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探究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 (1)请列举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力的合成。 (2)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题目
下面为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探究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



(1)请列举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力的合成。
(2)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相似考题
更多“下面为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探究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 ”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 第2题:

    下面是有关初中物理某教材“关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任务:(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体现学生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①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用力将木块推出,但是速度减慢最后停止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说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实验,猜想假设
    教师将长木板抬高,将火柴盒侧放和平放,观察运动情况。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教师将相同接触面积的木块和火柴盒放在长木板上,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能和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每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③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师:怎样改变小木块的压力大小呢
    生:可以在木块上放砝码。
    师: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 怎么测
    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匀速运动,这样测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适当地进行引导。⑤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结论。继续追问如何改变木块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等。
    ⑥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 第3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压强”一节中“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任务:


    答案:
    解析:
    (1)探究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教学方案如下:一、新课导入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例如手把图钉按进桌子。二、新课讲授
    1.复习概念.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压力、压强的概念,提出问题: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请说出理由。2.结合实际.猜想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手按图钉的工作原理,观察图钉被按进桌子的过程。
    学生参与实验,认真观察思考,教师提示观察角度:用力大小,图钉尖部和底部面积大小。学生猜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 控制什么,如何控制 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
    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三、拓展应用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事例。
    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与老师一起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

  • 第4题: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重力势能的一节中关于物体沿不同路径下落时重力做的功的实验示意图。



    (1)重力势能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2)基于以上实验,设计一个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重力势能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它的学习将会对后来动能、机械能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也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能量,让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表达的物理含义。
    (2)师:观察这三幅图,同学们先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
    生:恩,利用功的表达式就可以求解。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种情况
    生: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为什么这两个容易求解呢
    生:这两种情况重力方向上的位移好求解。
    师: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生:mgh1-mgh2。
    师: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第三个图中重力所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
    生:有可能相等。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第三幅图的困难在哪里
    生:下落时所走的路径是曲线。
    师: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难点呢 对于曲线我们可以怎么处理
    生:可以把曲线分成很多小段,然后求和。
    师:是这样的,分成很多小段,就可以把它看成直线再求解是不是就简单了,那么大家按这个方法求出后结果是怎样的
    生:还是mgh1-mgh2。
    师:这三者情况重力做的功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光的粒子性”一节的“观察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
    演示
    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图17.2—1),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任务:
    (1)说明教材所述“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答案:
    解析:
    (1)教材所述“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其设计意图是为了得出锌板在紫外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2)师:从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到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理论,应该说光的波动说似乎已经完美无缺了。然而就是在证实电磁波存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实.这就是光电效应。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演示实验。
    师: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如何变化
    生:验电器指针张角先减小,减小到零后又变大。
    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验电器指针的张角变大了。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锌板在光线照射下失去电子带正电。
    师:很好。这个奇妙的物理现象说明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逸出电子,这种现象就叫 生.光电效应。
    师:被光照射的物体发射出来的电子叫什么呢
    生:光电子。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把一个普通玻璃板放在锌板和紫外线灯之间,然后将锌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连接。大家能看到什么现象
    生:验电器指针闭合了。
    师:所以说我们周围的可见光可以使锌板逸出电子吗
    生:不能。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

  • 第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6.1一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日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意图:观察两球质量相差比较大时,碰撞后状态的变化。
    (2)教学方案如下:
    教师展示以下视频片段或动画:台球正碰、斜碰各一个;火车挂钩过程;粒子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撞击靶核过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本节研究的主要现象就是碰撞。
    师:下面我们动手做一个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前后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演示实验:几个单摆小钢球一样大,摆长一样长,竖直悬挂时两球恰好相切,将单摆A拉开某一个角度后释放,在最低点与B相碰,以下实验中开始将A拉开的角度均一样大。




    师:实验中A、B的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又与什么物理量相关
    生讨论后得出:A、B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质量有关。
    师:刚才的碰撞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不发生变化呢
    师: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随质量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会不会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组成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在碰撞中保持不变呢 那么我们先猜一猜这个新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继续猜想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可能有哪些。

  • 第7题: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一项具体课程目标,它属于三维目标中的哪个维度()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科学探究

    答案:B
    解析:
    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可知是在强调课堂中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和使用的探究方法。因此,这是在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故本题选B。

