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堤顶高程确定的根据是()。
第3题: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确定。
第4题:
蓄涝区设计的正常蓄水位应按下列哪项原则确定?()
第5题:
无堤防的河道,其河道管理范围根据()确定。
第6题:
除涝设计标准是确定排涝流量以及排水沟、排水闸等除涝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水利动能设计规范》中对除涝排水设计标准定义为?
第7题:
历史最高水位
设计洪水位
防洪高水位
兴利水位
第8题:
第9题:
对水面开阔、风浪较高的蓄涝区,在确定正常蓄水位时,应考虑堤坝有足够的超高
处于涝区低洼处、比较分散又无闸门控制的蓄涝区,其正常蓄水位一般低于附近地面0.2~0.4m
死水位除考虑综合利用要求外,一般在死水位以下应保留0.8~1.0m的水深,以满足水产、养殖或航运的要求
在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十分慎重,死水位应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0.1~0.3m
第10题:
满足动物对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
满足作物对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
满足盐碱地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
满足蓄涝容积预降水位的要求
第11题:
集中;
分散;
统一;
零星。
第12题:
涝区暴雨与承泄区最高水位同时遭遇的可能性较小时,设计外水位一般可采用与设计暴雨相同的频率的排涝期间的平均水位
涝区暴雨与承泄区最高水位遭遇的可能性较大时,一般可采用排水设计期排涝天数(3d或5D.最高平均水位的多年平均值
直接采用设计暴雨典型年相应的外水位。一般应使所选择的典型年暴雨与外水位的频率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对感潮河段,设计外水位一般可取设计标准(5~10年)的排涝天数(3~5D.的平均半潮位
第13题:
第14题: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第15题:
在确定外水位时遵循的原则有()。
第16题:
设计最低内水位需满足的要求是()。
第17题:
河道站水位观测的时间与次数应根据河流特性及水位涨落变化情况(),以测到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
第18题:
对
错
第19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潜水位被壅高至土壤盐渍化临界深度时,可判为次生盐渍化浸没区
调查地区与库岸间有经常水流的溪沟,其水位等于或高于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可判为次生盐渍化浸没区
在气温较高地区,当潜水位被壅高至地表,排水条件又不畅时,可判为涝渍、湿地浸没区
在气温较低地区,当潜水位被壅高至地表,排水条件又不畅时,可判为涝渍、湿地浸没区
第20题:
蓄涝区内大部分农田能自流排水
蓄涝区内全部农田能自流排水
蓄涝区内少部分农田能自流排水
蓄涝区内1/2农田能自流排水
第21题:
先抢排蓄涝区涝水田间涝水,后排田间涝水
蓄涝区蓄排水方式,应从经济上是否合理与控制运用是否方便等方面,分析比较后确定
涝区调蓄工程要与抽排工程统一调度,配合运用
可边蓄边排,或者待蓄涝区蓄水到一定程度后再开机排水
第22题:
对水面开阔、风浪较高的蓄涝区,在确定正常蓄水位时,应考虑堤坝有足够的超高。
处于涝区低洼处、比较分散又无闸门控制的蓄涝区,其正常蓄水位一般低于附近地面0.2~0.4m。
死水位除考虑综合利用要求外,一般在死水位以下应保留0.8~1.0m的水深,以满足水产、养殖或航运的要求。
在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十分慎重,死水位应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0.1~0.3m。
第23题:
以蓄涝容积设计低水位为河道设计水位,并计及坡降损失求得设计内水位
以蓄涝容积的设计平均蓄水位作为河道的设计正常蓄水位,并计及坡降损失求得设计内水位
以蓄涝容积的正常蓄水位作为河道的设计低水位,并计及坡降损失求得设计内水位
以蓄涝容积的设计低水位与正常蓄水位的平均值作为河道的设计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