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英法等国的近代化,其主角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主角则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即洋务派,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在西方国家中,实现近代化的任务始终是有资产阶级承担的,中国情况则不同那个,知道19世纪6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由民间资本有自创办起步,不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
(1)鸦片战争的失败,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
(2)随后洋务派用国家的力量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家无力或不敢投资的重工业
(3)后又提出“水富”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法创办近代工业
(1)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继承了封建官僚的工业传统,大力采用手工场的形式,并主要由地方督抚主板。
(2)由于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无力经营,加上官场的腐败严重,“官办”工业困难重重,因此,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创办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轨迹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


更多“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道路。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秘书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发展的不同之处。
    1,强调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均实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专制统治,对秘书工作方面的政治控制极为严格;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统治,政治斗争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
    2,秘书工作的社会普遍性上的差异。在中国,秘书工作主要存在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事业机构,少数大中企业和城市名流也配备秘书;在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只要需要并有支付能力者都雇有秘书,秘书人员的从业范围比旧中国大得多。
    3,秘书工作的制约上的差异。在中国,数千年的秘书文化积淀下来了众多秘书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极大,十分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只要对其领导者有利,操办模式上可以创新,方法上可以灵活,程序上可以变通,对办文、办会、办事上的制约不如中国严格。
    4,秘书行业发展上的差异。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都实际存在着秘书行业,但从晚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尚未出现秘书行业协会和学会;在西方国家,秘书行业协会、学会已和工会、商会一样,相当普遍。
    5,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中国虽然古代就有培养官吏和官吏型秘书人员的太学等管办学校,后来又有了培养幕僚性秘书人员的私学,但大量的秘书人员大多是采用老秘书带新秘书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有局限性。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国家开办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秘书专业,私立学校、秘书协会也开办了秘书教育,还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

  • 第2题:

    论述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正确答案:一、立场
    1、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权是保持人类尊严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没有这些权利,人就无尊严可言。这些权利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个人权利,每一个男女个人享有这些权利,完全是因为他们属于人类,而非出于其他原因。他们认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需要大量经济资源的投入来满足和保持的,这只能靠渐进的方式得以实现,内容空泛的人权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往往可能成为忽视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借口和理由。基于这样的理解,西方学者强调,在两类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优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认为,无论是自决权还是发展权,都主要是在民族和人民这样的集体权利的层面上享有,因此人权概念不是仅仅限于个人人权,它同时也包含集体的人权和自由。第三世界国家则认为,经济及社会权利同公民政治权利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保障是实现人类尊严和保障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主张把实现人权的重点放在工作权、受教育权和适当生活标准等社会经济权利方面。而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把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同反对超级大国的掠夺和剥削结合起来,打破富国剥削穷国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前人权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二、原因
    人权概念的模糊和歧义,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1、由于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和个人,在经济利益、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
    2、因为人权本身作为认知对象过于宽泛和复杂,对人权及其历史的解释,包含着对宗教、伦理、哲学、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方面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

  • 第3题:

    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和俄市场主体——工商业者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国家政策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将传统农业社会中执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近代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此外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近代政权主体为维护自身政权的存在和稳定,被迫从西方移植来了新的制度安排,建立了新型的商业制度、工厂制度、银行制度。实现了工商管理机构及其体制的近代化,并为适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未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更加突出,
    (2)、近代经济法规的制定
    A、制定商法确定上人的合法地位
    最先定制的是《公司律》,主要特点是:给予商办企业合法的法律地位,使得商办企业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处于同等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确定近代股份制经济运作的基本法律规范,并确立了不同性质公司享有的不同法律责任和义务。
    B、制定路况法规,保护权利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路况利权成了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中国路况利权大量丧失。清政府被迫改变原先禁止筑路开矿的禁令,向后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路况法规,向民间开放路况。
    C、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
    银行是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通商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同时,清政府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开始积极筹设国家中央银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试办银行章程》。
    D、制定奖励事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
    重伤政策推行后,清廷决定“立奖励实业宠以爵衔之制”,陆续颁布了一些奖励事业发展的章程和法规。规定凡属商务繁荣之区,均应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立商务分会。

  • 第4题:

    论述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清末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对于立宪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直接原因却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但是,他们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 清朝统治者看中的正是“预备”两字。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
    一、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该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该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从它的人员组成、议事内容和程序看,它是完全受制于皇帝、毫无实际权力的一个御用机构。
    二、制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在宣布预备立宪之初就采取了无限拖延的策略,但慑于革命运动和为了拉拢立宪派,不得不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
    三、公布了“宪法大纲”,作为今后的制宪刚领。大纲的精义有: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义务。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是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炮制的“宪法”。没有实质意义。 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造成极大混乱的同时,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拉开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也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政治启蒙教育。
    第一,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第二,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它缩小了皇帝与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第三,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 第5题: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

  • 第6题:

    《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层次》一文指出,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企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发起了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两个互相敌对的阶级和政权找到了同一条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道路——学习西方国家。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深刻地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道路
    •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 C、先进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 D、两个敌对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基于历史史实论述财政体系变迁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以及货币金融体制与经济近代化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政府财政的发展、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金融发展与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近代化与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与政府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传统经济主要是依托政府财政得以运转的,因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现代财政体系的建立、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货币金融从传统的财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并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基础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债务市场与私人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一同成长的过程。金融的大发展首先是以财政体制变革为基础的,它不仅包括征税权利和赋税种类方面的变化,而且也包括财政收支机构与债务管理方面的变革。政府财政的公开与透明,有效率的债务市场的形成,乃是现代金融市场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近代以来,金融的缓慢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有政府的财政体系所决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B

    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D

    促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变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述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有那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 积极作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点。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办近代企业,这从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派举办的近代工矿交通等企业,也吸收了部分民间投资,其巨利也吸引着许多开明人士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的办厂经历、管理状况等也都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等近代新式学堂,还利用国家资金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科技人才。而在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工矿等企业中,也锻炼出了一批精通近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这些都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消极作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其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根本丝毫没有触动。其目的反而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初的主要目标还是对内压制农民起义,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主观上的阻碍作用。
    在洋务派主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主管人员都是封建官吏,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而在他们创建的民事工业中,虽然入股的商人在原则上可以参与企业管理,但实际上大权落在掌管企业的官员手里,在经营管理上还带有不少封建性。同时由于管理腐败,官员贪污中饱,时论也多加抨击。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后来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洋务运动中,主办洋务的大臣李鸿章等人把成果当成自己政治资本,反而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了其彻底的失败,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次挫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1,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
    2,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古代文化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近现代文化差异更大。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都应该注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
    3,复杂性程度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已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营垒。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对立阵营中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
    4,曲折性程度不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曲折艰难的,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更为艰难曲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道路。

    正确答案: A.主力不同,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主角则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B.顺序不同,洋务派先军事工业后民用企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C.方式不同,西方“民办”方式发展工业,洋务派“官办”、“官督商办”创办近代工业。
    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外力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轨迹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人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一、立场
    1、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权是保持人类尊严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没有这些权利,人就无尊严可言。这些权利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个人权利,每一个男女个人享有这些权利,完全是因为他们属于人类,而非出于其他原因。他们认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需要大量经济资源的投入来满足和保持的,这只能靠渐进的方式得以实现,内容空泛的人权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往往可能成为忽视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借口和理由。基于这样的理解,西方学者强调,在两类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优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认为,无论是自决权还是发展权,都主要是在民族和人民这样的集体权利的层面上享有,因此人权概念不是仅仅限于个人人权,它同时也包含集体的人权和自由。第三世界国家则认为,经济及社会权利同公民政治权利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保障是实现人类尊严和保障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主张把实现人权的重点放在工作权、受教育权和适当生活标准等社会经济权利方面。而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把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同反对超级大国的掠夺和剥削结合起来,打破富国剥削穷国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前人权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二、原因
    人权概念的模糊和歧义,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1、由于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和个人,在经济利益、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
    2、因为人权本身作为认知对象过于宽泛和复杂,对人权及其历史的解释,包含着对宗教、伦理、哲学、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方面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的不同之处。
    1,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
    2,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古代文化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近现代文化差异更大。中国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中的秘书工作,都应该注重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
    3,复杂性程度不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已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营垒。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对立阵营中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
    4,曲折性程度不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曲折艰难的,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更为艰难曲折。

  • 第14题:

    论述西方国家放松经济性规制后产生的新问题及对策。


    正确答案: 一、西方国家放松经济性规制后产生的新问题有:
    1、在竟争与规制并存的情况下,微观经济规制机构希望尽可能通过规制来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果,而企业希望
    以其自由决策来应付竟争,这样,微观经济规制机构与企业在规制的范围、程度、方法等方面会产生矛盾;
    2、希望通过规制维持其自身权益的原有企业与新进入的企业,对微观经济规制的内容、方法等会产生矛盾;
    3、竞争与规制并存的结果,使实施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的政府机构在哪些领域实施规制、哪些领域实行竞争的问题上产生矛盾。
    二、在上述三个矛盾中,原有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措施有:
    1、对于新进入企业因采取“撇脂”战略引起的与原有企业的矛盾,政府可放松价格规制,通过竞争过程使高收益地区和服务领域的价格降低,使低收益地区和服务领城的价格提高。如果低收益地区和服务领域的价格不能提高,可以通过“使用费”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来解决;
    2、对原有企业因采取价格差别、价格挤压等排他性行为而引起的与新进入企业的矛盾,政府可采取非对称规制,即对原有企业实行严格的规制,对新进入企业实行松散的或简化的规制。

  • 第15题:

    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道路。


    正确答案: 1、英法等国的近代化,其主角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主角则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即洋务派,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在西方国家中,实现近代化的任务始终是有资产阶级承担的,中国情况则不同那个,知道19世纪6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由民间资本有自创办起步,不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
    (1)鸦片战争的失败,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
    (2)随后洋务派用国家的力量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家无力或不敢投资的重工业
    (3)后又提出“水富”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法创办近代工业
    (1)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继承了封建官僚的工业传统,大力采用手工场的形式,并主要由地方督抚主板。
    (2)由于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无力经营,加上官场的腐败严重,“官办”工业困难重重,因此,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创办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轨迹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

