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PM2.5)
更多“细颗粒物是指()”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面关于细颗粒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颗粒物易沉积于肺泡中

    B、细颗粒物又称为飘尘

    C、细颗粒物的某些较细组分甚至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D、细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

    E、细颗粒物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参考答案:B

  • 第2题:

    2011年,一场关于PM2.5的讨论,牵动着国人神经。PM2.5是指:

    A.极细颗粒物
    B.细颗粒物
    C.微颗粒物
    D.超微颗粒物

    答案:B
    解析: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大气中粒径小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PM2.5)的颗 粒物。

  • 第3题:

    在空气污染物检测中,悬浮颗粒物中能用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称为

    A.呼吸性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
    C.胸部颗粒物
    D.细颗粒物
    E.粗颗粒物

    答案:B
    解析:
    颗粒物按其粒径大小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能,总的原则是粒径越小,进入呼吸道越深。

  • 第4题:

    PM2.5即(),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 A、雾霾
    • B、烟尘
    • C、细颗粒物
    • D、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总悬浮颗粒物中能被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称作()。

    • A、呼吸性颗粒物
    • B、可吸入颗粒物
    • C、胸部颗粒物
    • D、细颗粒物
    • E、粗颗粒物

    正确答案:B

  • 第6题:

    PM2.5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 A、半径 
    • B、周长 
    • C、面积 
    • D、直径

    正确答案:D

  • 第7题: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度雾霾天气,造成这一污染现象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它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微米)的颗粒物。

    • A、细颗粒物
    • B、大颗粒物
    • C、可吸入颗粒物
    • D、可吸入细颗粒物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什么是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


    正确答案: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

  • 第9题:

    单选题
    总悬浮颗粒物中能被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称作()。
    A

    呼吸性颗粒物

    B

    可吸入颗粒物

    C

    胸部颗粒物

    D

    细颗粒物

    E

    粗颗粒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pm2.5一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pm2.5又称为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 第11题:

    单选题
    ()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A

    PM2.5

    B

    PM50

    C

    PM20

    D

    PM25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PM2.5即(),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A

    雾霾

    B

    烟尘

    C

    细颗粒物

    D

    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A.降尘

    B.总悬浮颗粒物

    C.可吸入颗粒物

    D.烟尘

    E.细颗粒物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空气污染物对大脑造成严重影响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气污染物。一旦被吸入体内,它们就能抵达肺部深处,进入血流,并随之进入大脑。细颗粒物直径极小,足够穿越为阻隔大型毒物分子而存在的血脑屏障。若细颗粒物由鼻子吸入,还可以通过鼻腔中的嗅觉神经进入大脑。这些颗粒物可能会激发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脑部疾病,影响认知能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空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进入大脑的危害
    B.空气污染物是造成大脑疾病的罪魁祸首
    C.空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
    D.空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A
    解析:
    文段先指出空气污染物对大脑影响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 , 随后介绍了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 尾句“这些细颗粒物” 指代上文, 指出其会激发炎症反应, 影响认知能力。 故文段为“分总” 结构, 重在指出细颗粒物进入大脑会带来危害, 对应 A 项。B 项, 文段关键词为“细颗粒物” , 而非“空气污染物” , 排除; C 项, “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 对应尾句之前的内容, 非重点, 排除; D 项, 文段强调细颗粒物对“大脑” 的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概念扩大, 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

  • 第15题:

    ()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 A、PM2.5
    • B、PM50
    • C、PM20
    • D、PM25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对PM2.5的描述不准确的选项是()。

    • A、细颗粒物
    • B、无毒颗粒物
    • C、可吸入颗粒物
    • D、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总称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 A、TSP
    • B、气溶胶
    • C、细颗粒物
    • D、IP
    • E、降尘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加了PM2.5的指标,其中PM2.5是指()

    • A、可吸入颗粒物
    • B、细颗粒物
    • C、总悬浮颗粒物
    • D、空气颗粒物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人们常说的雾霾其实是指雾和霾。关于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霾是由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的
    • B、霾是由细颗粒物组成的
    • C、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 D、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PM2.5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A

    1

    B

    1.5

    C

    2

    D

    2.5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通常所说的PM2.5是指()。
    A

    细颗粒物

    B

    粗颗粒物

    C

    尘粒

    D

    落尘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加了PM2.5的指标,其中PM2.5是指()
    A

    可吸入颗粒物

    B

    细颗粒物

    C

    总悬浮颗粒物

    D

    空气颗粒物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面关于细颗粒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细颗粒物易沉积于肺泡中

    B

    细颗粒物又称为飘尘

    C

    细颗粒物的某些较细组分甚至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D

    细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

    E

    细颗粒物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空气污染物检测中,悬浮颗粒物中能用鼻和嘴吸入的那部分颗粒物指的是()。
    A

    细颗粒物

    B

    呼吸性颗粒物

    C

    胸部颗粒物

    D

    可吸入颗粒物

    E

    粗颗粒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颗粒物按其粒径大小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能,总的原则是粒径越小,进入呼吸道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