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2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 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 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 引出这样一荃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 学”徒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 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守旧派对 “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学习“西 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 中、西学关系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 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 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主辅” "本末”“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范 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 为从属的观点。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 中提出: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 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代, 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 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流行 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 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 寿康、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才形成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的 〈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 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从学术、教育 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 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西学"而论。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 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指出教育首先要 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 学”的不足。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 西政: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 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并提出, 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 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 着眼于长远;西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 当前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封 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 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 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 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 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 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 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 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 起之际,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 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 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 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 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 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 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3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4题:

    “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1)解除“变我祖法,乱我圣道”之患,又可迈开学习西学的步伐,使中国走向富强。
    (2)在“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5题:

    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三,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 第6题: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 第7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 第8题:

    问答题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 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发展分析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局限。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与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则两亡。”“中体西用”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 第14题:

    “中体西用”思想的集中体现在(  )

    A.《大同书》
    B.《海国图志》
    C.《原强》》
    D.《劝学篇》

    答案:D
    解析:
    张之洞的代表作,集中体现这一思想。

  • 第15题:

    以《劝学篇》为例,评述“中体西用”这一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16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

    • A、洋为中用
    • B、中体西用
    • C、古为今用
    • D、全盘西化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 第18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全盘西化”
    • B、“西体中用”
    • C、“中体西用”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 第20题:

    问答题
    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洋务学堂的招生和遴选留学生时注意汉文、经学有根柢者,在教学内容上曾国藩等强调要“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宣讲圣谕广训„„”。这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事实上,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西用”的范围也不断延伸,并逐渐纳入新的成为,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但当“西学”传播的重心由科技领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核心部分时,“中体西用”的提出无疑又阻碍了其推进。因此,“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中学”指的是(  )。
    A

    法家思想

    B

    心学思想

    C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D

    儒家学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

  • 第22题:

    问答题
    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三,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洋务运动秉承“中体西用”思想,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秉承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