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时间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 要求: (1)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判

题目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时间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
要求:
(1)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考题

3.初中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2.内容: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有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环节; (3)试讲过程需要有对乐曲不同主题内容的讲解。 答辩题目1.为什么在爱情主题部分要带领学生边打拍子边欣赏? 2.本首作品的体裁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下。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故事《牛郎与织女》,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引出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小提琴。介绍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复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三)深入赏析 1.引子 聆听音乐,并思考,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这段旋律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呈示部 (1)聆听呈示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它的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主奏乐器是什么? (2)呈示部—主部 聆听爱情主题,思考:这段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如何用音乐语言来刻画“爱情”的?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爱情主题旋律,一边哼唱一边打拍子,感受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聆听草桥结拜主题,思考:这段音乐由哪两种乐器主奏?它是如何刻画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的? 小组讨论:完整聆听主部音乐,思考:爱情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何变化? (3)呈示部—副部 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 再次聆听副部音乐,思考: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两个主题,还有没有其他的主题?并尝试着哼唱。 边听音乐记录这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4)呈示部—结束部 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如何表现这种情景的? 3.展开部 (1)聆听展开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它的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速度、力度、音区有何特点? (2)聆听展开部“不祥征兆”主题,思考:这段音乐中最突出的是哪种乐器的音色?它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3)聆听展开部“抗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激烈的“抗婚”场面的? (4)聆听展开部“楼台会”主题,思考:这段音乐是如何表现出“楼台会”时梁祝二人的悲痛心情的?这是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第几次对话?与之前对话相比,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 4.再现部 (1)聆听再现部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它是否完全再现了引子和呈示部爱情主题?它是如何刻画梁祝“化蝶”的美丽情景的? (2)随音乐跟唱“化蝶”主题。 (四)巩固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自己了解有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10分钟,每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受了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了解了协奏曲。 2.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阅关于此故事的内容品读,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引子 第一部分:爱情主题 第二部分:封建势力主题 第三部分:化蝶主题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爱情主题部分要带领学生边打拍子边欣赏? 2.本首作品的体裁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下。

更多“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相关问题
  • 第1题:

    小学音乐《童年的回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钢琴独奏曲《给爱德琳的诗》,提问学生: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首乐曲的演奏者是谁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介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这首乐曲的演奏者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六岁时指法就已非常纯熟、流畅,八岁在钢琴比赛中获奖,十二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十六岁开始演奏和作曲,他的音乐总是充满了浪漫色彩,充满激情与梦想。
    顺势引出本课题,也就是本节课欣赏的理查德所演奏的另一首钢琴独奏曲《童年的回忆》。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的速度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总结:乐曲的情感较为浪漫,乐曲的速度有变化而且比较明显。
    2.复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名为《童年的回忆》,整首乐曲浪漫欢快,仿佛描绘了儿童在田野中快乐嬉戏的场景。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并提问学生:乐曲按速度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几段?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三段。
    2.教师分别播放乐曲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段落之间旋律与速度的变化和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一段的旋律由分解和弦构成,上行与下行交替,明快活泼,表达了一种轻松优雅的意境。第二段主要以快速的下行旋律为主,营造了儿童欢快嬉戏时的情景,表达了轻快活泼的情感。第三段速度较慢,节奏十分舒缓,旋律起伏不大较为平静,表现了温馨与亲切的情感。
    3.教师讲解三段体曲式结构特点并说明不同段落可以用不同字母表示,相同段落可以用相同字母表示。
    4.教师完整播放乐曲,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用字母表示本首乐曲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展示成果并总结。
    5.教师为学生范唱乐曲中一段主要旋律,请学生小声跟着哼唱,最后与学生齐唱旋律。
    6.最后播放乐曲,请学生回顾三段体曲式结构,再次感受歌曲的情感,并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谈感受,教师鼓励肯定同学的发言并总结。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编创舞蹈、歌词、旋律等),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欣赏了乐曲《童年的回忆》,感受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了解了三段体曲式结构,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找一首同样为三段体结构的乐曲,下节音乐课我们共同分享讨论。
    【板书设计】



    1.请你简单介绍本首乐曲结构特点?
    2.本节课的拓展环节你是怎样设计的?


