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题目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入存在着闪光点,但是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并归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导人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老师让学生介绍收集并归纳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服饰,并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针对性地充分聆听乐曲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2)缺乏音乐实践。课例中老师让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民族文化和习俗。并没有体现学生进行音乐的实践,收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学生却偏离了音乐的航线。

(3)没有体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交流,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深入讲解知识点。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更多“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 第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学唱《可爱的家》
    ? 要求:.
    ? (1)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 (2)针对重点与难点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25分)
    可爱的家





    答案:
    解析:
    《可爱的家》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
    2.教学难点:弱起小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组家庭视频(歌曲为《让爱住我家》,画面为家庭图片),邀请会唱的同学跟着轻轻
    唱一唱。
    设问:照片上每个人的表情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都在笑?听了背景音乐,你们又想到了
    什么?(板书:可爱的家)
    设问:家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用一个词语表述。
    讨论;那些年自己家人之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可爱的家》。
    (二)新课教授
    1.欣赏完整歌曲(合唱版本)并简单介绍这首歌。
    设问:歌曲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
    3.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来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
    设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用单手打击节奏,学生轻声随琴跟唱。男生低声部,女生高声部,主动引导学生找出弱起小节并加以讲解。
    5.分析歌曲结构,加入歌词,采用男生、女生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1)请学生们画出这首歌的结构,相同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笔画。
    (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歌曲结构,教师加以启发指导。
    (3)首先女生演唱高声部歌曲,其次男生演唱低声部歌曲,最后男女生合唱,教师进行指导。
    6.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把歌曲演唱一遍,(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老师用钢琴伴奏)注意歌曲的基本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完整合唱歌曲。
    (三)巩固与提高
    1.请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来做即兴小品表演。
    2.全体用合唱的形式来唱这首歌,分声部,并表演动作,用轮唱、伴唱的形式来演唱。

    (四)小结与作业
    这首歌的歌词带给我们的是家的幸福和温馨,说到家,说到家中的父母,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家,在学校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大家,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我们应该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珍惜这份家庭的缘分,关爱家人,关爱他人。

  •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写出教学难点。(5分)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②教材情况,即《划船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难点,明确教学难点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牧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对蒙古族民歌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播放草原图片.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哪些代表性的歌曲吗?(学生踊跃回答)那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地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1)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2)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大草原了。同学们课下可以欣赏《嘎达梅林》,感受一下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牧歌》有什么同异之处,下课!

