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应为人民树碑、为新中国立传、为新时代放歌
【导读】
【背景】
2019年是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央视特举办了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激励人心的节目;同时在国庆节假日期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累计票房达26.42亿,《中国机长》累计票房达25.08亿,《攀登者》累计票房达10.06亿,我国电影总票房创历史新高。而这背后反映出是皆是创作者的创新初心,以及观众的爱国信念和拼搏奋进激情的共鸣共振,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是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奋力冲刺。
来源:求是网
链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10/15/c_1125104945.htm
【提出观点】
近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艺创作行走的是上坡路,但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之初,依然存在诸多弊病,但是我们应当谨记文艺作品必当承担起新时代的新使命,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创作出彰显时代价值和中华气质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艺术作品应为人民树碑、为新中国立传、为新时代放歌。
【深入分析】
纵观当下,文艺作品粗制滥作造,文艺范儿尽失,匠心独运的文艺创作者屈指可数,全然为了功利趋之若笃。而回归文艺创作的溯源,创作之初,优秀的作品皆回应了时代的提问,彰显了社会的价值,体现了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循序渐进,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潜力,百姓真实生活体现的淋漓尽致,彰显了时代价值风范。
但是我们要看到,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给创作创造了“便捷”的途径。靠上网搜索素材创作,技术网络这些便利的条件为创作者带来了“高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使部分文艺工作者忘记了创作的初心,尽失创作温度。还有些文艺工作者靠自己的想象去塑造人物,在一个虚幻和自我编制的环境中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反映不出这个时代,也体现不了价值所在,更体现不出老百姓的真情实感,但却备受观众的追捧,自我吹嘘虚无缥缈之作品被“捧”至极。究其原因,与当下社会风气浮躁,功利主义盛行不无关系。这使部分文艺工作者不愿脚踏实地,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作品之“本质”,缺少精打细磨、精益求精的精神。
【提出对策】
因此,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满足的今天,精神需求的打造,必须从文艺作品入手,不断出精品,出细活,多措并举。
一、加强引导。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引导,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
二、戒浮躁,求精品。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创作,追求精打细磨、精益求精的精品,杜绝粗制滥造;只有精品才能为新中国立传,为新时代放歌。
三、深入基层,深入百姓。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激情;只有深入到基层,走到百姓中间去,才能真正体验百姓的生活,体会百姓的情感,创作出反映百姓生活和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树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