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1:“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五十多万人!”2016年中秋之夜,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只是光明网与科学家合作进行视频直播的一个缩影。借助光明云媒、一直播、映客等平台,光明网的科普直播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不少科学家也在不断“涨粉”。自2016年7月份以来,光明网陆续推出了20多场科普直播。营养学会的于康教授在直播间变身“超级答人”,短短半小时就回答了40多个网友的问题;食品科技

题目
给定资料1:
  “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五十多万人!”2016年中秋之夜,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只是光明网与科学家合作进行视频直播的一个缩影。借助光明云媒、一直播、映客等平台,光明网的科普直播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不少科学家也在不断“涨粉”。
  自2016年7月份以来,光明网陆续推出了20多场科普直播。营养学会的于康教授在直播间变身“超级答人”,短短半小时就回答了40多个网友的问题;食品科技学会的沈群教授走进方便面工厂,当起了“讲解员”;抗癌协会的刘端祺教授详解“如何远离肿瘤君”;地质学会的赵国兴主任与网友畅聊“喝水”的艺术……
  俗话说,眼见为实。光明网首场科普直播的初衷,就是让网友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力学会科普部部长郭亮与科普主播白璐一起,上演了一场“皮筋勒西瓜”的科学实验。
  弹性势能、胡克定律、裂纹扩展……这些晦涩的力学知识,转化为一场“西瓜大爆炸”表演,300多根皮筋勒下去,直播的氛围越来越热烈。数据显示,一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让参与直播的专家也吓了一跳。郭亮在直播后兴奋地说,这种科普形式非常直观、有趣,以直播的形式做科普很新颖,很“嗨”!
  冰冷的“科普”通过直播的形式,接了“地气”,有了人情味。中秋之夜,郑永春牺牲与家人团圆的时间参与视频直播,讲月球、聊外星人、谈天宫二号,直播过程中竟然还无意间引来了自己高中同学的“围观”,一句“老同学,好久不见”让他心里暖暖的。当晚的直播网友互动留言1200多条,关于探月梦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中秋直播一点也不孤单”。
  郑永春感慨地说,科普直播有传统平台不具备的“真实性、实时性、不可预见性”,这对科学家和主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策划充分、应变能力强。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认为,科学家应该是科学传播的第一信源,但现实中没有做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也需要借助这些形式,让科学传播变得有趣、有料、有生活。
  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从科普图书、科普报刊,到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再到“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科普工作的方向、方位和发力点,成为科普人共同思考的话题。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表示,信息时代,科普供给侧改革需破解“科普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好科普工作。
  在王大鹏看来,科普直播就是“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以及单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已经“过时”,“科普直播既可以让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公众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埋藏在他们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科学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语言阐释出来,又能够摆脱科研人员留给公众的刻板印象,让科学更加平民化”。
  