  • 第5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月光》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印象派音乐中色彩性的表达,提高内心音乐审美体验、丰富心灵世界。
    【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学习、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难点】
    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
    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教师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结合印象派的绘画学习欣赏一下这种音画结合的印象派的音乐和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
    (二)教授新课
    1.展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幅著名油画《星月夜》。
    (1)教师提问: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这幅画中主要画出了什么?(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主要画出了卷曲旋转的星云、星光、橙黄色的明月)
    (2)教师播放两段音乐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片段,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光》片段。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你会选择哪一段曲子?
    学生:第一段音乐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
    2.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
    3.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
    德彪西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的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4.初步感受
    (1)教师播放《月光》,学生闭眼睛聆听歌曲听后说出感受。(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
    (2)教师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5.分段欣赏
    (1)教师分乐段播放歌曲,学生分段欣赏。
    (2)教师总结不同乐段表现的不同情绪、动机,描绘的不同画面感觉。
    6.现在你对印象主义音乐有哪些认识?
    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
    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感受体验
    听辨两首《月光》
    (1)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并再次播放德彪西的《月光》。
    (2)引导学生试着哼一哼两首曲子并说出两首《月光》之间的差别感受。(学生: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涓涓流水的感觉;德彪西的《月光》仿佛是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
    (3)教年师总结两首《月光》的不同特点,并再次讲解印象派音与的特点与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与认识。
    (四)拓展与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管弦乐《大海》,感受这一作品的音乐特点。
    2.学生闭眼聆听.教师伴随音乐介绍管弦乐《大海》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认识。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 第6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民间故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单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辨别,找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素材与越剧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蹈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一首有关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内容大家了解吗除了舞蹈之外你
    们知道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我国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在严酷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双双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飞去的动人的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绎这个故事之外,电影、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曾经展示过。
    (二)新课学习
     1.作曲家介绍
    (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并同几位同学组成民族乐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2)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曾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曲。
    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2)欣赏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
    (3)演奏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哪个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题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优美旋律作为其音乐素材,从乐曲细腻委婉的旋律风格及走向,不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
    (4)再次演奏“楼台会”和越剧音乐素材,近距离地感受委婉、动人的旋律。
    (5)学唱主题旋律。
    ①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学生小声模唱。
    ②学生跟着小提琴一句一句地学唱。
    ③学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
    老师评价:宽松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动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情绪(忧伤),还要注意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3.介绍奏鸣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的是呈示、展开和再现的一种结构来讲述故事的,这种结构在乐曲当中被称作奏鸣曲式。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这些情节来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如何划分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这是呈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爱的主题;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这是展开部的内容,是抗婚的主题;最后化蝶是它的再现部分。
     4.欣赏音乐片段
    (1)展示三载同窗、哭灵投坟和十八相送的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三段不同的音乐主题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三载同窗,力度中强,速度稍快,节奏紧凑,表现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乐曲跳跃、欢快,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窗共读那段情投意合、相依体贴的幸福快乐时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弱,速度较慢,节奏宽松,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深情、恋恋不舍,独奏小提琴委婉缠绵的旋律极为细腻地描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较强,速度快慢结合,节奏急促不安,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悲痛,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的情绪,她呼天唤地,发誓绝不屈从万恶的封建礼教,发誓死也要同梁山伯在一起。
    (三)巩固提高
     1.演奏哭灵投坟
    由一位学生演奏哭灵投坟,其他学生为旋律配伴奏。
    (1)分发打击乐器,并讲解活动规则。(拉小提琴的同学在拉长音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节奏要加进去,拿到木鱼的同学跟着乐曲从头到尾敲击同一个节奏)
    (2)学生练习节奏。
    (3)学生演奏。
    老师总结:演奏这段旋律时,情绪要饱满,节奏紧凑点,力度加强些。
    (4)学生再次演奏。
     2.哼唱化蝶,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题材是中
    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语汇又是全世界所通用的交响乐语汇,祝愿我国的交响乐蓬勃发展,把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 第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例名称】《小鸟,小鸟》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小鸟,小鸟》
    【主要目标】
    (略)
    【教学过程片段】
    课前准备,老师收集各种动物图片资料。
    一、导入阶段
    (1)播放各种图片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图片里的哪些小动物呢
    学生甲:孔雀和大象
    学生乙:青蛙
    学生丙:猴子
    师说:老师最喜欢小乌,因为它是森林音乐家。
    (2)老师分别介绍各种鸟类的名字和习性。
    二、展开阶段(后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人一方面存在着闪光点,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收集各种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但是课例中导入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课例出现了师生问答的情况,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并不能推断出学生的回答,所以要避免此问题。
    (2)没有突出音乐的特点。老师介绍鸟类的名字和习性,忽略了本堂课的特点,太过于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违背了课程理念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忽略了学生主体。
    (3)没有注重音乐实践。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4)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一昧地在讲解,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
    建议该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如播放大自然中与鸟鸣相关的音频,引导学生闭着眼睛去欣赏;聆听清脆的鸟鸣声后可以让学生用声音模仿小鸟交流对话的场景。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节新课的兴趣。

  • 第8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第9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正确答案:(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 第10题:

