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更多“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相关问题
  • 第1题:

    钟繇、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魏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由隶书向真、行、草书过渡,真、行、草书发展成熟的时期。正像汉代由篆而隶一样,魏晋由隶而真、行、草的衍变和真行草书的发展,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魏晋时期,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自觉的发展阶段,向着多体汇萃、风格竞美的方向迈进。书法艺术自觉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论和书法品评的发展,探索书法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在民间书手如云、书法艺术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书家涌现。例如汉有史游、杜度、崔缓、崔寔、张芝、曹喜、蔡邕、刘德升,三国魏有钟繇、韦诞,吴有皇象,晋有卫瓘、索靖、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书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繇)、张(芝)之绝,晋末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妙。”在众多的书家之中,钟、王可称皎皎者。
    钟、王的艺术实践完成了由隶而真、行、草的过渡。并将真、行、草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开创了真、行、草书发展的新阶段。他们在书学上的贡献,犹如诗之李白、杜甫,散文之司马迁,画之顾恺之、吴道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河南许昌)人。在魏封定陵侯,加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艺“师资德升,驰骜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书林藻鉴》)世传钟繇学书曾“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又于韦诞处学蔡邕笔法而不可得,韦诞死后,钟繇发其冢而得笔法。学书的勤奋和执着,使他能对前人传统取精用宏,兼善诸体,而于真书有独特的创造性贡献。据南朝羊欣说,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铭石之书指当时石刻碑铭的汉隶八分书,目前钟繇有八分书《群臣上尊号奏碑》传世,碑字结体方整,骨气洞达,波磔分披,俯仰有翩翩之致。章程书应指当时书写篇章法令的“八分楷法”书体,即真书初期的名称。行狎书即行书,钟繇行书未见有作品传世,他的《荐季直表》具有浓重的行书笔意。在当时,他的隶体八分书很有名气,卫恒评为“最妙者也”。然而钟繇在书艺上主要的贡献在真书方面,张怀瓘《书断》说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可惜原迹无传,后世丛帖翻
    刻的钟繇真书,屡经唐宋人辗转摹刻,形迹失真,只能约略见其一斑。梁武帝曾以“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来表达钟书特征,鹤、鸿皆有翼,飞翔分张,故“钟书尚翻,真书亦带分势,其用笔尚外拓,故有飞鸟骞腾之姿,所谓钟家隼尾波也。”(胡小石《书艺略论》)钟繇处于由隶而真行草的过渡时期,真书带分势是时代使然,也是钟繇真书的特点。世传钟繇真书如《宣示表》、《力命表》、《墓田内舍帖》等,是王羲之的摹品,有较多的王书笔意,《淳化阁帖》收的《戎路表》虽也是后人所摹,但用笔波挑俯仰,有明显分势,故书家多以此表书法最能代表钟繇真书面貌,“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张怀瓘《书断》)钟繇在推动真书的发展、完备和趋于定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典型已觉中郎远”,完成真书初期典型形式的创造。
    钟繇创造的真书形式,曾风靡于魏晋,至东晋仍有不少书家如王廙、谢安、庾亮等恪守着钟书风范,一直到王羲之崛起才冲破钟书,“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创造出有别于钟书的王氏新书风,并取代钟书而风行于南朝,至隋唐达到极盛,世称“书圣”。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在东晋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名门,其父、叔、伯、从兄皆善书,王羲之少年书学父叔,他自叙说:“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书林藻鉴》)叔王廙及卫夫人的书法皆出钟繇法,可见王羲之书学是由钟法起步的。此后北游开阔心胸,又得江山之助,融会中原雄茂古朴之风,“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书断》)。他的今体是在“备精诸体”,善真、行、草、八分、飞白等的基础上自成家数的。
    在当时“江左朝中莫有及者”。张怀瓘说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主要成就在真、行书方面。王羲之在真、行上的主要贡献,是经篆笔入真、行书,从而改变了钟繇书左右波挑的形貌和放逸的书风,形成王氏圆转凝重的自家形貌和风格。《东观余论》说王羲之的新风格“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梁武帝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来概括王氏书风,胡小石先生释曰:“王出于钟,而易翻为曲,减去分势,其用笔尚内擫,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拓直下’之法。故梁武帝以龙跳虎卧喻之。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踡曲,皆转而不折,真能状王书之旨。”钟书尚翻而有分势,王书尚曲而有篆意,世传羲之爱鹅,曾为山阴道士书《黄庭经》换取白鹅,归而甚悦。白鹅戏水,婉转自如,鹅胫曲而筋骨内含,与王书一致,可见“黄庭换白鹅”的书林佳话不为无因。
    王羲之书法真迹无存,世传真、行、草书均系后人翻刻、钩填摹本。真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被孙过庭《书谱》称为“真书绝致者”。王氏真书各帖感情各异而风格浑融一致,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情绪和书写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孙过庭认为:“写《乐毅》则情多佛郁”,此帖笔势精妙,被视为王氏真书第一。写“《黄庭经》则怡择虚无”,其书温润遒丽,确有恬淡心境。“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其书最显晋人潇洒飘逸的风神,用笔遒丽而峻秀,欧阳询摹兰亭序实由此帖得王书笔意。王羲之真书在南朝时已脍炙人口,梁时已刻入碑石。《书后品》评王氏真书“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裙肃穆……可谓书之圣也”,“羲之万字不同”,“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跳天门”。王羲之完善了真书审美意致的创造,将真书的发展推上了今楷的历史阶段,开唐楷之先河。
    王羲之行草书对后世影响犹为广泛深远,草书得自张芝,自谓“犹当雁行”。实则与其父并称“二王”的王献之,在草书上的成就超过乃翁。后汉张芝的一笔书今草,“惟子敬明其深诣”,黄庭坚说:王氏父子草书“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这由他传世的《鸭头丸帖》,可以看出气脉连贯,一气呵成的特点。在笔法上变乃翁内擫为外拓,后世草书多受小王影响。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号为万世楷模,其影响在王书中最为深远。王羲之处于行草书普遍发展的历史阶段,目前出土的汉晋竹木简书、帛书等有大量行草书体,其中亦有与王羲之行草书近似的作品,他正是在广泛吸取汉晋民间行草书的字型、结体、笔法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以为格式,创造了妍丽流美的自家风貌,把行草书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这些在《兰亭序》和畅优雅的境界,舒展自如妍美流便的线条,气脉条贯的章法和飘逸的风神中,可以得到印证。