给定资料2:
  在国外,科学家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沿袭,并形成了一整套体制,从形式上有发行出版物、公共报告、开放研究场所等。如英国学会组织的“圣诞夜少年科普讲座”以及德国的“科学长夜”都是科学家走出“象牙塔”,与公众面对面进行科普交流的经典案例。在英国,每到圣诞前夜,科学家就会和公众一样盛装华服,向大家讲述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自我迷人的魅力。
  此外,很多科学家都写过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如《昆虫记》《宇宙波澜》《寂静的春天》等科普经典。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只有科学家本人才是科普工作的绝佳人选。“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在科普的策划上都非常用心,他们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以及当前的时尚潮流策划科普活动,让科学充满趣味性。”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科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刘萱说。其中,一些科普研究者的奇思妙想令她印象深刻。
  “有一个叫‘地球女孩’的灾难游戏我就尝试过。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化身为地球女孩。她会面临不同的灾害,包括海啸、地震、山洪、泥石流等。每一关都十分惊险,扣人心弦。地球女孩在面对灾难时,必须告诉村民正确的做法。如果做错,她就会和村民一起接受厄运。而后,电脑会给出正确答案。”
  诸如此类精心策划、让科学变得充满趣味的方法不胜枚举。如利用欧美人喜欢在周末逛市场的习惯举办科学集市。“就好像跳蚤市场一样。”刘萱形容,科学家会把自己的科技作品“摆地摊”,让周围的居民前来“赶集”,同时进行科普。
  此外还有许多充满创新性的科普形式,比如“科普俱乐部”,让科学家演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表演科普滑稽剧;科普派对,在派对上,主办方会提供饮料,有DJ伴舞,年轻人可以一边跳舞一边享受科普的饕餮盛宴,让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
  “总之,现阶段,国外许多科普活动虽然呈现分散性、分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和公众的生活习惯及时尚潮流巧妙融合,因此公众更加愿意参与。”刘萱说,这会让科普更有趣味,让科学更具吸引力。
  “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已经有硬性规定,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一定要在申报书上写明除了做项目之外,还要承担什么样的科普任务。”刘萱介绍。
  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有其历史渊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大陆公众在一系列重大科技议题中对科学界产生了误解和不信任,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转基因食品”等重大话题的出现,都带来了公众与科学界的隔阂。“可以用紧张形容那个时候公众与科学界之间的关系。”刘萱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与科普顺势“联姻”。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中增加了科普任务,要求科学家在项目启动前,就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介绍项目内容,在得到公众支持后项目方能进行:在项目进展阶段,科学家要用公报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科研进展;项目结束后,还要让公众理解科研工作带给他们以及社会的影响。
刘萱表示,这种做法一方面让科研工作公开透明,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完成,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科学家的质疑和误解。此外,在和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科学家也受益良多。
  英国组织的“灯塔计划”便是明证。伦敦大学设立了科研项目公众参与部门,科学家通过与公众以及其他专业学者的交流,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建议,并且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找到更好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传播,公众参与到科研活动之中,这让科研活动更加开放。”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回忆,儿时,母亲经常会带他到科技博物馆,每次都会玩上一整天,使他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据刘萱介绍,在国外,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已经与正式的学校教育环环相扣。比如在美国,科学课程都会和科技馆内相应的实体展出相对应。“相当于正规的校内教育和社会上的科普教育已经建立了无缝隙对接。”
  此外,在西方,定期带领青少年到科研实验室参观,并请科学家进行科普演示已经成为学生周末的一项休闲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科普的意义在于激发参与者的兴趣,特别是让青少年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样才能让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刘萱说。
  
给定资料3:
  2017年9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中国科技馆,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更好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普的益处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对科学的益处、对国家经济的益处、对个人的益处,等等。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作为科学普及源头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科研人员参与科学普及,可以把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传播出去,从而让知识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让广大公众学科学、用科学。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谈道:“在科学的所有用处中,培养出少量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高、高酬金的牧师式的专家是不够的,事实上也是危险的。相反,某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方法必须在最大的范围内使公众得到了解。”因而,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做科普。
  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而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但从实际来看,很多科研人员对搞科普的态度,不是“兴趣不大”,就是“没有时间”。根据科技部的数据,在180.84万科普人员中,有专职人员23.42万人、兼职人员157.42万人。其中,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80.8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44.7%。
  从事科普的公益工作,在工作单位或者机构得不到认可和鼓励,是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工作的原因之一。“有些科学家嘴上说科普很重要,但内心深处仍然轻视或不屑做科普,甚至认为是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某专家表示,“现在一些科研单位中,‘重研发、轻科普’的老思想还很重。我曾经见过很多尝试做科普的科学家,在不受认可的大环境中最终选择放弃。”
  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热衷于出成果、发论文,因为这些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而对于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手段,导致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科普工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人员搞科普,不仅占用自己的研究时间,而且得不到任何显性的回报和实在利益,所以他们“没时间”“没兴趣”搞科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做科普,当然少不了媒体的传播。目前一些科学家做科普的一个难点,就是非常担心自己说错了。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边科学家刚讲完话,可能5分钟以后网上就能见到采访内容。对于科学家而言,如果说错了一些内容,他们多少会觉得丢人。而另一个难点在于,很多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在采访科学家后,没有能够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表达,从而造成“科普做得不科学”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公众对科学家的误解。因此,科学家们面对媒体往往抱着不说、少说的态度,这样无疑会使科普效果大打折扣。
  
