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技术员在堆筑牙体外形后,放入炉膛内烧结,烧烤后发现颜色与比色板相差甚远,可能的原因是
A、遮色瓷太薄
B、遮色瓷太厚
C、金属内冠过厚
D、水分吸除过多
E、构筑体瓷、切瓷、透明瓷时瓷层移行
第1题:
某技师在遮色瓷烧结完成后发现金;瓷结合界面上出现许多微小气泡,其可能的原因是
A.金属基底表面氧化层过薄
B.金属基底表面氧化膜过厚
C.金属基底表面残留有油脂
D.瓷粉烧结时真空度不够
E.大气中烧结
第2题:
患者,女,死髓牙,已行RCT,拟PFM修复。制作完成后,瓷层颜色无层次感,最常见的原因是
A、遮色瓷过薄
B、遮色瓷过厚
C、切端瓷过薄
D、构瓷时比色不一致
E、构筑体瓷、切瓷、透明瓷时瓷层移行不当
第3题:
技师在遮色瓷烧结完成后发现金-瓷结合界面上出现许多微小气泡,其可能的原因是
A.金属基底表面氧化层过薄
B.金属基底表面氧化膜过厚
C.金属基底表面残留有油脂
D.瓷粉烧结时真空度不够
E.大气中烧结
第4题:
PFM冠瓷层构筑烧结完成后,全冠唇侧的颈缘暴露金属,可能的原因是
A、颈缘瓷过长
B、颈缘瓷过薄
C、颈缘瓷过厚
D、遮色瓷过短
E、遮色瓷过长
第5题:
某技师制作的|567金属烤瓷桥烧结完成后发现瓷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其原因是()。
第6题:
某技术员在堆筑牙体外形后,放入炉膛内烧结,烧烤后发现颜色与比色板相差甚远,可能是下列哪项原因?()
第7题:
在报告石油产品颜色时,若试样的颜色属于两个标准玻璃比色板之间,则报告较深的玻璃比色板号,并在色号前面加“()”。
第8题:
体瓷—切瓷—遮色瓷—透明瓷—上釉
切瓷—体瓷一透明瓷一遮色瓷—上釉
遮色瓷—切瓷—透明瓷—体瓷—上釉
遮色瓷—体瓷—切瓷一透明瓷—上釉
透明瓷—遮色瓷—体瓷—切瓷—上釉
第9题:
遮色瓷太薄
遮色瓷太厚
金属内冠过厚
水分吸除过多
构筑体瓷、切瓷、透明瓷时瓷层移行
第10题:
遮色层过薄
遮色层过厚
瓷泥堆筑时振动过大
瓷泥中水分未吸干
烧结温度过高
第11题:
不透明过厚
快速降温
金属杂质较薄
瓷粉有杂质
金属内冠被污染
第12题:
瓷粉在加热过程中收缩过大
金瓷冠在烧结完成后形态不佳
金瓷冠烧结后出现了裂纹
破坏了瓷粉层次烧结后色泽不清
金瓷冠烧结后出现气泡
第13题:
技师制作的金属烤瓷全冠烧结完成后发现其瓷层颜色与标准比色板相比颜色发暗并稍呈蓝色,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A.体瓷堆筑过多
B.透明瓷堆筑过多
C.透明瓷堆筑过少
D.瓷粉烧结温度过低
E.真空度不够
第14题:
技师制作的金属烤瓷桥烧结完成后发现瓷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其原因是
A.烧结温度过低
B.烧结温度过高
C.干燥、预热时间过长,瓷粉过度失水
D.堆筑牙冠时瓷泥过稠
E.真空度不够
第15题:
技师在堆筑瓷完成烧结后发现牙冠的颈部从遮色层开始整个瓷层完全与金属基底分离,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喷砂不均匀
B.喷砂压力过小
C.该牙冠金属基底冠的颈部有油脂残留
D.瓷粉烧结收缩所致
E.金属与瓷粉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
第16题:
某技术员在修整外形时,发现牙体瓷中有小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第17题:
某技师将瓷层已堆筑完成的PFM冠送入烤瓷炉中进行烧结,程序完成后发现冠表面所有体瓷全部爆裂,其原因可能是()。
第18题:
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影响金瓷强度的是()
第19题:
在24色色环中,根据位置的不同,颜色间相差()度构成同类色、相差()度以下构成邻近色、相差135度构成对比色、相差180度构成互补色。
第20题:
干燥、预热时间太长,瓷粉失水
未干燥、预热直接升温
烤瓷炉真空度过高
烧结温度过高
升温速率过低
第21题:
遮色瓷太薄
遮色瓷太厚
金属内冠过厚
水分吸除过多
构筑体瓷、切瓷、透明瓷时瓷层移行
第22题:
遮色瓷过薄
遮色瓷过厚
切端瓷过薄
构瓷时比色不一致
构筑体瓷、切瓷、透明瓷时瓷层移行不当
第23题:
烧结温度过低
烧结温度过高
干燥、预热时间过长,瓷粉过度失水
堆筑牙冠时瓷泥过稠
真空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