  • 第2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 第3题:

    历史上提出书法美的第一人是:()

    • A、许慎
    • B、钟繇
    • C、王羲之
    • D、苏轼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 B、钟会
    • C、钟繇
    • D、王献之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翀,康里巎巎等。
    (3)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4)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5)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 第6题:

    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钟繇
    • B、张华
    • C、陆机
    • D、陆云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钟繇、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汉、魏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由隶书向真、行、草书过渡,真、行、草书发展成熟的时期。正像汉代由篆而隶一样,魏晋由隶而真、行、草的衍变和真行草书的发展,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魏晋时期,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自觉的发展阶段,向着多体汇萃、风格竞美的方向迈进。书法艺术自觉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论和书法品评的发展,探索书法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在民间书手如云、书法艺术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书家涌现。例如汉有史游、杜度、崔缓、崔寔、张芝、曹喜、蔡邕、刘德升,三国魏有钟繇、韦诞,吴有皇象,晋有卫瓘、索靖、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书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繇)、张(芝)之绝,晋末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妙。”在众多的书家之中,钟、王可称皎皎者。
    钟、王的艺术实践完成了由隶而真、行、草的过渡。并将真、行、草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开创了真、行、草书发展的新阶段。他们在书学上的贡献,犹如诗之李白、杜甫,散文之司马迁,画之顾恺之、吴道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河南许昌)人。在魏封定陵侯,加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艺“师资德升,驰骜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书林藻鉴》)世传钟繇学书曾“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又于韦诞处学蔡邕笔法而不可得,韦诞死后,钟繇发其冢而得笔法。学书的勤奋和执着,使他能对前人传统取精用宏,兼善诸体,而于真书有独特的创造性贡献。据南朝羊欣说,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铭石之书指当时石刻碑铭的汉隶八分书,目前钟繇有八分书《群臣上尊号奏碑》传世,碑字结体方整,骨气洞达,波磔分披,俯仰有翩翩之致。章程书应指当时书写篇章法令的“八分楷法”书体,即真书初期的名称。行狎书即行书,钟繇行书未见有作品传世,他的《荐季直表》具有浓重的行书笔意。在当时,他的隶体八分书很有名气,卫恒评为“最妙者也”。然而钟繇在书艺上主要的贡献在真书方面,张怀瓘《书断》说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可惜原迹无传,后世丛帖翻
    刻的钟繇真书,屡经唐宋人辗转摹刻,形迹失真,只能约略见其一斑。梁武帝曾以“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来表达钟书特征,鹤、鸿皆有翼,飞翔分张,故“钟书尚翻,真书亦带分势,其用笔尚外拓,故有飞鸟骞腾之姿,所谓钟家隼尾波也。”(胡小石《书艺略论》)钟繇处于由隶而真行草的过渡时期,真书带分势是时代使然,也是钟繇真书的特点。世传钟繇真书如《宣示表》、《力命表》、《墓田内舍帖》等,是王羲之的摹品,有较多的王书笔意,《淳化阁帖》收的《戎路表》虽也是后人所摹,但用笔波挑俯仰,有明显分势,故书家多以此表书法最能代表钟繇真书面貌,“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张怀瓘《书断》)钟繇在推动真书的发展、完备和趋于定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典型已觉中郎远”,完成真书初期典型形式的创造。