给定资料4:
  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9月21日至25日.M市全国科普日科普系列活动精彩登场,市科协围绕“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的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市科协举办了规模盛大、精彩纷呈的科普展,不仅有介绍不同领域生活常识的科普展板,还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学大篷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出了当前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包括无人机、虚拟骑行、3D影院、3D打印、机器人等。
  机器人是科普展里的明星,市科协新近添置的6个名叫“阿尔法”的机器人收获了大批“粉丝”。唱歌跳舞、点头哈腰……机器人听从“粉丝”们的吩咐做出不同的动作,逗得“粉丝”们哈哈大笑。VR虚拟骑行是一个人气极高的项目,由于想玩的人特别多,排队等待时间往往要半个小时。市民坐在自行车上,戴上VR眼镜,仿若骑行在美丽的郊外,周遭是原生态美景……
  9月23日下午,“神奇世界,魔法科学”科普秀走进了愉园小学,为愉园小学的同学们带来奇妙的科学实验,该校五、六年级的同学观看了科普秀,亲身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
  泡泡秀、可乐变清水、空中火焰、云中仙境……科普秀中,两位科学老师以有趣的对话、生动又新颖的舞台表演形式,用科学的方式破解日常生活中的“神奇魔法”,让同学们感叹科学的力量。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实验,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实验的新奇和精彩中。愉园小学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科普知识进校园使学生走出了课本,了解了许多科普知识,让学生把老师课堂所说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  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于学校今后的教学是一个新的开发内容。
  9月24日,市科协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M市森林公园举办科普一日游活动,100多名青少年学生通过微信报名参加。
  大家在科普专家的带领下,首先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科普长廊、参观科普馆,科普馆内收藏的200多种栩栩如生的珍稀动物实物标本以及所展出的丰富科普图,让他们啧喷称奇。“这些动物标本怎么制作的?”“怎么保存下来的?”在科普专家的介绍下,“科学迷”们的一个个疑惑得以解开。市九小五年级学生小赖兴奋地说,以前来森林公园只是简单地游玩,而这次从科普角度参观与以前“不一样”的森林公园,学到很多有用的科学知识,对各种动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M市科协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科技是国家昌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助力M市振兴发展。
 
给定资料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个民族是否真正热爱和理解科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创新的种子,不可能在科普水平极低的情况下萌发和生长,必然要以一定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为依托。历史上,工业革命之所以始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有人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时的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加快,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科普,培育好公众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肥沃土壤,科技创新之林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积极分子。随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连华罗庚、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都积极投身其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完成一套科普丛书,全面地向少年儿童传达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于是便诞生了日后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其实是新中国重视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持续不断的工作推进下,我们也日渐收到实效。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进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大力推进科普工作,旨在进一步夯实民众的科学素养根基,关键一环在于解决“信科学”的问题。当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海量信息纷繁庞杂,知识获取渠道多样,相较于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培养民众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强化其运用科学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尤显重要。有人说,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独立思考的民族是非常弱不禁“风”的。一有风吹,就会“草木皆兵”;一听风声,就会“暴风骤雨”。再浅薄的忽悠,再无知的谣言,都能让人深信不疑。一段时间以来,生活中,种种伪科学谣言、鬼神之论不时泛起,一些人,包括不少领导干部迷信鬼神,打卦、算命、看风水不亦乐乎……如此种种,无不鉴照出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要让公众在各种伪科学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应让科普先行。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尤为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普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唯有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学普及,为创新创造广阔深厚的土壤,我们才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华丽转型。

参考给定资料,以“全民科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相似考题
更多“给定资料1: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6,以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的社会热议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仅限参考给定资料;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从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说开去