    答案:
    解析:
    1.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不同的主题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和意境。第一段的旋律由分解和弦构成,使用混合拍子与变换拍子,上行与下行交替,明快活泼,表达了一种轻松优雅的意境。第二段主要以快速的下行旋律为基础的同时利用分解和弦,营造了儿童欢快嬉戏时的情景,表达了轻快活泼的情感。第三段速度较慢,节奏十分舒缓,旋律起伏不大,较为平静,表现了温馨与亲切的情感。
    我的回答完毕。
    2.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创编舞蹈、歌词、旋律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我也会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 第2题:

    下列谱例中的旋律是由双簧管独奏的引子部分,出自于哪部作品( )



    A.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B.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C.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D.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


    答案:A
    解析:
    谱例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片段。

  •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欣赏教学
    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
    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
    3.师总结。
    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
    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7.组织学生表演。
    四、总结
    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
    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
    3.课堂小结。
    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五、小结与作业
    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
    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
    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最后,通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四、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 第4题:

    “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 )。


    A.模唱
    B.编创
    C.律动
    D.听辨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音乐课堂活动的类型识别。题干中强调教师要求学生标记旋律出现的次数,表明是一种听辨的活动,聆听歌曲,辨析活动出现的次数。D项当选。

    A项:“模唱”是指聆听歌曲,跟随乐曲进行模仿演唱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编创”是指进行独立创造的活动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律动”是指跟随旋律进行动作展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5题:

    “音乐课上,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再让学生欣赏民歌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最后在《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中结束课程。”上述教学过程没有涉及的音乐课程领域是( )。


    A.感受与欣赏
    B.表现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创造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音乐课程领域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按照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将其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

    A 项:“感受与欣赏”可以理解为题干中“让学生欣赏民歌”。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表现”可以理解为题干中“让学生……并模唱,师生讨论其音乐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音乐与相关文化” 可以理解为题干中“李老师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赫哲族民俗风情资料”。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题干中没有涉及。与题干相符,当选。

  • 第6题:

    以下器乐曲作品中,曲作者为陈钢的有()。

    A.《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草原小姐妹》
    D.《春节组曲》

    答案:A,B
    解析:

  • 第7题:

    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体裁是()

    • A、摇篮曲
    • B、协奏曲
    • C、进行曲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小提琴协奏曲()巧妙运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音色的不同成功的用音乐扮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角色,其中小提琴扮演的是祝英台。

    • A、《新疆之春》
    • B、《梁山伯与祝英台》
    • C、《山林的呼唤》
    • D、《草原放牧》

    正确答案:B

  • 第9题:

    欣赏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正确答案: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共同创作的作品,1958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该曲的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 第10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红楼梦》都是越剧的代表曲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1题:

    问答题
    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简要叙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正确答案: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现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的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小提琴曲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音乐元素创作的。
    A

    京剧

    B

    粤剧

    C

    越剧

    D

    沪剧


    正确答案: A
    解析: 首先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什么戏曲剧种的音乐元素创作的。其次由相关知识可知,该作品是由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共同创作的,吸收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和地方戏曲越剧的音乐元素。A选项京剧是流行于京、津、沪等地区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国粹”;B选项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D选项沪剧是流行于上海及江浙地区的戏曲剧种。最后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 第13题:

    高中音乐《彝族舞曲》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查找关于彝族的风俗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知识竞答赛“彝族风俗知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左脚舞、姑娘房、跳菜。)
    2.教师提出问题:彝族的代表民间乐曲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阿细跳月、烟盒舞曲等。
    由此,引入新课,由《烟盒舞曲》《海菜腔》改编的《彝族舞曲》。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抒情优美的情绪,由琵琶演奏。
    2.请学生根据以往对音乐及乐器的了解,简单说一下琵琶这种乐器,及琵琶的演奏形式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琵琶,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四根琴弦。琵琶的音效效果被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及伴奏。
    3.教师请学生再听乐曲,并说一说本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琵琶独奏。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彝族舞曲》,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谱例,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九个部分。
    2.分段听赏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A段
    ①聆听A段,教师提问: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总结: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B段(abcd.)
    ①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探寻音乐的曲式结构。
    再次欣赏全曲,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随着音乐的播放,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逐渐展开,代表每个主题的图片依次出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乐段中选出与之对应的火把节活动情节。乐曲播放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欣赏彝族的另一首代表作《阿细跳月》。
    【板书设计】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本曲的背景知识。
    2.除了本节课的导入方式,你还了解哪些课堂导入方式?简单介绍一种。