  • 第8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7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4 分)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 分)


    答案:
    解析: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光电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初速度与光强无关。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光电流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光具有粒子性,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光的粒子性呢?
    生:光电效应。
    师: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那么光电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可能与光的强度有关。照射光的强度越大,电流越大。
    生2:可能与光的种类有关。
    生3:可能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先用实验验证一下第一个猜想,剩下的两种猜想同学们自行验证,好不好?
    生:好的。
    师:现在老师有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和导线若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光的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生:将验电器与锌板串联,用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光进行照射。
    师:很好,这种实验方法是我们常用的哪一种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老师已经按照大家说的将验电器和锌板连入了电路,下面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
    教师操作:打开紫外线灯把亮度调到最低,验电器出现了偏转。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紫外线照射锌板可以产生光电效应。
    教师操作:一点点地调高紫外线灯的亮度,此时验电器的偏转角变大。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大,电流变大,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荷变多。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因为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所以光强越大,电流越大。下面大家小组思考、讨论、设计其余两个猜想的验证实验。
    生:好。

  • 第9题:

    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一节内容时,不适合的方法是( )。


    A.模型建构
    B.实验探究
    C.合作学习
    D.自主阅读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教学策略相关知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在高中生物实验条件下,无法运用实验探究来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故本题选择B选项。

  • 第10题:

    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 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
    • 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方法
    • D、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单选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其内容不包括()。
    A

    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

    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

    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

    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为本诗歌设计一节探究课,探究主题为: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正确答案:
    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品读文本,感悟余光中的乡愁
    ①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②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③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④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
    a.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b.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c.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⑤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2)拓展延伸,体味不同人的不同乡愁
    ①链接席慕容的《乡愁》、冰心的《乡愁》等。
    ②搜寻描写乡愁的诗句。
    ③观看沈西苓导演的电影《乡愁》。
    (3)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①学唱歌曲《乡愁》。
    ②学写抒写乡愁的诗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下面为某实习教师在“力的合成”一课上的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首先请前排的三个同学上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前排的三位同学走到讲台前)
    老师:老师站在这里,请两位同学从我身后同时用力推老师。
    (两位同学从老师身后轻推老师,老师假装向前踉跄了一步,停了下来)
    老师:现在请剩下的这位同学从我身后用力推老师,注意,要用力推呦。
    (该同学从老师身后用力推了一下老师,老师又向前踉跄了一步,停了下来)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用力推老师,老师被推动了;现在一位同学用力也推动了老师。说明前两位同学和后面同学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后一位同学所用的力看成前两位同学用力之和,把两位同学推我的力叫作分力,后一位同学推我的力叫作合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老师开始板书)
    老师:下面大家拿出老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做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之前请仔细看老师的PPT(图8)和教材。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老师:通过实验探究,现在知道了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下面我们看看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问题,大家拿出“导学案”,先看看习题3。
    (同学拿出“导学案”,认真读起了习题3)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习题。题目说的是:光滑斜面上有一木块,大家看黑板,和老师一起分析木块所受的分力和合力。
    (老师开始板书如图9)

    问题:
    (1)简述平行四边形定则。
    (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
    (3)设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片段或思路。