    日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进了修改草案。此消息一传出,举国哗然,在很多人看来,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可谓咄咄怪事。且不论公权力干预公民私人空间是否合理,单就做人的基本伦理而言,回家看望父母也是人之常情,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靠一部法律来维系,使得伦理道德法律化,似乎显得多余而又尴尬。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揣测立法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其良苦用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渐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 67亿老年人,而在这些老年人中有一半与子女分居而住,使得这些“空巢老人”不仅日常生活困难重重,精神生活更是孤苦寂寥。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靡大江南北“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是传统孝道的朴素表达,更是众多“空巢老人”的最大期盼。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不仅是对传统孝道和当代法治精神的有力彰显,更是基于维护老年人权利和督促儿女关怀父母的综合考量。诚然,用立法形式规定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出发点固然是有益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但如何有力地施行还需要更加缜密的考虑。

    “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小国寡民的封建社会的孝道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却只能是一种理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年轻一代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迫于生计,远离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蜗居在外。我们拿什么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如果政府部门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则可能不仅无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更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合力。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起更加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其次,正视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价值,以此为契机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使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同时,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模式。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孝文化,使每个做子女的更加深刻地体会“孝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使每个子女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每个人都将老去,而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在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而非空守“巢穴”。我们相信,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我们倡导孝道价值观,探索如何更好地养老的开始而非结束,在此基础上集各方之合力,建立更加科学的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

  • 第2题: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以上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实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体系中的不足,我国的医疗卫生现状不容乐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医疗卫生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我国医疗改革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推进适应我国国情的医疗体制改革,最终才能建立起一个保障所有人的医疗卫生体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也必然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 第3题: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根据给定资料,试解释“引狼入室”的含义。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概述盲目招商引资“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引狼入室"指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政绩工程,为了完成招商引资而不择手段,导致了在招商引资工程中不分好坏,不顾项目对本地环境、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破坏而继续上马,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这是一种发展中极不正常的现象,直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
    2.(1)被项目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利益补偿不到位,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
    (2)政府的社会形象以及公信力大打折扣,产生信任危机和执政危机;
    (3)本来是监督机构的地方人大、政协也卷入其中,更加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 第4题: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仔细阅读“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针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措施。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结合“给定资料10”,简要解释一下土地流转的含义,并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300字。


    正确答案:
    (1) [答案提示]
    要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统一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推进农民工培训规范化、标准化。
    要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培训要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满足多元化的培训需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做好校内培训的基础上,要积极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解决工作与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
    要利用信息手段,提高培训效率。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工培训,发挥其快捷、方便、高效、覆盖面广、成本低廉的优势,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
    要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在岗培训。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用工企业合作,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用工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农民工预备岗位,结合岗位开展针对性培训。
    另外,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专项的实施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补贴标准,延长培训时间,严格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效果。
    (2) [答案提示]
    观点一的说法错误。城乡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要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
    观点二中认为农民增收潜力不大是片面的。近年来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正是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结果。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来继续努力,潜力巨大。
    观点三是对土地流转的片面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并不损害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因为土地流转是经营权的流转而不是所有权的买卖。因此,要合理有序地推行土地的流转。
    劳务输出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观点四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民增收应当寻找新的支撑点,如科技兴农等,而不应当最大限度上依赖劳务的输出。

  • 第5题:

    (二)根据给定资料,用简洁的语句,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18分)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二)答案提示
    目前,在大多数政府机关单位都能够正常有序开展工作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存在上班时间擅离职守、打牌赌博、上网打游戏,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低等有碍政府机关形象的不良作风。有关部门已经积极采取行动,制定相关制度,加大力度改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对违反制度的工作人员坚决进行处罚。然而,转变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 第6题:

    (二)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字数在150字左右。(10分)


    正确答案:
    1.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城市的交通需求时间、经济发展状况、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管理力度、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等,既有历史、地理状况的因素,也有管理和意识不到位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城市起步晚,经济发展与道路建设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设计不科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量购买私家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差;道路交通管理不到位;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服务设施滞后等。

  • 第7题:

    (二)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根据要求进行答题。(30分)

    1.结合给定资料,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网络问政出现的原因。(15分)


    正确答案:
    1.网络问政出现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渠道;二是网络的匿名性和高效快捷的特征使民意的表达更加顺畅、更加真实;三是网民参政议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对社会各方面问题高度关注;四是网络成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充分重视和积极回应,并采取行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使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更加深入人心。

