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不仅要懂得人们行为的心理过程,因而能对员工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出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他应该洞察员工的需要,优化他们的动机,强化目标的刺激作用,把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对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由"要我做"转化为
"我要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一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就是激励。
在激励过程中, 特别重视产生动机的内在因素 (需要) 和导向行为的外在因素刺激(目标)
。从需要来看:人有多种需要,可以产生多种动机,但在众多动机中只有优势动机才能引起人的行为。兴趣、爱好、价值观、抱负水平影响人们优势动机的取向。人们的行为总是指向满足优势动机的强烈需要,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其他需要的水平才会有所上升而成为优势动机。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行为是不会终止的。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激励员工,使他们把个人需要与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使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动机成为优势动机,增加达成组织目标的愿意程度,取得优异的工作绩效。再从目标来看,它首先是个体为了满足需要而追求的导向物。
如果目标与需要关系不大, 就很难产生动机、 引起行为。
但是,作为产生动机的外在因素刺激,目标还起着强化需要、激发动机的"诱因"作用。所以管理人员在设置目标时,既要重视目标满足需要的程度,又要考虑目标强化动机的"诱因"作用。例如,由于员工工资较低,企业认为增加收入是员工的需要,就给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发放奖金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此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若奖金数量太少,只能使员工萌发意向、意愿,产生不了动机,引不起员工超额完成任务的行为;第二,有些员工对奖金不屑一顾,却对价值相等甚至低廉、印有"先进工作者奖"的脸盆流露羡慕的心情,跃跃欲试。前者是需要的水平和数量问题,后者则是目标与需要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