    答案:
    解析:
    (1)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平行四边形定则。 (2)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有违“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①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采用“向前踉跄一步”的方式展现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的做法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向前踉跄一步”无法准确地表达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
    ②在授课过程中,有“灌输式”教学的痕迹。首先,实验前,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如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而是让学生“请仔细看老师的PPT(图8)和教材”;其次,实验结论不是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而是教师叙述“我们知道了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巩固训练过程中没有师生互动,而是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先看看习题3”。以上三点有违“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练习题目的设置及教师表述也存在错误。
    其一.“光滑斜面”上的物体不可能在斜面上静止;其二,“和老师一起分析木板所受的分力和合力。”应改为“大家分析一下木块的受力,讨论下分力是哪个,合力是哪个”此外,教师板书不规范。力的示意图无法构成平行四边形,不利于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3)片段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受力分析一般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才不会漏掉力呢
    生1:先分析重力,再分析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摩擦力等。
    师:生1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大家注意观察下面的实验。
    (老师准备了一桶水,现在请两名同学到上前共同提起这桶水)
    师: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
    生2:老师,他们对水桶施加了两个力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一个人来提水,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向上的力来等效替代这两个力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正确,而且也非常严谨。我们发现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是……
    (故意放慢语气,等待学生回答)
    全体:相同的。
    师:是的。那么我们就把这两个力称作这一个力的分力,而把这一个力称作这两个力的合力。
    (老师同时板书分力和合力的概念)。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好不好
    全体:好。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老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模拟同学提水,用钩码模拟水桶,并要求学生观察下面两个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演示实验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根细绳以一定的夹角提起一个钩码,学生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记为a和b。(夹角度数可选30°、45°、60°等)
    演示实验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竖直地提起实验1中所用的钩码,学生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记为C。
    生:(读出弹簧测力计读数)
    师: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作图,根据大家的读数,先画两个分力的方向与大小,并以这两个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形,最后画出对角线来。大家看一下对角线的力和合力相比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板书: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学生的读数)
    生3:对角线的力的大小跟测量数据几乎完全吻合,方向基本一致。
    师:没错。大家换个角度操作几次,并告诉我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来回指导)
    生:证明了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非常正确。以后求多个力的合力,我们也可以画两分力来求合力。这是用作图法来求合力。当然也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比如,对于成任意角度力的合成可以采用数学公式中的余弦定理来求解。接下来,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请看大屏幕:一木块静止在斜面上。请大家画出木块所受力的示意图,并在图中画出木块所受重力的分力。
    (为下一知识点“力的分解”做铺垫)

  • 第1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10.1—1压下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任务:(1)回答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这个实验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教学方案如下:
    【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功和能的一些知识,对功和能有了简单的认识,并能定性地分析某些物理现象,前两节我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功的概念、功的计算,现在将进一步研究能的基本知识以及功和能的关系。
    1.能的概念
    (1)能的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由学生举出自然界中具有能量的物体的实例,如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自由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燃烧的焰火.高压的气体……
    (2)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
    演示:弹簧吊挂物体,一端固定在铁架上,用力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弹簧对物体做功.说明形变的弹簧有能量.此能量叫弹性势能。演示:点燃走马灯的蜡烛后,灯的一部分旋转起来,这个现象中,有些什么能 能如何转化 首先是蜡烛的化学能经燃烧释放出来,加热空气,空气分子运动加剧,转化为空气分子的内能,热空气上升又带动走马灯旋转,空气的部分内能又转化为走马灯的机械能。由此看来.自然界的能多种多样,除上述的能以外,还有电能、光能、原子能、生物能……同时它们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3)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观看录像,分析展示的各种现象中,能量存在和转化情况。如早晨太阳出来,照耀树林,太阳能经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傍晚,电灯亮了,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等。在能的转化中,能保持守恒。
    在能的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物理量是什么呢 是做功。
    2.做功的过程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对外则表现为做了一定的功。
    (1)做功使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
    人拉重物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而运动,人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人的生物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对水轮机冲击,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而做功,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火车前进而做功,是先把燃料油和煤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经内燃机或蒸汽机又把热能转化为火车的机械能……由此看来,能量互相转化要伴随着做功,但能量转化的多少如何来计算和确定呢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运动员将质量为15kg的杠铃举高2米,他做了3×103J的功,则就有3×103J的生物能转化为杠铃的重力势能。
    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力,如电磁力、分子力、核力……它们做功的计算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功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剐呢
    3.功和能
    (1)能是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而功则是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是过程量,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做功可以使物体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而且物体能量变化大小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但功和能不能相互转化。
    4.总结、扩展
    (1)运用功和能的观点,能量转化规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要充分理解、逐步深化。
    (2)功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物理量,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深刻领会各种力做功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功的计算,明确各种不同的功所涉及的有关能量的转化。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力、热、电、光、原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要注意掌握和运用。

  • 第16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是某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一节中的实验。
    如图3.4—2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下端,橡皮条的长度为GE。
    在图乙中.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作用力Fl、F,橡皮条伸长,小圆环处于0点。这时它受到橡皮条对它向上的拉力F0。撤去F、F,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D点(图丙)。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撤去Fl、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的实验
    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8分)