    钟繇创造的真书形式,曾风靡于魏晋,至东晋仍有不少书家如王廙、谢安、庾亮等恪守着钟书风范,一直到王羲之崛起才冲破钟书,“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创造出有别于钟书的王氏新书风,并取代钟书而风行于南朝,至隋唐达到极盛,世称“书圣”。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在东晋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名门,其父、叔、伯、从兄皆善书,王羲之少年书学父叔,他自叙说:“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书林藻鉴》)叔王廙及卫夫人的书法皆出钟繇法,可见王羲之书学是由钟法起步的。此后北游开阔心胸,又得江山之助,融会中原雄茂古朴之风,“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书断》)。他的今体是在“备精诸体”,善真、行、草、八分、飞白等的基础上自成家数的。
    在当时“江左朝中莫有及者”。张怀瓘说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主要成就在真、行书方面。王羲之在真、行上的主要贡献,是经篆笔入真、行书,从而改变了钟繇书左右波挑的形貌和放逸的书风,形成王氏圆转凝重的自家形貌和风格。《东观余论》说王羲之的新风格“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梁武帝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来概括王氏书风,胡小石先生释曰:“王出于钟,而易翻为曲,减去分势,其用笔尚内擫,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拓直下’之法。故梁武帝以龙跳虎卧喻之。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踡曲,皆转而不折,真能状王书之旨。”钟书尚翻而有分势,王书尚曲而有篆意,世传羲之爱鹅,曾为山阴道士书《黄庭经》换取白鹅,归而甚悦。白鹅戏水,婉转自如,鹅胫曲而筋骨内含,与王书一致,可见“黄庭换白鹅”的书林佳话不为无因。
    王羲之书法真迹无存,世传真、行、草书均系后人翻刻、钩填摹本。真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被孙过庭《书谱》称为“真书绝致者”。王氏真书各帖感情各异而风格浑融一致,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情绪和书写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孙过庭认为:“写《乐毅》则情多佛郁”,此帖笔势精妙,被视为王氏真书第一。写“《黄庭经》则怡择虚无”,其书温润遒丽,确有恬淡心境。“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其书最显晋人潇洒飘逸的风神,用笔遒丽而峻秀,欧阳询摹兰亭序实由此帖得王书笔意。王羲之真书在南朝时已脍炙人口,梁时已刻入碑石。《书后品》评王氏真书“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裙肃穆……可谓书之圣也”,“羲之万字不同”,“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跳天门”。王羲之完善了真书审美意致的创造,将真书的发展推上了今楷的历史阶段,开唐楷之先河。
    王羲之行草书对后世影响犹为广泛深远,草书得自张芝,自谓“犹当雁行”。实则与其父并称“二王”的王献之,在草书上的成就超过乃翁。后汉张芝的一笔书今草,“惟子敬明其深诣”,黄庭坚说:王氏父子草书“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这由他传世的《鸭头丸帖》,可以看出气脉连贯,一气呵成的特点。在笔法上变乃翁内擫为外拓,后世草书多受小王影响。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号为万世楷模,其影响在王书中最为深远。王羲之处于行草书普遍发展的历史阶段,目前出土的汉晋竹木简书、帛书等有大量行草书体,其中亦有与王羲之行草书近似的作品,他正是在广泛吸取汉晋民间行草书的字型、结体、笔法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以为格式,创造了妍丽流美的自家风貌,把行草书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这些在《兰亭序》和畅优雅的境界,舒展自如妍美流便的线条,气脉条贯的章法和飘逸的风神中,可以得到印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钟会

