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历史编纂的旨趣?试举例说明它历史编纂的旨趣有哪些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以下关于历史编纂说法错误的是?()

    • A、历史编纂一向有政治目的
    • B、历史编纂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塑造者之一
    • C、“亲周”是孔子编纂《春秋》的主题
    • D、历史编纂必然忠实于历史真实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 

    • A、编年史
    • B、纪传体通史
    • C、断代史
    • D、国别史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按照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研究方法编纂的著名民间故事研究的工具书是()。


    正确答案:《民间故事类型》

  • 第5题:

    “之言”、“之为言”与“言”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之言”和“之为言”这一类古注术语一般都是声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全句之义的;而“言”这种术语则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包括来串讲文意的。所以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这是用同音字“正”来解释“政”的得名之源;《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这是用“言”这个术语来解释词语的意义。

  • 第6题:

    “疏”与“传”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最早的注叫“传”,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疏”盛于唐代,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疏”文比较通俗详细,材料征引也很丰富,可以弥补汉魏旧注(传)的简短不明的缺点。

  • 第7题: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读为”和“读曰”这种古注术语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而“读若”和“读如”这种术语则主要用来给字注音的。如《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这是用“读曰”这个术语注明“倍”的本字是“背”;《仪礼》:“大史是右。”郑玄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这是用“读如”这个术语说明右的读音。

  • 第8题:

    问答题
    “疏”与“传”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最早的注叫“传”,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疏”盛于唐代,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疏”文比较通俗详细,材料征引也很丰富,可以弥补汉魏旧注(传)的简短不明的缺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的主要观点有:()
    A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B

    认为《法国民法典》只是已有法律的编纂

    C

    无论编纂者如何努力,法典都会留有空白与遗漏

    D

    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国历史法学派。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反对匆忙制定民法典的主要观点是:(1)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法律制度。法律应该是被发现而不是被制定出来的。(2)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自然法或习惯法阶段,接着是学术法阶段,第三阶段才谈得上法典编纂。德国仍处于第二阶段,制定民法典为时尚早。(3)法典这种法律形式本身存在局限性,任何法典都不可能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和预知一切未来。无论编纂者如何努力,法典都会留有空白与遗漏。他认为,《法国民法典》没有任何创新,只是已有法律的编纂。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BCD项。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历史编纂说法错误的是?()
    A

    历史编纂一向有政治目的

    B

    历史编纂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塑造者之一

    C

    “亲周”是孔子编纂《春秋》的主题

    D

    历史编纂必然忠实于历史真实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历史编纂的旨趣?试举例说明它历史编纂的旨趣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历史编纂的旨趣:事(事实)、文(表达)、义(意义)
    (2)、特点:A、不同时代史家的撰述旨趣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史家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述旨趣为标志的。
    如:古典史家:保留历史、提供借鉴;启蒙时代的史家:描述文明史;19世纪的客观史家:说明真相;20世纪的西方史学: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梁启超:采用西方人的进化理论,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近代心考据派:在继承乾嘉考据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的目的和看法。而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的选择都与此相关。
    ①把事件脉络认同为历史脉络——编年史:反映了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空间——国别史(区域史):反映出史家对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历史是各个区域逐渐整合起来的认识。
    ③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历史内容有多种,他们都是史家应该关注的对象:人物、事件、制度、学术、思想等。纪传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学案体、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等体裁。
    ④当人们试图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的横向或纵向、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整体联系的时候就会采取通史体裁反映历史。历史观→旨趣→内容、编撰形式→对历史的解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章句”与一般的“传”、“注”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传”、“注”体的注疏一般以解释字词的意义为主,而“章句”体的注疏除了字义词义之外,其主旨则是分章析句,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这就是二者旨趣的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


    正确答案: 皇览

  • 第14题:

    类书编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三国时期魏国的《皇览》是最早的类书。我国古代编纂的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

    • A、《艺文类聚》
    • B、《太平御览》
    • C、《古今图书集成》
    • D、《永乐大典》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法典编纂的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法典编纂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如同创制一部新的法律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这些条件主要有:
    ①在编纂法典之前,要有一定数量的、同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存在,并且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一些或一部分已不能适应发展了的社会情势和需要;
    ②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用统一的法典来对每个权利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
    ③从事法典编纂工作的人(立法者)具有编纂法典所需要的基本立法技术。
    ④要有编纂法典的法定职权或授权,且应有较为完善的不同于立法程序的法典编纂程序。

  • 第16题:

    政治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是()

    • A、历史改写
    • B、历史编纂
    • C、历史解读
    • D、历史重现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疏”与一般的“传”、“注”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注释对象不同。“疏”除了经文之外,重点是解释前人给经文作的注;同时“疏”还常常要逐字逐句甚至逐章地讲解经文和注文,其解释一般都很周详,对于理解经书原文和注家见解都很有好处。

  • 第18题:

    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的主要观点有:()

    • A、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 B、认为《法国民法典》只是已有法律的编纂
    • C、无论编纂者如何努力,法典都会留有空白与遗漏
    • D、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问答题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读为”和“读曰”这种古注术语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而“读若”和“读如”这种术语则主要用来给字注音的。如《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这是用“读曰”这个术语注明“倍”的本字是“背”;《仪礼》:“大史是右。”郑玄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这是用“读如”这个术语说明右的读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政治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是()
    A

    历史改写

    B

    历史编纂

    C

    历史解读

    D

    历史重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叫“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历史这一范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这一范畴则是指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第二,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不是机械的一致。逻辑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它是在抛弃偶然的细节之后仅仅抓住必然的和主要的线索而形成的概念体系。
    如Engles的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研究战争史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其中便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供了运用这一方法于军事领域的范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审美旨趣上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追求山林野趣,崇尚自然天成是中国园林艺术建造上呈现出的与西方园林迥然有别的审美旨趣。
    (1)西方古典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处处体现出浓重的人工痕迹。
    (2)中国园林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同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具体体现在:
    ①中国园林从规划设计时的选址定位、相地布局、景观配置、尺度比例到具体的叠山理水,修亭筑阁,栽花植树,无不注重顺应自然,妙造自然,淡化人工斧凿的痕迹。
    ②中国园林的布局也从不采用西方天平式的中轴对称布局,而是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根据自然地势,将建筑、山水、植物自由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驳岸,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活泼生动的感觉。
    ④花草树木多散植于假山、路边、廊前、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形态,与园林建筑的风格和谐一致。
    ⑤建筑物也随地形变化而高低起伏,参差错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正确答案: 正宗体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