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小放牛》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频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赛马》,请学生说一说这两首歌曲分别使用了什么器乐演奏?(古筝、二胡) 由此顺势引入到《小放牛》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并设问:“乐曲分为几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三段。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复听乐曲并设问:“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唢呐。并直接介绍背景(《小放牛》原为民间歌舞,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要求村姑答对他提

题目
小学音乐《小放牛》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频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赛马》,请学生说一说这两首歌曲分别使用了什么器乐演奏?(古筝、二胡)
由此顺势引入到《小放牛》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并设问:“乐曲分为几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三段。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复听乐曲并设问:“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唢呐。并直接介绍背景(《小放牛》原为民间歌舞,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要求村姑答对他提出的问题方能指路。于是二人一问一答,边歌边舞起来,形成生动而风趣的歌舞场面。后来被戏曲收编成一折歌舞小戏,受到群众欢迎唢呐曲《小放牛》是根据戏曲唱腔音调发展变化而来的。)
(三)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音乐并设问:“第一段的曲调特点是怎样的并且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第一个段落是中速稍慢的,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并且重复了两次,只是开头有些变化,音区和音色做了些改变,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了听众面前。
2.欣赏乐曲第二段并设问:“第二段歌曲的速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唢呐的旋律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第二段旋律的速度加快了,但是仍采用完整的主体旋律。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这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境。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3.再次欣赏乐曲第二段中展现两个角色一问一答情境的部分,学生再次感受唢呐所表现出的一问一答情境。
4.欣赏第三段音乐并设问:“第三段乐曲的第三段与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哪些不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第三个段落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的完美配合让乐曲有个完美的结束。
5.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哼唱乐曲主旋律。
(四)拓展延伸
1.请学生欣赏同名乐曲,笛子曲《小放牛》、河北民歌《小放牛》。
2.请学生用“1 2 3 5 6”为节奏x x ▏xx x ▏x xx ▏x —‖创编一段旋律并邀请学生代表展示,然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欣赏了《小放牛》,感受了唢呐的特殊音色,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注一下我们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美。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好听的唢呐曲,下节课做分享。让我们一起唱起随着音频哼唱这首好听的乐曲,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相似考题
更多“小学音乐《小放牛》 ”相关问题
  • 第1题:

    小学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高山族图片,以谈话法与学生交流高山族风土人情。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阿里山的姑娘》。
    (二)初步聆听
    1.教师播放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热烈,速度中速稍快。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哼唱旋律,再次感受歌曲优美、热烈的情绪特点。
    (三)分步欣赏
    1.教师请学生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并提问学生:歌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旋律给人一种开阔、豪爽、积极的感觉。
    2.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听歌曲,从而探索歌曲怎样给我们这样开阔、积极的感觉的?
    学生进行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舒展,音调相对属于中音区,所以营造出一种舒适、直抒胸臆的感觉。
    3.教师播放音频,学生有感情的跟唱旋律,并提醒学生注意嗓音保护。
    4.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并提问学生:歌词描述怎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通过咱们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表达出对于自我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5.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再次完整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优美、热烈的风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学生尝试用自己认为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了让我们的演唱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可以请同学们自己的小乐队来为合唱团伴奏。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回顾今天的内容,教师呼吁学生要热爱民族文化,感受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高山族的其他音乐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介绍高山族音乐的特点。
    【参考答案】
    高山族音乐有民歌与器乐两大类。民歌比器乐丰富,可分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和叙事歌:
    (1)劳动歌是在农耕、狩猎、捕鱼及其他劳动中唱的,以农业劳动歌最多。
    (2)生活歌分抒情歌、朗诵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和催眠歌等。
    (3)仪式歌分礼俗歌、祭典歌和巫咒歌等3种,礼俗歌用于婚礼、丧礼和迎宾送客等场合;祭典歌用于有关农业、狩猎、渔业的祭祀仪式以及祭祖先、祭人头和举行成年仪式(祭猴)等场合;巫咒歌用于祈求降雨和祛除疾病。
    (4)叙事歌是以叙述历史来缅怀祖先和颂扬部落头人等为内容的传说故事歌。
    2.你本节课的都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中我特别注意学法的引导,因此课程中学生的学法有: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 第2题:

    河北民歌《小放牛》这首歌曲的节拍应该是( )。


    答案:A
    解析:
    A选项,《小放牛》这首歌曲的节拍应该是2\4拍,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3\4拍,不符合,故排除。

    C选项,4\4拍,不符合,故排除。

    D选项,6\8拍,不符合,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A项。

  • 第3题:


    作品(  )的主题音乐。

    A.《音乐之声》
    B.《天空之城》
    C.《卧虎藏龙》
    D.《放牛班的春天》

    答案:B
    解析:
    《天空之城》是宫崎骏的同名作品《天空之城》中的主题曲。主题曲表达了一种带着淡淡的忧伤。在凄美中充满憧憬、向往、奋进、不屈不挠,明知悲剧的结果,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正确答案为B。

  • 第4题:

    《小放牛》是我们山西的民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下面属于梆笛的代表曲目的是()

    • A、《五梆子》
    • B、《小放牛》
    • C、《好汉歌》
    • D、《鹧鸪飞》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

    • A、感受音乐
    • B、歌曲教学
    • C、知识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的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等。


    正确答案:曲笛

  • 第8题: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词曲的作品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正确答案:劫夫

  • 第10题:

    填空题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正确答案: 形象思维,创造性潜制,创造性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面属于梆笛的代表曲目的是()
    A

    《五梆子》

    B

    《小放牛》

    C

    《好汉歌》

    D

    《鹧鸪飞》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五梆子》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原曲是二人台中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
    A

    感受音乐

    B

    歌曲教学

    C

    知识学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哪首作品是由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 )


    A.《共青团员之歌》
    B.《酸枣刺》
    C.《卖报歌》
    D.《歌唱二小放牛郎》

    答案:B
    解析: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A项:《共青团员之歌》讹传为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歌,由伽里契作词、谢多伊作曲,创作于1947年。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酸枣刺》是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3月的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的《生产大合唱》中的一个段落。其常被作为独立的童声合唱曲目加以演唱,流传至今。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李劫夫创作的叙事歌曲,曲调旋律性不强,长于叙事,讲述了革命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14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答案:C
    解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感受音乐。A选项知识学习是在传统音乐教学当中占据首位,在新课程标准之后更加强调美育的培养;B选项歌曲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活动;D选项理解音乐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要求。因此,答案选C。

  • 第15题:

    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音乐情感和音乐兴趣方面的内容。(  )


    答案:错
    解析:
    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音乐感知、音乐思维、音乐情感和音乐兴趣方面的内容。

  • 第16题:

    下面属于梆笛的代表曲目有()。

    • A、《五梆子》
    • B、《小放牛》
    • C、《喜相逢》
    • D、《鹧鸪飞》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正确答案:形象思维;创造性潜制;创造性活动

  • 第18题:

    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为了纪念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而创作的,它的曲作者是()。

    • A、聂耳
    • B、冼里海
    • C、李劫夫
    • D、贺绿汀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列哪首儿童歌曲是由黄自创作的()。

    • A、《卖报歌》
    • B、《西风的话》
    • C、《只怕不抵抗》
    • D、《歌唱二小放牛郎》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小放牛》是()独奏曲。

    • A、扬琴
    • B、筝
    • C、三弦
    • D、曲笛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填空题
    《小放牛》是民间传统()性质的民歌,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发难,要村姑回答对才能告诉她。

    正确答案: 歌舞小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哪首儿童歌曲是由黄自创作的()。
    A

    《卖报歌》

    B

    《西风的话》

    C

    《只怕不抵抗》

    D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小放牛》是()独奏曲。
    A

    扬琴

    B

    C

    三弦

    D

    曲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