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D.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题目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D.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相似考题
更多“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认知派的观点。()


    正确答案:对

  • 第2题:

    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章志光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学者()的()理论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A.皮亚杰道德发展
    B.皮亚杰道德教育
    C.科尔伯格道德发展
    D.科尔伯格道德教育


    答案:C
    解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故选C。

  • 第4题:

    属于科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划分标准的是(  )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D.自律道德阶段。

    答案:C
    解析:

  • 第5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是儿童道德判断的第()阶段。

    A.二
    B.四
    C.三
    D.六

    答案:B
    解析: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 第6题:

    ( )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加德纳
    D.斯滕伯格

    答案:B
    解析: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 第7题:

    ()的道德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是如何建构其道德规则知识的,并认为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

    A斯金纳

    B布鲁姆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D

  • 第8题: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一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 A、前习俗水平
    • B、后习俗水平
    • C、习俗水平
    • D、自我中心阶段

    正确答案:A,B,C

  • 第9题: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 B、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
    •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D、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科尔伯格提出了与传统德育不同的三大原则。它们是()。

    • A、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
    • B、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
    • C、向儿童揭示他们所属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 D、记诵道德条例

    正确答案:A,B,C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B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C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3题:

    科尔伯格将儿童性别守恒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第一阶段:性别标志;第二阶段:性别固定;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

  • 第14题:

    以下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理论是根据美国社会的情况作出的划分
    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
    C.科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
    D.科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科尔伯格的这种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作出的划分,向我们勾画出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 第15题:

    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 第16题:

    简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论述。


    答案:
    解析:
    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并细化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分析这三个水平的时候,可以将三个水平与皮亚杰提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在分析这六个阶段的时候,要明晰每一个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

  • 第17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①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 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一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第二阶段)。②第二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好孩子道德观(第三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第四阶段)两个阶段。③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社会契约理论(第五阶段)和全面的道德原则(第六阶段)两个阶段。

  • 第18题:

    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 第19题:

    科尔伯格采用()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道德两难法”

  • 第20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 第21题:

    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判断题
    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错误。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23题:

    填空题
    科尔伯格采用()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 “道德两难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