    答案:
    解析:
    1.
    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创作完成于1960年,是在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乐曲采用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不同音乐段落分别表现出悠扬、优美、欢快、粗犷、热烈、流畅、粗壮、倾诉、朦胧、柔美幸福等不同的音乐情绪或意境,用以表现彝族人民的生活及风俗场景。中公讲师解析
    2.
    视频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古诗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
    故事导入:采用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可与本课课题、歌词内容等有关系,抓住学生心理,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14题:

    “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一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


    A.模唱

    B.编仓

    C.律动

    D.听辨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强调教师要求学生标记旋律出现的次数,表明是一种昕辨的活动,聆听乐曲,辨析旋律出现的次数。A项“模唱”是指聆听乐曲,跟随乐曲进行模仿演唱的活动:8项“编创”是指进行独立创造。 的活动过程;C项“律动”是指跟随旋律进行动作展示。由此分析,A、B、C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正确答案为D。

  • 第1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 第16题:

    “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将乐曲主题A出现的次数和位置等相关信息填进欣赏卡”,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 )。


    A.模唱

    B.创编

    C.律动

    D.听辨

    答案:D
    解析: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通过听得出A主题出现的次数和位置等信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听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正确答案为D。

  • 第17题:

    以下哪些是器乐曲()

    A.《牧童短笛》
    B.《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草原小姐妹》

    答案:A,B,C,D
    解析:

  • 第18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曲调素材选自()

    • A、京剧
    • B、豫剧
    • C、越剧
    • D、河北梆子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面是某教师《苗岭的早晨》一课教学活动安排的描述。一开始老师展示几幅苗岭山村的风光图片,然后整体欣赏乐曲,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画面,并为乐曲分段落。欣赏口笛版的《苗岭的早晨》和小提琴版的《苗岭的早晨》进行对比,最后欣赏苗族飞歌。一、导入教师用展示图片的形式引入新课(3分钟)。二、教学步骤1.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画面(7分钟)。2.给乐曲分段落(8分钟)。3.对比口笛版与小提琴版的《苗岭的早晨》(12分钟)。4.学唱苗族飞歌(12分钟)。三、课堂小结(3分钟)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上面教学案例,描述自己的观点。


    正确答案:这节课看起来似乎很流畅,该讲的内容都涉及到了,不仅有启发学生艺术想象力的环节,还有段落划分环节,同时也有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比较听赏,最后还让学生学唱苗族飞歌,但是大都停留在音乐的外部或浅层,没能深入到音乐中去剖析音乐要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没能从音乐的结构部件和组织形态阐明段落划分的依据:没能具体比较小提琴与口笛在材料、音域、音色、演奏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也没能对苗族飞歌的调式、特征音调、句式、演唱风格等提出适当的认知和模仿要求,根源在于教师对乐曲本身的各种表现要素缺乏探究和挖掘,未能将“音乐本体”作为具体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忽略了形成学生音乐要素素养的点滴积累。所以要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 第20题:

    小提琴曲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音乐元素创作的。

    • A、京剧
    • B、粤剧
    • C、越剧
    • D、沪剧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瑶族舞曲【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器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导入新课时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们能否说一说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3.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4.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做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5.小结与作业(l)做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正确答案: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最后,通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4.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 第22题:

    单选题
    小提琴协奏曲()巧妙运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音色的不同成功的用音乐扮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角色,其中小提琴扮演的是祝英台。
    A

    《新疆之春》

    B

    《梁山伯与祝英台》

    C

    《山林的呼唤》

    D

    《草原放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欣赏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正确答案: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共同创作的作品,1958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该曲的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