    答案:
    解析:
    教学方案;力的合成。 (1)“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0点”,其设计意图是使橡皮筋产生的形变量相同.从而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形,把F1、F2的大小设为3 N、4 N,并且把两个力的夹角设为900.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分力和合力满足勾股定理.进而更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其次在将两分力和合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从而可以看出分力和合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减关系.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次引导学生形成矢量的概念,认识矢量之间所满足的运算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

  • 第1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答案:
    解析: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神奇的小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你看到的实验装置。 学生:有一个光源,一个有缝隙的挡板,后面还有一个光屏。
    老师:好的,观察很仔细,下面老师要做实验了(打开光源,发现光屏上出现了条纹)。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光屏上出现了亮暗相间的条纹,中间最亮,两侧较暗,间距也变小。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结合了之前的光的干涉的知识来进行描述。下面继续看我做实验(调整缝隙宽度),你们看到现象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我发现条纹逐渐消失了。
    老师: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刚才衍射条纹的消失是和缝隙宽度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 第1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抛体运动”相关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为“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如图,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P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p球被松开,自由下落,P、O两球同时开始运动。
    观察两球是否同时落地,如果同时落地,说明什么问题
    多次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的力度,重复这个实验,如果每次都同时落地.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
    (1)简述平抛运动的特点。(5分)
    (2)结合所给材料,运用“平抛运动规律”演示实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教学设计要求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35分)


    答案:
    解析:
    (1)平抛运动的特点是:①初速度方向水平,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②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③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养成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的意识。
    通过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5个问题。学生回答。利用复习导入法,带领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一项任务,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平抛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演示实验:以任意角度向空中抛出一个粉笔头。请同学们观察粉笔头的运动轨迹,判断它的运动性质(粉笔头的运动轨迹是曲线,它做的是曲线运动)。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阻力的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平抛运动。
    总结: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水平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演示实验:用平抛运动演示仪演示平抛运动。
    老师:请大家注意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现在请大家来分析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引导同学猜想。
    老师演示小锤打击弹簧金属片,抛出小球A、自由释放小球B的实验。
    老师带领同学观察实验,分析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 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看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同时)。
    老师:A、B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又同时落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啊
    学生:这说明了A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的性质和B球的运动性质是一样的。B球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老师:研究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我们再来看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先来分析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老师: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我们知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受到竖直方向的运动影响。
    老师提示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猜想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
    老师: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图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案来获得。
    老师演示并讲解平抛运动实验。将各次实验所记录的点分别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以不同的初速度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图线。引导同学找出水平分运动在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所发生的位移,观察这些水平分位移,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这些水平分位移都近似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巩固提高
    这样我们就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探究出了平抛运动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老师板书飞机投掷物体的例题,学生作答。
    (四)小结作业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把平抛运动的规律、特点、条件进行总结。
    讨论与交流:飞机在投递货物或实施轰炸的时候,应该在目标的什么位置开始投放货物或炸弹

  • 第1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洛伦兹力”的内容标准为:(1)通过实验,认为洛伦兹力.知道影响洛伦兹力方向的因素。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技术中的应用。
    (2)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部分教学内容如下:

    (1)简述左手定则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洛伦兹力的方向”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穿入,并使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运动的正电荷在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安培力微观本质的猜测,培养联想和猜测能力;通过推导洛伦兹力的公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洛伦兹力方向及大小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学习物理的兴趣。联系生活、感受自然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美丽的极光图片.观看神奇的极光短片。
    请问这些美丽的极光一般出现在什么区域(地球的南、北极地区)
    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宇宙射线(即一束束高速带电粒子流)撞击大气中的粒子(氧、氮原子),使之电离发光。从四面八方射向地球的带电粒子,只有南北两极附近的粒子可以到达地球,其余的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无法到达地球。
    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运动方向为什么发生了改变
    1.引导学生猜想: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设计思想:学生对神秘的宇宙比较向往,通过极光的图片、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疑问,引发思考,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导入课题。
    2.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支持我们的猜想
    引导学生复习:安培力——磁场对通电导线(电流)的作用力。
    电流——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安培力可能是作用在大量运动电荷上的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关系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为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探究打下伏笔。)
    3.实验验证:
    (1)阴极射线管介绍:加热灯丝放出电子。电子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形成的电子流。电子轰击到“7”字形长条的荧光屏上,激发荧光.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2)演示:
    ①在没有外磁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
    提问:电子束的直线运动说明了什么
    学生:电子不受力的作用。
    ②将蹄形磁铁靠近电子射线管,发现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偏转。
    提问:电子束的偏转说明了什么
    学生:电子受到力的作用。
    (3)结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猜想成立。
    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叫作洛伦兹力。之所以叫洛伦兹力,是为了纪念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
    洛伦兹力既然是一个力,那我们应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方向、大小。
    二、洛伦兹力的方向研究
    1.再次观看演示实验,改变磁场方向,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猜想洛伦兹力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思考安培力与洛伦兹力之间的关系:
    电流是由定向运动的电荷所形成的。安培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力(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提出猜想:洛伦兹力的方向可能可以用左手定则判定。
    实验验证:进一步观察电子束垂直进入磁场时的偏转.并改变磁场方向。在黑板上作图表示,验证洛伦兹力的方向是否可以用左手定则判定。
    (设计意图: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推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洛伦兹力的方向的判断——左手定则的具体内容:
    伸开左手,使拇指和其余四指垂直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穿入手心,若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正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若四指指向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负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强调:四指指向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
    三、洛伦兹力大小的探究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判断两者方向的方法相同,大小是否也存在某种联系能否通过电流受到的安培力导出运动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的大小呢
    点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注意分析问题情景的关键点。
    问题情境:设有一段横截面积为S的通电导线,单位体积中含有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为q,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取时间t内电荷经过的长度对应的导体为研究对象(应先建立物理模型,再循序渐进有条理地推导,这一个过程可放手让学生完成,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1.在时间t内通过截面的粒子数为多少(N=nvSt)
    2.算出q与电流,的关系(I=nqvS)
    3.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有多大(F安=BIL)
    4.安培力F安可以看作是作用在每个运动电荷上的洛伦兹力F的合力,则每个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多大
    (F安=qvB)
    (巡视学生推导情况并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点评学生的成果,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结论)
    提问:该公式F安=qvB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电荷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当v//B时,F安=0(类比安培力,B//L时F安=0)
    学生思维发散:当v与B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洛伦兹力的大小如何求
    (设计意图:将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大小关系作类比,既能自然地推导出洛伦兹力的大小,又能将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处理方法有效统一,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小结。

  • 第20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答案:
    解析: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其内容是什么 生:
    师:上式中,入射角i和折射角r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有i>r从其他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有i<r。
    师:那么,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真空(或空气)时,逐渐增大入射角i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板书——全反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全反射。在学习全反射之前,我们先要学习两个概念——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教师板书)。大家还记得折射率的定义吧,大家查一下折射率表,找一下水、玻璃、金刚石的折射率。
    生:水的折射率为l.33;玻璃的折射率为l.5~1.8;金刚石的折射率为2.42。
    师: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这两个字。比如说大家看玻璃的折射率是1.5—1.8,相对水的1.33而言,玻璃就是光密介质,但相对金刚石的2.42就是光疏介质了。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对性。知道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定义后,我们来看全反射。
    教师操作:教师拉上窗帘,拿出半圆形玻璃砖,让一束白光沿着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它平直的边上,逐渐增大入射角。让同学们观察反射光及折射光,尤其注意折射光。学生发现折射光逐渐变暗,最后消失,发生全反射现象。
    师:同学们,请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全反射发生的条件。
    学生画图,教师观看并指导。
    师:大家画好了吧!发生全反射的位置是在哪里呢
    生:在光从玻璃折射到空气的界面。
    师:非常好,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一个条件,全反射发生在光密介质(玻璃)射入光疏介质(空气)时。大家
    想一下为什么反过来不可以呢
    生:因为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反过来连入射光都消失了折射光也就不存在了。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条件。折射光消失,说明折射角为多少度啊

    师:计算非常准确。我们将r称为临界角,记为C。这就是发生全反射的第二个条件——入射角要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同学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大家整理下笔记。

  • 第21题: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

    • A、分解
    • B、合成
    • C、合力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 )。

    • A、合并
    • B、合成
    • C、并和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

    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

    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

    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

    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