  • 第8题:

    问答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五、请根据“给定资料”,以“教育公平”为主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问题三】  “给定资料”中营养餐计划让众多农村学生受益,同时也遭遇不少非议。这其中的原因和现状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结合自己的思考,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在12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抓好营养计划落实别让惠民工程变了味(文章来自网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膳食状况堪忧,导致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问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写进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同志指出,给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补充营养,这些钱是用在了刀刃上;有关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抓好食品质量,让孩子吃得安全,让家长放心。
    惠民工程,一呼百应,反响甚好,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补助被克扣、运营成本过高、营养卫生欠佳甚至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孩子们的营养餐变了味,是对国家惠民政策的公然违背,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需要拿出行动,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兑现在阳光下。
    贯彻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让政府为民生负责。中央统一划拨的经费竞被某县财政局拖延数月下发,学校只能赊账供餐。工作人员解释为“不着急的项目拨款会先被‘挪作他用’”,很难想象这样的政府如何做到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因此,政府牵头营养计划责任重大,地方政府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定期公开资金明细、学校及受益学生人数信息等,接受监督,规范管理。食品安检部门要严格把关食品流通各个环节,保证食品安全卫生。针对学校“有米无锅”现象,需要专门安排资金,筹建食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加强炊事人员配备,让每天3到5元的标准完全落实到学生的饭碗里。
    合理搭配营养,实行供餐进退机制,让学校为学生负责。比硬件设施投入更紧迫的是农村贫困地区普遍缺乏营养知识,不合理地配餐,部分学校甚至用零食、火腿肠代餐,这是对营养改善计划的重大误读,完全达不到营养改善的目的。加强对学校的监管迫在眉睫,引导学校在政府、行业专家和媒体宣传等支持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可行的供餐方式,合理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状况。实行严格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制作管理模式,并对家长和社会公布菜单。暂用企业供餐模式需经由统一采购或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供应商,多重保障食品安全新鲜。
    养成良好习惯,引入家长社会监督,让孩子为健康负责。营养餐入口的最后环节是学生自己,要注重发挥学校、各媒介的引导作用,配合家长督促孩子养成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日本就曾制定“食育推进计划”,提出“不吃早饭的儿童由4%减少到零”;配备正式营养教师,亲自指导少食、偏食儿童。营养餐的实施必须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和媒体监督,充分发挥其在确定供餐模式和单位、配餐食谱和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校长陪餐”也许只是一个“放心餐”的噱头,重要的是落实膳食质量的监督体系,督促计划改进。无论校长陪不陪餐,都让家长和学生同样安心放心。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保障祖国下一代的营养饮食和健康成长,是政府以及全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杜绝阳光阙如、监督缺位下变味的营养餐,加快营养计划全面普惠、落实到位,将经费“花在刀刃上”,让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切实改善,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五、资料8中提到“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参考给定资料“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依据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50分)

    要求:仅限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论述深刻。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为此,政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大整治环境污染执法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针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和行政法规。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得不到解决,关键问题还是执行力问题。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一是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出台“环境责任保险”专门法规。二是明确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三是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三方面各司其职。四是环保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将建立环境事故勘查与责任认定机制、规范的理赔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在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同时,我国还需要在常规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科技研究,特别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室内设施,并且价格要低,以代替现有高污染的物品,同时也应加强研究处理污染物的新型物质,减少国家的财政输出,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环境信息全面披露制度,规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与程序。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应急反应的同时,要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地方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视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中,要做到及时、准确、权威,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环保事业是公众的事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新闻媒体要向整个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环保氛围。环境污染的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 第14题: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教育资源“倒挂"的问题,请简要概括教育资源的“倒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试分别解释资料中“踩刹车"和“踩油门"的含义。


