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 第2题:

    试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答案:
    解析:
    与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学校围绕着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是学校优先考虑到的、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尽可能具有教育性,人们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学校将有选择性地进行教育,需要家庭,慢慢地学会做人。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3,学校也拥有专业的教师。其次;学校教育有组织性。学校教育有计划性;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学校会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社会。4。这就决定其专业性。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追求全面与和谐的,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才可以保证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让学生学到什么。学校教育有协作性、学会生存,学校教育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更有条件设施全面的教育。学校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组织机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总的来说。学校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扮演着非常好的角色,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这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学会做事、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其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学校各部门之间团结合作,人们在学校学到很多基础知识。5:1。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为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 第3题:

    论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
    解析: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和职能中不难看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教学、育人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在传授基础的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教给人基本的生存技能,让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通过学习,通过教育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这是一一个人为求得生存所必须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实质上是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基础上,使人有不断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使人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在教育的过程中从一个简单的自由人向与社会联系的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能加速或延缓人的心理发展内因变化的进程;合理而良好的教育措施是适合心理发展条件的正是这个主动而积极的条件.不断调节教育与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综上所述,从教育到发展是一个有生理机制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从生理到心理、从客体到主体、从社会到个人的内化过程。人类的发展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就其最基本的生物意义而言,教育最初就是人类种群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人类共同创造的人的发展资源作为中介。人就只能像其他生物那样借助依附于个体的遗传物质来传递发展信息,个体的经验也就无法超越其生命存在而存在,每个个体都必须重复前人曾经的探索,人的教育将与动物界类似教育的本能无异人类如今这样的发展进步也将是无法想象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这个成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教育从自然人逐步生长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人的作用体现在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引导人往者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 第4题:

    试述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 第5题:

    论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来讲)。


    正确答案: 经济与教育互相都有重要作用。经济制约教育,教育促进经济。
    首先,经济对教育:
    (1)规模和速度。影响人力,物力,财力。
    (2)结构和布局。
    (3)目标设定。
    (4)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教育对经济:
    (1)提供良好基础。
    (2)再生产劳动力。
    (3)再生产科学知识。
    (4)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 第6题:

    试述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正确答案: 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
    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
    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
    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
    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 第7题: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有怎样的论述?


    正确答案:孔子首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性原则,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当学生有了想彻底搞清楚所学内容的迫切愿望时,教师予以指导、点拨,才是最有效的。同时应该使学生积极联想。深化和扩充所学到的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 第8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正确答案: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9.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1.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 第9题:

    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 第10题:

    问答题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有怎样的论述?

    正确答案: 孔子首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性原则,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当学生有了想彻底搞清楚所学内容的迫切愿望时,教师予以指导、点拨,才是最有效的。同时应该使学生积极联想。深化和扩充所学到的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

    教育对象

    B

    教育目的

    C

    教育作用

    D

    教育任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根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
    解析:
    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 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 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I)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 的社会化;(2)教育通过弓丨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 )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 第14题:

    论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实践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的教育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统一学制、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德育、教育管理、教学原则等思想上。 (1)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宗教目的是为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教育的作用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以及发展人的天赋。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一方面,教育应当服从大自然的“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守这些规律;既然教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发现、探明这些规律。 (3)泛智教育、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提出要把教育普及给所有儿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普及教育理论体系。于是,他主张广设泛智学校,由国家普及教育。 (4)统一学制,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进入母育学校,儿童期进入国语学校,少年期进入拉丁语学校,青年期进入大学。 (5)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统一招生时间,同时开学与放假,通过考试同时升级。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他是最早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6)夸美纽斯是首个把教学原则进行归纳总结的人,主要有直观性、自觉自动性、巩固性、量力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7)德育论。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他要求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 (8)教育管理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他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 综上所述,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夸美纽斯提倡普及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提出,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教学原则,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性、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试图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编写了教科书,他的很多创举在教育领域都具有开拓意义,尤其在教育理论方面,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是因为认识和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其教育思想中带有严重的宗教性,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也不够准确。但是,整体讲来,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

  • 第15题:

    论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孔子的德育论。 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质修养,“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精神指导,也就是说“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仁”的最重要的两项是“孝”与“忠”。 从“仁”出发,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启发人们自在的道德自觉,主要有两条路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这是一条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并且,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学思行并重。 (2)孔子德育论的当代价值。 孔子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道德教育思想的学说理论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中宝贵的历史财富。针对现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主要特征——“学、思、行”中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意义,以期在现代道德教育和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①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孔子主张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和“君子”。要求德才兼备,他为整个中华民族定格了人格理想。可以说是将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成为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现代德育来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培养目标是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教育应该通过创造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激励个人完善自我,形成坚强的意志。 ②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教育。求“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是君子的核心精神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整和削弱在竞争中出现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与融洽。如今,“仁”与“礼”依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核心思想,虽然今日“礼”的内容已经有所变化,但是“仁”的精神将会被传承,以符合当今时代“礼”的形式予以表达。 ③孔子的德育论是以“德性优先”为原则的道德自律思想。孔子主张身体力行、学思行并重、立志自省等德育原则和方法,其根源就是孔子十分注重受教育者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内化德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作为德育主体,通过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身体力行,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来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不顾受教育者的道德的内化规律,否定他们的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导致人们对规范的遵守并非出于道德需要,而是南于外力的强制,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是受教育者不断觉悟的过程,总之,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灌输的过程。面对多元化文化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孔子思想中培养道德主体人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树立现代德育观,尊重主体,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个性走向发展个性。 ④孔子的德育论是以“下学而上达”“学思行并重”为方法的德育活动。“下学而上达”把德育活动描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下学”与“上达”二者缺一不可,“上达”蕴含在“下学”中,通过“下学”的德育活动得以体现出来,“下学”是德育活动中通向“上达”的途径,在“下学而上达”中“下学”的地位至关重要。孔子尤其注意“下学”,“能下学,自然上达”。当代德育教育缺乏时效性是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现代德育教育学术气氛浓厚,德育形式化,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环境、道德实践相脱离。今天的道德教育应该进行整体改革,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一定要同道德实践相联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做到言行一致,做到多做实事,从而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 第16题:

    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并加以评价 。


    正确答案: 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3、论教育目标: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
    4、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1)立志有恒;
    (2)自省自克;
    (3)改过迁善。
    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学思并重;
    (4)诚实谦虚等。

  • 第17题:

    论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
    2.作用: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 第18题:

    简述王充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正性、随性和遭性。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认为首先要重视胎教,以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其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再次,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王充还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其中道德和知识的力量最为重要,而它们都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同时他也强调,教育作为其他事业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具有隐效性的特点。

  • 第19题: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 A、教育对象
    • B、教育目的
    • C、教育作用
    • D、教育任务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试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根据。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正确答案: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9.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1.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并加以评价 。

    正确答案: 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3、论教育目标: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
    4、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1)立志有恒;
    (2)自省自克;
    (3)改过迁善。
    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学思并重;
    (4)诚实谦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