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正确答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人;(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l)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 第2题:

    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 )。

    A、教育国际化

    B、教育民主化

    C、教育个性化

    D、教育普及化


    参考答案:AC

  • 第3题:

    试述黄宗羲定律内涵及现代启示。


    参考答案:

    内涵: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意思是说,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等。其宗旨都是要求把从朝廷到基层的明暗正杂诸税(赋、役)“悉并为一条”,“一切总征之”。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费,往往还给农民发放“易知由单”(法定税目表),允许农民照单纳税并拒纳所列税目以外的杂派。
    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现代学者秦晖将之称为“黄宗羲定律”)。
    启示: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出现,从制度上说.
    ①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②要从政体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
    ③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


  • 第4题: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及意义。


    答案:
    解析: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研究真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与情境,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行动质量与教育行动效率为目的的研究模式。它一方面旨在提高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与教育问题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策略。这种研究的特点是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对教育行动的研究和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是:(1)适应性和灵活性;(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4)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5)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改进。

  • 第5题: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内涵: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探讨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
    主要意义:就小学而言,初等教育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众多低龄儿童,在心理上全面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育心理学是初等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 第6题:

    试述经营决策的内涵和意义。


    正确答案: 经营管理学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是决策。"决策分析就是采用科学方法,从若干方案中经过分析判断,选择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以达到未来行动目的。决策分析是把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错误的决策分析可能使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内涵:一是预测未来,二是多方案选优,三是以决策为动力形成经营活动的循环动态过程,四是必须付诸行动。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医院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第7题:

    试述美国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启示意义。


    正确答案: (1)美国教育行政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2)联邦政府没有权力直接过问地方(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援助的职能,起服务性质的作用;
    (3)在教育行政上各州独立;
    (4)地方教育行政当局是学区。

  • 第8题:

    试述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 (1)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的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3)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 第9题:

    试述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说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和意义。


    正确答案: 明中叶文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片面强调摹拟古人,把文学创作引上复古的歧途,危害甚大。稍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更把复古拟古推向高潮,严守古格古律,使诗歌创作模拟倾向更为严重。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小修)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袁宏道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唯一的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它与李贽的"童心说"极为接近。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
    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
    (4)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
    (2)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
    (3)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性转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正确答案: 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意义分别如下:
    (1)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教育国际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国际化,全球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国际化,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合作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国际化推动了各领域的国际化;
    ③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为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
    (2)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①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地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②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还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③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3)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教育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具有双重意义,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
    ①发展的机遇。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国际化使教育市场开放,这弥补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
    第二,教育国际化使国际教育会议的举行日益频繁,国际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这样可以增强各国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吸取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教育发展。
    第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知识和教育管理方式。
    第四,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国内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②冲击和挑战。教育国际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加剧了国际间教育的不平等。
    第二,国际商业化思潮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会对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学校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第四,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和价值领域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会扩大。
    总之,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对教育发展具有机遇和冲击双重影响。在此,任何国家都要做好应付它的准备,要对教育国际化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克己复礼为仁”
    2、“仁者爱人”
    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它具有广泛的内涵: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
    3、现实意义:
    ①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③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正确答案:
    (1)终身教育的含义: “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2)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最终目标是通过不问断的学习,努力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 第14题:

    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答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一国”之内,“两种制度”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才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依法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 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15题:

    试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答案:
    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影响。(1)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自然教育的含义。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地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卢梭指出要保证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共同培养起来的。而只有后两者和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卢梭指出,自然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的c因为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也只能接受这种教育。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这个概念是与“公民”、“国民”等概念相对立的。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就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自然人”虽然是与专制国家的“公民”相对的概念,但它并不与“社会人”完全不容。自然人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地发展,不受腐蚀和侵蚀。③自然教育的原则方法:第一,正确看待儿童。卢梭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来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卢梭指出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孩子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第二,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他主张对儿童实行消极教育,就是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的发展。但消极教育并非是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此外,卢梭也注意到了儿童天性中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因材施教。④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告诫教育者要按照儿童的年龄去对待他们。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的2年)。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第二阶段是儿童期的教育(2~12岁)。卢梭提出这一时期在锻炼儿童感官并继续发展他们身体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在这一时期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要联系具体事例进行,而且要行动多于口训。第三阶段是青年期的教育(12~ 15岁)。这一阶段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教育两个方面。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供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主张学生必须学习一门职业。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思想得到陶冶,同时锻炼思维能力。第四阶段是青春期的教育(15~ 20岁)。卢梭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2)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①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直到现在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理论财富。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但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3)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局限性①卢梭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将天性与社会性截然分离,视天性为至上,视教育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贯穿这种哲学最终会导致教育的消亡。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的,教育是社会学而非生物学,发展人性必须在现实社会中而不在真空中进行,不能抛弃社会性与历史性而抽象地谈天性发展。因而他培养的“自然人”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色彩,同时也是小资产者的化身。②卢梭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轻视由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价值,轻视书本,轻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由定理、公理组成的系统知识,这是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因为以此取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只囿于实用而无系统性和丰富性。人类文化传统是形成人能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否定了数千年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就等于取消了教育。③卢梭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儿童在生活中进行的学习不能保证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只有教师按照科学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知识,才能使儿童取得优良成绩。另外,卢梭又是极端的直观教学的倡说者,拒绝使用仪器、模型势必会缩小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④卢梭对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划分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刻板和机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 第16题:

    试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


    答案:
    解析: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与分析,更不可能代 替学生掌握规律。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社会系统中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 是特定的。但同时,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 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 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 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 第17题:

    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18题:

    试述管理方格论的内涵及显示意义?


    正确答案: 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等人1964年指出,企业中的领导方式,存在着“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种不同的结合。他们提出的管理方格法:横坐标表示领导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着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在“9.1”管理方式中,重点放在对工作和作业的要求上,不大注意人的因素,管理人员的权力很大,负责计划、指挥和控制下属的活动,以便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这可以叫做“任务型管理方式”。
    在“1.l”管理方式中,对人和对生产两个因素都很少关心,因而必然导致失败。这是很少见的一种极端情况。这可以叫做“贫乏型管理方式”。
    在“l.9’管理方式中,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认为只要职工心情舒畅,生产一定能搞好,而对指挥监督、规章制度等重视不够。这可以叫做“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在“5.5”管理方式中,承认管理人员在计划、指挥和控制上的职责,但它主要是通过引导、鼓励而不是通过命令来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既不过于偏重人的因素,又不过于偏重生产的因素,但缺乏革新精神,职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失败。这可以叫做“中间型管理方式”。
    “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可用来培训管理人员。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努力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9.9”型的战斗集体型,以求得最高的效率。

  • 第19题:

    试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1)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第20题:

    教育哲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内涵:是哲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是联结哲学和教育、理论和实践、历史和未来的科学通道。
    主要意义:对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对教育中的问题作出广泛而深刻的解释和说明,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评价作用和选择作用,是教育研究的理论根基。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管理方格论的内涵及显示意义?

    正确答案: 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等人1964年指出,企业中的领导方式,存在着“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种不同的结合。他们提出的管理方格法:横坐标表示领导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着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在“9.1”管理方式中,重点放在对工作和作业的要求上,不大注意人的因素,管理人员的权力很大,负责计划、指挥和控制下属的活动,以便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这可以叫做“任务型管理方式”。
    在“1.l”管理方式中,对人和对生产两个因素都很少关心,因而必然导致失败。这是很少见的一种极端情况。这可以叫做“贫乏型管理方式”。
    在“l.9’管理方式中,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认为只要职工心情舒畅,生产一定能搞好,而对指挥监督、规章制度等重视不够。这可以叫做“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在“5.5”管理方式中,承认管理人员在计划、指挥和控制上的职责,但它主要是通过引导、鼓励而不是通过命令来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既不过于偏重人的因素,又不过于偏重生产的因素,但缺乏革新精神,职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失败。这可以叫做“中间型管理方式”。
    “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可用来培训管理人员。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努力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9.9”型的战斗集体型,以求得最高的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 (1)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的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3)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