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谈谈你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看法。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老师找到小刚,问他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来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通过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师生哪种品德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 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 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 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 认识,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 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 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1][简答题]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道德认知能力。
    (2)品德的形成一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其中道德认知指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该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材料中老师对小刚的道德认知教育正是结合小刚的实际生活,问他家里的话梅是怎么来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一步步地对小刚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说教的。老师的这种做法将对小刚的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他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 第3题:

    秦老师是某中学的班主任,最近时常有任课老师向他反映小刚上“捣乱”,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李,希望小李能够协助他找出小刚“捣乱”的原因。案例中,小刚是()的服务对象。

    A:秦老师
    B:任课老师
    C:小李
    D:小刚的父母

    答案:C
    解析:

  • 第4题:

    材料:
    某学校老师想在班里开展一次特长展示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有的学生是画画,有的是跳舞,有的是唱歌……在同学们积极报名的同时,老师发现小刚闷闷不乐,没有报名任何一项特长。老师问小刚:“你有什么特长啊?”小刚回答说:“我削梨又快又好,而且梨皮又薄又长。”老师说:“这也是你的特长啊。”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刚在班里的特长展示课上给同学表演削梨,同学们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


    答案:
    解析:
    (1)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而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材料中教师的行为看似在让学生展示“削梨”,其实是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材料中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独特性,并将其视之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这样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第5题:

    材料
    某学校老师打算在班里开展一次特长展示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有的学生是画画,有的是跳舞,有的是唱歌……在同学们积极报名的同时,老师却发现小刚闷闷不乐,没有报名任何一项特长。老师问小刚:“你有什么特长啊?”小刚回答说:“我削梨又快又好,而且梨皮又薄又长。”老师说:“这也是你的特长啊!”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刚在班里的特长展示课上给同学表演削梨,同学们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


    答案:
    解析:
    现代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遵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而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该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促进其发展。
    现代学生观还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案例中的教师关注到学生的独特性,将其视为一种财富,保护和鼓励这一独特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