  • 第16题: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A、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 B、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 D、促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变化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是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也是孙先生构想中国国家经济近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试论述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有那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积极作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点。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办近代企业,这从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派举办的近代工矿交通等企业,也吸收了部分民间投资,其巨利也吸引着许多开明人士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的办厂经历、管理状况等也都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等近代新式学堂,还利用国家资金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科技人才。而在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工矿等企业中,也锻炼出了一批精通近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这些都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消极作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其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根本丝毫没有触动。其目的反而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初的主要目标还是对内压制农民起义,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主观上的阻碍作用。
    在洋务派主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主管人员都是封建官吏,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而在他们创建的民事工业中,虽然入股的商人在原则上可以参与企业管理,但实际上大权落在掌管企业的官员手里,在经营管理上还带有不少封建性。同时由于管理腐败,官员贪污中饱,时论也多加抨击。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后来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洋务运动中,主办洋务的大臣李鸿章等人把成果当成自己政治资本,反而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了其彻底的失败,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次挫折。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和俄市场主体——工商业者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国家政策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将传统农业社会中执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近代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此外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近代政权主体为维护自身政权的存在和稳定,被迫从西方移植来了新的制度安排,建立了新型的商业制度、工厂制度、银行制度。实现了工商管理机构及其体制的近代化,并为适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未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更加突出,
    (2)、近代经济法规的制定
    A、制定商法确定上人的合法地位
    最先定制的是《公司律》,主要特点是:给予商办企业合法的法律地位,使得商办企业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处于同等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确定近代股份制经济运作的基本法律规范,并确立了不同性质公司享有的不同法律责任和义务。
    B、制定路况法规,保护权利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路况利权成了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中国路况利权大量丧失。清政府被迫改变原先禁止筑路开矿的禁令,向后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路况法规,向民间开放路况。
    C、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
    银行是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通商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同时,清政府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开始积极筹设国家中央银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试办银行章程》。
    D、制定奖励事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
    重伤政策推行后,清廷决定“立奖励实业宠以爵衔之制”,陆续颁布了一些奖励事业发展的章程和法规。规定凡属商务繁荣之区,均应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立商务分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清末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对于立宪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直接原因却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但是,他们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 清朝统治者看中的正是“预备”两字。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
    一、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该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该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从它的人员组成、议事内容和程序看,它是完全受制于皇帝、毫无实际权力的一个御用机构。
    二、制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在宣布预备立宪之初就采取了无限拖延的策略,但慑于革命运动和为了拉拢立宪派,不得不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
    三、公布了“宪法大纲”,作为今后的制宪刚领。大纲的精义有: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义务。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是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炮制的“宪法”。没有实质意义。 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造成极大混乱的同时,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拉开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也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政治启蒙教育。
    第一,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第二,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它缩小了皇帝与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第三,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事务方面秘书性工作的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 1,中国与西方外教秘书性工作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这就需要秘书人员操办外交事务中的会务工作,文书档案工作和信息沟通工作等,由此,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外教秘书性工作的发展。
    2,中国与西方外交秘书性工作均是为国家推行外交政策服务的。
    3,中国与西方外教秘书性工作,均是国家外交事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外交秘书性工作者,虽然不是外交政策的决断者和外交活动的主持者,但其工作服务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各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活动的成效和效率。
    4,外交活动促进了秘书工作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明清王朝还是西方的英法等国,随着外交活动的频繁,对秘书性工作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近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秘书工作在实践与理论上发展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1,强调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方面,有着差异。在中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均实施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专制统治,对秘书工作方面的政治控制极为严格;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统治,政治斗争上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
    2,秘书工作的社会普遍性上的差异。在中国,秘书工作主要存在于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事业机构,少数大中企业和城市名流也配备秘书;在西方国家,经济发达,只要需要并有支付能力者都雇有秘书,秘书人员的从业范围比旧中国大得多。
    3,秘书工作的制约上的差异。在中国,数千年的秘书文化积淀下来了众多秘书工作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对秘书工作的影响极大,十分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只要对其领导者有利,操办模式上可以创新,方法上可以灵活,程序上可以变通,对办文、办会、办事上的制约不如中国严格。
    4,秘书行业发展上的差异。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都实际存在着秘书行业,但从晚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尚未出现秘书行业协会和学会;在西方国家,秘书行业协会、学会已和工会、商会一样,相当普遍。
    5,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中国虽然古代就有培养官吏和官吏型秘书人员的太学等管办学校,后来又有了培养幕僚性秘书人员的私学,但大量的秘书人员大多是采用老秘书带新秘书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有局限性。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国家开办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秘书专业,私立学校、秘书协会也开办了秘书教育,还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
    A

    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B

    中国道路

    C

    中西结合的发展道路

    D

    改革开放的道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是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也是孙先生构想中国国家经济近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