和手补供氧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Ⅱ型呼吸衰竭吸氧宜低流量()L/min,低浓度()%,持续供氧,即控制性供氧,氧浓度计算公式为()。


    正确答案:1-2;25-30;21+4×流量

  • 第18题:

    溺水伤员的后续生命支持()

    • A、供氧是吸入低浓度氧
    • B、供氧不能采用机械通风
    • C、根据病情可使用高压氧治疗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列关于氧代谢指标监测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 A、氧供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
    • B、氧供与吸入氧浓度成正相关
    • C、氧摄取率为氧耗与氧供的比值,反映全身组织氧的利用情况
    • D、监测和调控氧供与氧耗对降低严重休克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 E、氧耗是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发酵液中供氧和需氧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氧的平衡最终反映在发酵液中氧的浓度上面,可用下式推出:溶解氧变化=供氧–耗氧,即dc/dt=OTR-OUR=Kla(C*-C)-OUR。如果发酵过程溶解氧处于临界氧浓度之下,该采用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请列举并分析该措施。


    正确答案:提高发酵过程中氧供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1)改变通气速率;(2)改变搅拌转速;(3)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如通纯氧);
    (4)改变罐压(即改变氧的分压P,以提高C*);
    (5)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加消沫剂、补加无菌水、改变培养基的成分等以改善通气效果。
    (6)加入传氧中间介质
    血红蛋白;烃类碳氢化合物(如石蜡、甲苯等);含氟碳化物。
    (7)控制菌体浓度以降低OUR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氧代谢指标监测的说法,哪项不正确()。
    A

    氧供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

    B

    氧供与吸入氧浓度成正相关

    C

    氧摄取率为氧耗与氧供的比值,反映全身组织氧的利用情况

    D

    监测和调控氧供与氧耗对降低严重休克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E

    氧耗是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氧供的决定因素是血红蛋白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心排出量。

  • 第22题:

    单选题
    AHG-2型氧气呼吸器的供氧方式是()。
    A

    定时供氧、自动供氧

    B

    定量手补供氧

    C

    自补供氧

    D

    定量供氧、自动补给供氧和手补供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发酵液中供氧和需氧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氧的平衡最终反映在发酵液中氧的浓度上面,可用下式推出:溶解氧变化=供氧–耗氧,即dc/dt=OTR-OUR=Kla(C*-C)-OUR。如果发酵过程溶解氧处于临界氧浓度之下,该采用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请列举并分析该措施。

    正确答案: 提高发酵过程中氧供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1)改变通气速率;(2)改变搅拌转速;(3)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如通纯氧);
    (4)改变罐压(即改变氧的分压P,以提高C*);
    (5)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加消沫剂、补加无菌水、改变培养基的成分等以改善通气效果。
    (6)加入传氧中间介质
    血红蛋白;烃类碳氢化合物(如石蜡、甲苯等);含氟碳化物。
    (7)控制菌体浓度以降低OUR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