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人类必须要有这样的生态精神: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准则,人类的发展应以保护和发展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
A.尊重生态
B.尊重自然
C.顺应自然
D.善待自然
第2题: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A.生态保护
B.污染防治
C.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D.人类生活环境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等。
第6题: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第7题:
简述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8题: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包括()
第9题:
环境保护是指对人类赖以()的自然环境的保护。
第10题:
目标
原则
任务
保障措施
第11题:
尊重生态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善待自然
第12题: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
第13题:
以下哪项不是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原则
A、尊重自然的道德原则
B、合理利用自然的道德原则
C、系统综合和同步效应的道德原则
D、从自系统本单位制定运筹规划、落实措施的道德原则
E、面向未来的道德原则
第14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0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理论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甲】、【乙】和【丙】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德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15题:
第16题:
伦理学研究的道德原则是人类一切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第17题:
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原则包括( )
第18题:
实验动物伦理包括()的原则:动物实验方法和目的要符合人类的道德伦理标准和国际惯例。
第19题:
《环境保护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超出生态系统可以忍受的范围。《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20题:
以下哪项不是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原则()
第21题: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理想
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道德意识;道德原则;道德实践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第22题:
尊重自然的道德原则
合理利用资源的道德原则
系统综合的道德原则
同步效应的道德原则
面向未来的道德原则
第23题:
尊重自然的道德原则
合理利用自然的道德原则
系统综合和同步效应的道德原则
从自系统本单位制定运筹规划、落实措施的道德原则
面向未来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