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荀子》“君道篇”中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请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第2题: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的观点体现了法家思想。
第3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第4题: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材料体现的是()。
第5题:
翻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第6题:
《说文。民部》:“氓,民也。”段注:“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段注解释的是“氓”字的()。
第7题: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句话中“孰敢”的意思是:()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责任性
脱离社会生产。
具有全面性
结合社会生产
第12题:
第13题:
《行军篇》中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足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请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
第14题:
翻译: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第15题: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第16题:
解释说明“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
第17题:
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堪称治国三要素,指的是()。
第18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19题:
()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第20题: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实事求是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
讲究礼节
因材施教
第23题:
引申义
本义
概括义
比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