    C

    钟繇

    D

    王献之


    正确答案: C
    解析: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等官职,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 第9题:

    问答题
    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张彦远以前,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著,繁富零散,且瑕瑜互见,真伪参杂。因张彦远世家高官,于各类典籍、法书、名画收藏甚富,加之他自幼爱好书画,又多见名迹真宝,因此,精于鉴赏甄别。他充分地利用、发挥了自己的这些优势,并苦思冥搜,审慎选裁,扬优去伪,终于编著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为研究自唐朝以前的书法艺术和书学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当然,张彦远的这部著作,也有存在着现在看来很明显的缺点,如恭维帝王将相,未作详尽评注。还漏掉了一部分重要的书论著作,如孙过庭的《书谱》、卫恒的《四体书势》等。但作为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还是当之无愧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绩及其正在书法史上的职位地方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着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正在点画的奇妙改变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味高古,意态茂盛,后代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正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职位地方,他正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究,差别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正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代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奉为“书圣”。
    A

    王羲之

    B

    钟繇

    C

    王献之

    D

    张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 第14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 第15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 第16题:

    简述钟繇在书法上的贡献及其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代颖川长社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甚至淹没了他在政治上的名声。钟繇对书法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真书、正书。他以自己的慧眼加书法功力,将隶变楷,从“法”字上改变尚扁尚平的字体,从章法上改变行近字远的布白,从笔法上改变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把隶书的整齐方正美变为楷书的纵横可象的力度美,韵味更浓更醇。从隶到楷这一书风的转折,艺术的腾飞,表现了魏晋时代美学的新追求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在书法理论上这一名言,成了
    中国书法美学的至理名言。钟繇用自己革新隶书,创造楷书的实践,把一幅幅笔迹界破空间的纸帛,创造成魏晋时代文人追求自然美,追求个性解放、人心留美的楷书范品。传世刻本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了雄视百代的无价之宝。

  • 第17题: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奉为“书圣”。

    • A、王羲之
    • B、钟繇
    • C、王献之
    • D、张旭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问答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頫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翀,康里巎巎等。
    (3)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4)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5)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他与____并称“二王”,与钟繇并称为“钟王”。

    正确答案: 王献之
    解析: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与钟繇并称“钟王”。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钟繇在书法上的贡献及其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代颖川长社人。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甚至淹没了他在政治上的名声。钟繇对书法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真书、正书。他以自己的慧眼加书法功力,将隶变楷,从“法”字上改变尚扁尚平的字体,从章法上改变行近字远的布白,从笔法上改变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把隶书的整齐方正美变为楷书的纵横可象的力度美,韵味更浓更醇。从隶到楷这一书风的转折,艺术的腾飞,表现了魏晋时代美学的新追求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在书法理论上这一名言,成了
    中国书法美学的至理名言。钟繇用自己革新隶书,创造楷书的实践,把一幅幅笔迹界破空间的纸帛,创造成魏晋时代文人追求自然美,追求个性解放、人心留美的楷书范品。传世刻本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了雄视百代的无价之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