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长期性的改变。下列各项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村农民前往深圳打工B.乙国公民旅居欧洲各国达1年之久C.丙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居住在香港,现已定居D.丁在大学期间离开家乡前往美国单独生活4年

题目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长期性的改变。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村农民前往深圳打工

B.乙国公民旅居欧洲各国达1年之久

C.丙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居住在香港,现已定居

D.丁在大学期间离开家乡前往美国单独生活4年


相似考题
更多“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口迁移对迁人地和迁出地以及环境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人口迁出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B.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迁出地的人才流失
    C.人口迁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D.人口迁移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人口的流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面,但总体说来还是利大于弊。

  • 第2题:




    【师生共同总结】因此我们将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这三者称之为人口迁移的三要素,而其他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动称之为人口流动。
    【过渡】我们知道人口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范围内的移动,一种是在本国范围内的移动。展示素材《殖民主义扩张》记录片。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影片并阅读课本中的第二、三段,了解国际范围内的移动。四人小组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按照时期、特点、流入地、流出地、原因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国际范围的人口移动。
    【展示素材】《民工潮》纪录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影片、图片并阅读课本中的第四、五段,了解我国范围内的移动。
    【师生共同总结】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能够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
    环节三:巩固拓展
    结合身边的事例,总结归纳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及迁出地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国人口迁移进行回顾和梳理。
    作业:课后搜集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新中国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少量的自发迁移。

    2、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②学会地理思维;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 第3题:

    通常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迁移。


    错误

  • 第4题: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



    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设问】“民工潮”和“春运”等,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居住地的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都属于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承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P9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环节三:小结作业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 第5题:

    以下为我国省际人口(不含重庆市和港、澳、台地区)迁出率、迁入率的分布图。其中,图1为1995—200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分布图,图2为2005—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分布图。图中每一个黑点代表一个省级行政区。



    图2 2005—2010年省际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分布



    根据图1和图2,说明江西省的人口迁移特点及人口迁移变化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不超过75字。


    答案:
    解析:
    特点:江西省人口迁出率高于迁入率,迁出率均高于其平均值,迁入率均低于其平均值,江西省为人口净迁出省份。
    变化情况:2005-2010年人口迁出率明显高于1995-2000年迁出率,而迁入率基本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