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题目

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考题
更多“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说美术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巨大的?
    美术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丰厚的。所以,美术教育思想具有两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适应过去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生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社会美术教育的实践有指导意义;
    第二,作为历史的美术教育思想遗产,对后代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对后代美术教育实践也有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作用。

  • 第2题:

    为什么说钻石的历史悠久?


    正确答案:经确切的论证地球的历史为30亿年,测定后已知最早的钻石年龄为33亿年,钻石与地球同生。 曾有一个有关钻石诞生的形象比喻这样说道:如果把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算作一天的话,钻石是在子夜的某个时间便随之诞生了,而人类辉煌的5000年文明史,只不过是这一天当中最后的几秒钟而已。与地球同生的钻石,见证了地球乃至人类沧海桑田般的变迁,充盈着历练后的灵性,拥有着非凡的意义,是万物的精华。

  • 第3题:

    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 第4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 第5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那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力图揭开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们无法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从而为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开辟了现实的道路,终于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回答了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2)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又以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得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结论。唯物史观阐明了构成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者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政治、文化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因素的反作用,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思想深度,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

  • 第6题: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正确答案:(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 第7题: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 第8题:

    为什么说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正确答案: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志和民族的精神,成了人类进行交际和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到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没有语言传播,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和发展,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所以说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正确答案: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这是因为:
    (1)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正确答案: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研究者必然要把自己从切身经历的感受中获得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投射到他的研究对象上去,使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特征。在这方面,历史学家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上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客体历史作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去不复返,不会重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特征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如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人物等等,都是通过各类历史资料间接得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大部分是经过了前人的头脑加工过的,而且后人对包括实物史料在内的所有历史资料的鉴别、分析,也都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进行,也都要打上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的烙印。这样,我们得到的关于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等的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经过了至少两次以上的历史认识者的头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的,里面已经包含了历史资料的最初记载者以及以后的历史认识者的阶级、民族或集团的立场、思想观点、好恶感情等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的东西。所以,举凡一切历史认识和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历史认识者对客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兰克学派,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从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或“感性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框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或图式)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而“早先存在的结构”或“图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由此可以证明,兰克学派主张的那种“排除自我”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又是相互联系的?


    正确答案: 1、这两种方法都是研究事物历史发展时所使用的方法,都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对于管理者的思维活动有着重要直到意义。

  • 第14题:

    为什么说历史是可以认知的,但又是不可穷尽的?


    正确答案: 可认知:
    (1)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媒介和桥梁。史料是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痕迹,储存着历史的信息。承认史料搀杂着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以此否认史料储存有客观真实历史信息的事实,因为:
    ①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有些非利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是不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影响的。
    ②历史事物因受记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偏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的障碍。
    ③可以通过对比、考辨不同记载者对该事件的不同记载找出历史的真相。
    ④可以用实物史料或带实性的文字史料去纠正记录者的偏说。
    (2)可以通过解剖现实来认识历史。
    ①现实是认识历史的已知条件。
    ②历史规律的特点,现实比历史表现得更充分,使人容易看得清晰。
    ③认识社会历史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实的理论比历史的理论更完备、深刻。
    不可穷尽:
    (1)史料中储存的历史信息是不可穷尽的。
    (2)新史料会不断发现,史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3)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4)历史实际自身运动发展的未完结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穷尽。

  • 第15题:

    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兰克学派,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从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或“感性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框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或图式)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而“早先存在的结构”或“图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由此可以证明,兰克学派主张的那种“排除自我”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 第16题:

    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


    正确答案: (一)人们认识过去和推测未来,都是以现在为立足点和启动点的。离开了现在这个立足点和启动点,既不可能认识过去,也不可能推测未来。人们总是为了现实的需要采取认识历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说出发点来自于现实,是指历史学家想要研究什么历史问题,或者说想要研究哪方面的历史,是由现实生活的刺激引发的;而且认识历史的目的,也是由历史学家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决
    定的。说历史认识的归宿点也是现实,指的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目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影响现实。
    (三)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这是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规律决定的。

  • 第17题:

    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正确答案: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研究者必然要把自己从切身经历的感受中获得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投射到他的研究对象上去,使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特征。在这方面,历史学家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上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客体历史作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去不复返,不会重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特征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如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人物等等,都是通过各类历史资料间接得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大部分是经过了前人的头脑加工过的,而且后人对包括实物史料在内的所有历史资料的鉴别、分析,也都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进行,也都要打上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的烙印。这样,我们得到的关于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等的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经过了至少两次以上的历史认识者的头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的,里面已经包含了历史资料的最初记载者以及以后的历史认识者的阶级、民族或集团的立场、思想观点、好恶感情等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的东西。所以,举凡一切历史认识和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历史认识者对客体。

  • 第18题:

    为什么说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正确答案:语言中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人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与西域各地交往的增加,汉语从西域诸国借人了“葡萄”、“玻璃”等一批词语,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从梵语中借入了“佛”、“塔”,等一大批词。元代又从蒙古语中借入了“站”、“胡同”等词,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又从欧洲语言里借人了大量的词语。我们通过借词的历史层次,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社会接触的语盲接触的历程.因此,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 第19题:

    为什么说刑讯逼供是历史的积淀?


    正确答案: 1、封建社会实行“罪从供定”,刑讯逼供是合法的手段;2、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在法律上废止了刑讯逼供,但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革命阵营中“左”的指导思想导致刑讯逼供泛滥。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正确答案: 语言中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人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与西域各地交往的增加,汉语从西域诸国借人了“葡萄”、“玻璃”等一批词语,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从梵语中借入了“佛”、“塔”,等一大批词。元代又从蒙古语中借入了“站”、“胡同”等词,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又从欧洲语言里借人了大量的词语。我们通过借词的历史层次,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社会接触的语盲接触的历程.因此,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正确答案: “实践唯物主义”在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在于,突出物质实践活动在唯物史观原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增长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它在史学认识论上的含义在于,强调他们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它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外部感性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认为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它既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的偏颇,也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因为它: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是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为什么说两者的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料即史料学”。历史相对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论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建构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
    历史客观主义主张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便流于虚伪,因为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了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
    历史相对主义认识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史学认识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出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事实上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它的真相,一切历史著述展示出来的历史现象或过程,都只不过是历史写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起来的,各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谁也无权宣称某某著作或论断代表了真理。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曾对历史相对主义理论做过系统表达。后现代主义则把历史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论认为,客观历史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是能够逐渐切近的认识它的真相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历史认识真理的两个属性,任何一个历史认识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通常我们用绝对性来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用相对性来表示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用绝对性来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用相对性来表示这种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用绝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用相对性来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而且由于历史客观的异常复杂性、非重复性、非直观性、以及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使得历史认识会比人们对其他失误的认识具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的相对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