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例律是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关于这个过程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名例律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B.三国时期的《曹魏律》将“具法”改为“刑名”置于律首C.《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D.《北魏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题目

名例律是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关于这个过程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名例律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

B.三国时期的《曹魏律》将“具法”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C.《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D.《北魏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C
[考点]名律例的形成过程
作为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例律,其内容包括五刑、十恶、八议等基本制度和适用于整部律典的基本原则。名例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自商鞅改法为律,至汉代《九章律》,皆称"具律";三国时期的《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北齐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由此可见,选项ABC都是正确的,D项错在将《北齐律》误为《北魏律》。
更多“名例律是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关于这个 ”相关问题
  • 第1题:

    名例律是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称,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关于这个过程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名例律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
    B.《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C.《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D.《北魏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答案:D
    解析:
    作为我国古代律典总则部分的名例律,其内容包括五刑、十恶、八议等基本制度和适用于整部律典的基本原则。名例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商鞅改法为律,至汉代《九章律》皆称“具律”;《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北齐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因此D错误。

  • 第2题: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

    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
    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
    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故A项正确。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精简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与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故B项正确。
    《北齐律》共12篇,其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精练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即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北齐律》并未对律文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故C项“《北齐律》……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的表述错误。
    《大清律例》的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其中《律目》、《诸图》、《服制》各一卷,《律例》正文36卷,律文436条。自乾隆五年颁律以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的“附例”。故D项正确。

  • 第3题:

    名例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商鞅该法为律,至汉代《九章律》皆称“具律”;三国时期的《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北齐律》全面总结立法经验,将“刑名律”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错误

  • 第4题: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
    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
    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答案:C
    解析:
    【考点】《法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名例律);《大清律例》;《大明律》【详解】C项前半段表述正确,“《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但是最后一句表述错误,《北齐律》并没有“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疏议是唐代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对《永徽律》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从而形成《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 第5题:

    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中的总则“名例律”自()中正式形成。
    A.曹魏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
    名例律的形成可追溯到战国李悝《法经》的具法篇。商鞅改法为律,至汉《九章律》皆称为“具律”;三国曹魏《新律》改具律为“刑名律”,冠于律首;晋律改称“刑名律”和“法例律”;北齐始称“名例律”,至隋唐正式确立为律典总则,仍列为众篇之首。所以ABC项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