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谁的话?()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题目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谁的话?()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相似考题
更多““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谁的话?() ”相关问题
  • 第1题:

    周邦彦写词不同于他人的体物言志,他是感悟言志。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的是()

    • A、文以气为主
    • B、诗言志
    • C、诗赋欲丽
    • D、文本同而末异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根据《论语》的记载,子思对言辞和意愿之间关系的概括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诗言志,歌咏言”之语出自()。


    正确答案:尚书尧典

  • 第5题:

    语译题:闻之善赠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谖者亦以言。不肖侏儒未足为先生重,窍以识明德云尔。


    正确答案: 我听说善于赠送人的是用语言,那让人永世不忘的也是语言。我这个不才之人不值得被先生重视,我私下里记住他的美德。

  • 第6题: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而后者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如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这些词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 第7题: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首先他指出汉中是汉朝建立帝业的基地,刘邦凭着这一隅之地,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是一层意思;这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左、一蹶不振,恰恰是一个相反的对照。下文一转,追亡事,今不见‟,点明今不如昔,点明南宋不能建立中兴事业的关键是由于统治者不重视才能,又是一层意思。作者写到这里,怀才不遇的苦闷已呼之欲出了,可是他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写下去,而把自己的痛苦紧密地联系敌人不断的侵扰和南宋王朝的不战而和来说,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就把全词的思想意义提得更高。

  • 第8题:

    “诗言志”出自古书()。

    • A、《诗经·毛诗序》
    • B、《诗言志辨》
    • C、《尚书》
    • D、《论语》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判断题
    根据《论语》的记载,子思对言辞和意愿之间关系的概括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谁的话?()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 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 第14题: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谁的话?()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以《诗经》在西周时期的演变为例,中国诗歌的基本逻辑是()。

    • A、从景物描写到抒情言志
    • B、从抒情言志到景物描写
    • C、从典礼歌唱到个人抒情
    • D、从个人抒情到典礼歌唱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王绩的诗歌以()居多,言志述怀为主,具有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


    正确答案:田园隐逸

  • 第17题: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此五言绝句为名相张九龄所作,其表字子寿,乃张良之后,此绝句诗名是?


    正确答案:此绝句诗名是《照镜见白发》。

  • 第18题:

    稼轩体的特点是()。

    • A、以词抒情言志
    • B、刚柔并济
    • C、使词成为一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诗
    • D、风格多样
    • E、以文为词

    正确答案:A,B,C,D,E

  • 第19题:

    《诗言志辨》的作者是谁?()

    • A、郭沫若
    • B、曹禺
    • C、朱自清
    • D、徐志摩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张戒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观点

    正确答案: 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一,咏物为余的主张。他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志”是情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张戒把“言志”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
    张戒又没有完全否定“咏物”,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但不能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作者用“意味”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作品失去了“意味”,就会单调、泛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张戒的“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观点的内涵:诗人言事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感,而用诗表达出来,自然流出,即使全篇咏物,也达到了言志的目的,这也就是“言志与咏物兼而有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稼轩体的特点是()。
    A

    以词抒情言志

    B

    刚柔并济

    C

    使词成为一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诗

    D

    风格多样

    E

    以文为词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而后者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如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这些词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的是()
    A

    文以气为主

    B

    诗言志

    C

    诗赋欲丽

    D

    文本同而末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