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_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源是
A.先天的
B.后天的
C.主观的
D.客观的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第3题:
第4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别的根源是()
第5题:
儒家对于人类认识可能性的理想是()。
第6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是()。
第7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说明()。
第8题: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脑中产生的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能够深刻地认识世界
分析人的活动就能了解人的心理
第11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脑中产生的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能够深刻地认识世界
第12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恪守“自然之天”
遵循“道德之天”
“穷理”与“尽性”
第13题:
A.社会根源
B.自然根源
C.认识根源
D.意识根源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说明()
第17题:
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
第18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第19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20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
第21题:
主观的
人为的
客观的
先天的
第22题:
脑的机能
对客观认识的反映
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23题: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物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