    正确答案:
    1.(1)城乡“倒挂”。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数量的比例为1:4,而城市和农村享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和基建经费却是1:1,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口不成比例。
    (2)区域“倒挂”。西部和东部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悬殊太大,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3)本末“倒挂”。国内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占全国师生数比例很小的高等教育拥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却远高于占全国师生绝大多数的义务教育所拥有的教育资源。
    2.“踩刹车”是指国家必须停止执行错误的教育投入政策,制止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改变广泛存在的教育不公问题;“踩油门”则是指国家必须要加紧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从而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 第15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资料内容并点明主旨。

    要求:(1)内容全面;(2)主旨突出;(3)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


    正确答案:
    给定资料围绕网络舆论的相关问题展开,涉及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等几个层面。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传播信息、宣传政策、监督政府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网上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是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再如轰动一时的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周老虎”事件等得以较为妥善地解决,亦有赖于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同时,网络舆论的使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与维权手段的丰富化。不过,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自由、开放、匿名等特点,相应的监管工作难度较大:若监管不力,则网络舆论有可能被别有用心者操纵而造成负面影响。总之,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力争扬长避短,使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 第16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解释“给定资料4”中“当然,不仅仅是不能吃鱼这么简单”的意思。(15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50字。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五大湖区污染不仅会导致人们不能吃鱼,更严重的是水源污染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人们日常活动也将受到限制。湖区污染导致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大量动植物死亡、消失,大量的生活用水被抽走。伴随着大量的工业污染物被排进大湖以及一些有潜在危害的水利改造工程,使得五大湖的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变差,在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五大湖的水产品都充斥着大量的毒素,对人们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治理污染需花费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湖区污染最终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 第17题:

    请就给定资料6、13、17所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1.论题不可脱离资料6、13、17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不得照搬给定的资料;

    4.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让“潜规则”在完善的法治体系面前失效

    行有行规,国有国法。合理正当的规则,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规范的运行轨道,正是制定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目的所在。有一种规则对经济和社会是有害的,这就是公开宣布的法律、政策等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

    当一个社会正式规则无法约束成员的行为,实际发生效力的是“潜规则”,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远不及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实际有力,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患者、家属、药品推销人员,对考试成绩和“红包”决定一切的现实,都无例外地选择了顺从,这个社会就处在了危险中。

    本为法规所不容的“潜规则”,之所以成为社会潜意识而通行无阻,首先由于法律不完善,对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的界定不够明晰,使查处缺乏强有力的依据;其次由于监管不到位,使许多隐蔽很深的问题难以发现;最后,由于“潜规则”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相关,使人们欲拒不能。正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大量“潜规则”得以存在于灰色地带,对法治尊严和社会风气造成严重侵蚀,直接威胁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因此,破除“潜规则”,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

    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潜规则”的克星。抵御和破除“潜规则”,必须完善司法体系,使法律本身无隙可乘。一方面,要严密立法,对教育、医疗、商业等容易发生“潜规则”私下交易现象的领域,要充实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并制定专项实施细则,明确私下交易、强买强卖、损害公平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惩治措施,使此类行为查处起来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雷厉风行地查处,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公平的交易体系。加快建立单位和个人诚信管理制度,使社会成员的信用状况得到如实记录并公开、透明;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强化抵制不正之风的内在约束;加强对社会成员履行法律责任和承诺义务情况的监督,使每名不守规则者承担相应的代价,对于保障交易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抵制不正之风的宣传教育,澄清公众对“潜规则”的错误认识,形成“潜规则”人人喊打的态势,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立足之地。

    一切寒冰也无法抵御阳光。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必将在法治的阳光下冰消雪化。

  • 第18题:

    (二)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25分)

    1.请用15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10分)


    正确答案:
    (二)答案提示
    1·我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主要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但目前大量经济适用房被分配到一些高收入人群手中,甚至出现“高出租率”的怪现象;另一方面,又有排号难、审核松等问题。我国亟须加快经济适用房新模式的探索,推进廉租房制度建设,全方位拓宽住房保障体系覆盖范围。

  • 第19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 第20题:

    问答题
    问题五、请深入思考给定资料5画线句子“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8”中提到的“在这里待一辈子太可怕,但出去能做什么”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联系社会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五、“给定资料6—7”提到了徐玉玉和清华教授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例,请你联系社会实际,围绕“电信诈骗”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