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题:
问答题
简评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于是,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1)北宋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
①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主要内容有三项:
a.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要求诸路府州军皆立学,县有士子200人以上亦设学,教官选本地硕学鸿儒充任;
b.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和墨义。凡士子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以晓析意义为通;三史科取其明史意而文理可采者;明法科试断案;
c.创建太学。因原国子监规模狭小,不足以容学者,即以原锡庆院为校址,修建讲堂,创建太学,招生200人。聘请石介、孙复等名儒到太学执教,并派人“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a.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b.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
c.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d.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③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五个方面:
a.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崇宁元年八月,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二员。小州或举人少则令二三州学者聚学于一州,县设小学;
b.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规定县学生考选升州学,州学生每三年根据考试成绩升入太学不同的斋舍。成绩上等者升上舍,中等者升下等上舍,下等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c.新建辟雍,发展太学。崇宁元年,在京城开封南门外营建规模恢宏的辟雍,亦称“外学”,作为太学的外舍,专“待州县学之贡士”。同时增加太学生数量,上舍生200人,内舍生600人,外舍生3000人;
d.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崇宁二年,置医学。次年六月,创设算学、书学和画学。九月令州学另置斋舍,以养材武之士。四年正月,正式立武学法;
e.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崇宁三年十一月,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凡试礼部法并罢。”
(2)三次兴学的意义
①三次兴学都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的,遍及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学校网也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②三次兴学都是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录用,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可以说,教育立国是北宋三次兴学的共同指导思想。三次兴学还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普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③三次兴学都旨在改变学校依附科举的弊病,强化学校的职能和地位。
④三次兴学将改革变法的观念深入到人心,这在因循守旧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宝贵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