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台湾中秋佳节习俗。 ”相关问题
  • 第1题:

    台湾民间“捡骨”的独特习俗,是源自过去大陆移民( )的传统心理。


    参考答案:归葬祖籍

  • 第2题:

    试述台湾的“避债戏”。


    参考答案:

    “避债戏”是旧时过年关的遗留。旧时一年来的债务往往需要在过年前还清,债主通常也会在年前到家中讨债。一些人若无力偿还,便可躲到全台各个寺庙祭神演戏的人群中,此时债主即使知道债户在那,也不可以向他讨债,否则会引起公愤,遭到在场群众一顿痛打。因为这种戏被用来躲避债务,而被戏称为“避债戏”。


  • 第3题:

    试述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台湾的统治权的争夺及其结果。


    参考答案:

    1624年,荷兰人占据了台湾,这使西班牙人感到恐慌,他们担心西班牙人的吕宋岛与中国贸易航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于是在1626年2月西班牙驻菲总督斯尔瓦派遣远征军侵占台湾。他们绕道台湾东岸北上,在鸡笼社寮岛(今基隆和平岛)登陆。西班牙人在这里修筑起“圣救主城”,把鸡笼改为“特立尼达”,把海湾称为“圣地亚哥”,作为扩大台湾侵略的基地。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1632年,西班牙人又沿淡水河北上,进入台北平原。相继侵占了七堵、金山、八里乡、北投社、松山、大龙峒等各少数民族部落,扩大势力范围。1634年,西班牙又侵入噶玛兰(今宜兰)。西班牙人所到之处,都要建立城堡要塞,建立教堂。
    荷兰人对西班牙人在台湾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他们时常派遣船只在海上拦截西班牙人的船只,还通过各种渠道打探西班牙人的情报。尽管西班牙人的统治力量都不及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但是他们还是经常偷袭往来于闽台间的荷兰商船和其它商船。这是荷兰人所不能容忍的。荷兰人视西班牙人如眼中钉,不除不快。1642年,荷兰人在鸡笼港登陆,即对鸡笼港周边的堡垒发动攻击,很快就占领了各个堡垒。接着,荷兰人向圣萨尔瓦多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西班牙人死命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西班牙人缴械投降。从而结束了西班牙人在台湾的16年殖民统治。


  • 第4题:

    端午节划龙船,台湾亦有此习俗,只是称谓不同,问台湾把此一活动叫什么?


    正确答案: 扒龙船。

  • 第5题:

    至(),福建居民对台湾居民的民风习俗、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济交往也进一步密切。此时台湾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羁属”,但是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管辖还是松散而不得力的。

    • A、秦代
    • B、唐代
    • C、明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纹面是荣誉的象征,为以下台湾原住民族中哪一族的习俗?()

    • A、泰雅族
    • B、邹族
    • C、布农族
    • D、排湾族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台湾人民的过节习俗与()一带颇为相近。

    • A、闽东
    • B、闽西
    • C、闽南
    • D、闽北

    正确答案:C

  • 第8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②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 ③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 ④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9题:

    ()中秋佳节,贾政奖励宝玉的扇子是哪里产的?

    • A、湖州
    • B、苏州
    • C、海南
    • D、广州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月饼从哪个朝代开始成为中秋佳节的应节食品?
    A

    唐朝

    B

    明朝

    C

    宋朝

    D

    清朝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福建与台湾文化交流的优势。

    正确答案: 闽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种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共同喜爱,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奠定了独特的优势。
    1、历史上多次的闽台间人口的交流。特别是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使得闽台两地血缘相亲,同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人是文化的载体,闽台两地同宗同源,天然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今天闽台人文的一致性。
    2、地缘相近。两岸隔海相望,地缘的优势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3、闽台两地同文同语,有同样的文化起源。闽台人民自古以来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一脉相承、渊源深厚的闽台文化,文化交流的隔阂小。海峡两岸使用的都是中文,这是两地人文一致性的又一表现,充分证明闽台两地人民都是龙的传人。两岸有相同的语言基础,而语言文字是一个族群的人彼此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
    4、闽台宗教、民间信仰、建筑、民间戏曲音乐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是两岸联系的有力纽带。
    5、两岸骨肉相连,两岸人民强烈的愿望更加促进两岸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台湾人保持闽、粤习俗,以(  )色为吉祥。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国人历来以“红”色代表喜庆,台湾人保持了闽、粤习俗,以“红”为吉祥,以“白”为不吉利的颜色。

  • 第13题:

    试述台湾早期居民的来源。


    参考答案:

    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据学者考证,台湾早期居民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入台湾岛。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 第14题:

    试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受台湾。


    参考答案: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29日,国民政府特任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司令。9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10月22日,接收台湾的海军舰队满载中国国民政府接收人员和军队到达台湾。10月24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交通处长严家淦、工矿处长包可水和美国陆军上校顾德理、海军上校凯尔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四周挤满欢迎的民众,先期到达的行政长官公署和警备司令部官员也到机场迎接。10月25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参加的人有国民政府的军政官员、台湾人民代表、美军联络组官员等180余人。日方投降代表,日本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代表驻台日军,向中国政府代表、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脱帽鞠躬行礼,呈上军刀,在投降受领证上签字。为纪念台湾光复,“10月25日”被定为光复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 第15题:

    试述台湾传统戏曲音乐的种类。


    参考答案:

    台湾传统戏曲音乐的种类主要有:
    (1)南管。南管音乐是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展演多以坐着方式演奏及演唱。
    (2)北管。是指大陆北方传入,或原属于北方的音乐。台湾的北管历史悠久,地理分布广阔,被其它乐种及剧种应用的情形,也非常普遍。北管音乐包含范围广泛,乐曲种类繁多,可划分为弦谱、牌子、细曲、戏曲四大类。
    (3)歌仔戏。这是唯一产生于台湾的地方戏曲。
    (4)客家民歌。台湾的客家民歌,通常以“山歌”、“采茶歌”或“相褒歌”等名称作为客家民歌的总称。
    (5)闽南歌谣。是指由福建漳州、泉州二地的闽南语系居民所演唱的歌谣。闽南歌谣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深入民间,浅显易懂。


  • 第16题:

    请简单介绍台湾新春放天灯的习俗?


    正确答案: 在纸糊的球形灯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放天灯的早期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 第17题:

    下面哪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床神的习俗?()

    • A、东北
    • B、云南
    • C、广西
    • D、台湾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试述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正确答案: (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
    (2)依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
    (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
    (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
    (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
    (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
    (11)依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

  • 第19题:

    我国在过中秋佳节时,会吃到什么点心以示“团圆”?


    正确答案:我国在过中秋佳节时,会吃月饼以示“团圆”

  • 第20题:

    试述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台湾流行音乐的风潮,是随着电影业的兴起而来的。为电影《桃花泣血记》创作的宣传歌曲,成为了台湾第一首流行歌曲。台湾光复后,由于政策对于台语的压抑,国语流行歌曲借着语言优势成为流行歌曲的主流。1970年代以来,从年轻学子圈中发展出校园民歌,随着校园音乐的商品化,流行音乐工业的兴起,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波助澜,流行歌曲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台湾流行歌曲的通俗化与普遍化,甚至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也深深影响了大陆社会。
    解严后,流行歌曲的创作,在歌词的运用和表现手法上,得到自由发展,随着卡拉OK、KTV、MTV种种娱乐形式的发展,造就了台湾全民歌唱流行歌曲的时代。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两浙养蚕习俗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蚕花娘娘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蚕农们在这天要行祭祀,祈求蚕花娘娘赐予蚕丰收。蚕妇们用红、青、白三种颜色的米粉团,做成形似骑在马上的马头娘娘,和桑叶上的龙蚕,一绞绞的丝束,一重重的元宝,花鲤鱼、大公鸡等,备酒菜、点香烛祭拜。
    (2)烧田蚕:除夕晚或正月半,农村中用竹苇和草木束炬,缠些丝绵绵兜,点燃挥舞,并敲锣打鼓,放爆竹,吟唱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俗唱“烧田蚕”或“照田蚕”。
    (3)点蚕花灯:除夕夜,每户人家都在中堂土地菩萨神龛上点上一盏油灯或一支红烛,直到初一早晨,俗叫“点蚕火花”。
    (4)困蚕花:正月初一,一般都要睡晏觉,意思是焐发蚕花,叫做“困蚕花”。
    (5)望蚕信:缫丝时,亲戚间要以猪蹄、鲜鱼、花果、糕点等食品看望,俗称“望蚕信”,既是对前段蚕忙的慰劳,也是给日夜缫丝者的营养补充。
    (6)蚕花饭:卖蚕、卖丝之后,要祭谢蚕花娘娘,吃蚕花饭。长兴一带以糕点分送亲戚邻居表示庆贺和酬谢。
    (7)轧蚕花:清明前后要到附近庙里祭拜蚕神。男女青年熙熙攘攘,越挤越好,蚕妇头戴蚕花彩纸,年长人身背红布蚕种包,俗称“轧蚕花”。
    (8)蚕月禁忌:四月是蚕农最为紧张繁忙的养蚕季节,俗称“蚕月”。每家房门上都贴有上写“蚕月免进”的红纸,不许生人进入。蚕房禁忌扫尘、炙爆鱼肉,忌附近舂捣声,忌敲门窗,忌在蚕室哭泣,忌烧毛皮杂物,忌酒醋辛辣,忌当日迎风,忌西晒日照,忌曝热寒,忌不洁之人入蚕室,忌吸烟,忌油熏/苍蝇、蛇蝎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闽南、台湾有些节庆习俗是其他地方罕见的,饶有情趣。台湾有俗话说: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偷得一根菜,选个好女婿。菜园主人成人之美,往往主动放开菜园,任人去偷。这反映的是()节庆活动的习俗。
    A

    元宵节

    B

    春节

    C

    端午节

    D

    清明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正确答案: (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
    (2)依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
    (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
    (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
    (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
    (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
    (11)依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