    简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教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教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如下: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第11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桑塔露琪亚》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欣赏、演唱《桑塔露琪亚》,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并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圆润、激情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受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男高音的音色。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桑塔露琪亚海滩图。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地方非常的美丽和浪漫,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个海滩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有两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其中一个是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的,它被称为是“美好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桑塔露琪亚。如果你在桑塔露其亚海滩上漫步,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是多么的轻松、浪漫柔和的心境。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海滩的闻名于世是因为这首《桑塔露琪亚》,大家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那不勒斯美丽而充满梦幻的夏夜,3/8拍带给我们的感觉犹如微风吹拂海面,微波在轻轻荡漾,描绘了人们在海面荡舟的动作节律,大家打闹嬉笑,非常的热情开放。
    2.再次欣赏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乐曲的结构是怎么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两段体,第一乐段音域集中在中音区,旋律平稳,由于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这段音乐张弛有度,使人感受到波浪微微荡漾的感觉。第二乐段音域突然扩大,多集中在高音区,旋律起伏呈现4个“大山谷”形态,节奏方整,音乐形象地展现了意大利船夫的热情与豪爽。而最后2句中的短连线与小附点,又将荡漾的海水和自豪的心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出了意大利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船歌
    这种三拍子的,给人以摇晃感觉的,情绪色彩大多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音乐体裁就是意大利船歌。船歌这种体裁的产生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关,出示贡都拉图片并说明。(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歌曲节奏韵律与划船的节奏韵律一致,久而久之形成这种音乐体裁)
    4.发声练习
    (1)教师示范,学生找气流从鼻孔中出来的感觉。
    (2)口中像含口水,鼻子闻到了海水的腥味,脸上吹拂着海风。
    (3)闭眼想象声音从头顶出来一直传到海面上。
    (4)随海水边摇晃边唱。
    (5)保持状态改用lu母音唱(旋律略)。
    5.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段
    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引导:一二句注意乐谱中渐强、渐弱、重音、弱等音乐符号。大家边唱乐谱边画旋律线,感受连贯、舒展旋律线条。第三句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和波浪图示训练。第四句“浪尖”前面弱后面出现重音。
    ②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再次完整演唱第一段乐谱。
    ③女声唱歌谱男声唱lu,然后交换,男声唱歌谱女声唱lu,要能够听到对方声部的声音。
    (2)学唱第二段
    ①老师范唱第二段。
    老师设置问题:比较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段音域扩大,音高比前一个音高出五度,力度加强,乐句都以高音开头,小跳往下而后大跳往上.音符上多标以重音记号以加强本乐段力度。
    ②老师弹奏乐谱,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怎样才能唱高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口腔竖立,要微笑着歌唱,正确地用气,积极的表情。
    ③老师弹琴,学生起立演唱歌词。
    (3)学生完整的演唱
    老师评价:这是一首3/8拍的船歌,所以我们演唱时要感受到小船好像在摇晃,感受到波浪起伏的感觉,第一段相对来说比较柔和抒情,力度稍微弱一点,第二段是船夫在揽生意,演唱的时候要非常的热情,力度要强一些。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三、拓展赏析
    欣赏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男高音的音色是怎样的?演唱时表情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男高音的音色具有穿透力,高亢、嘹亮。演唱时要具有热情、赞美的表情。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演唱的两首歌曲都是来自于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美丽国家--意大利。其实在欧洲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以后不仅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还应该多接触、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让我们通过音乐来和世界接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教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教学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如下: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某教师在《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了《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首先让同学们“说”西藏,讨论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的赞美。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3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5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答案:
    解析: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为教学内容,但课堂上忽略了音乐本体,过多地讲解西藏相关文化,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地理、自然等课。
    (3)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本专业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民族文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 第14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 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 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 感受“赛乃姆” 节奏。
    2. 通过欣赏、 创编、 表演等实践活动, 围绕“丰收时节” 主题, 尝试创作和表演, 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1) 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
    师: 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 心情如何?
    (师生交流)
    生: 尝试模仿“摘葡萄” 舞蹈动作。
    师问: 你们的动作与老师刚才的动作有何不同?
    (师生交流)
    师: 指导学习:“摘葡萄” 舞蹈动作。
    (手部动作、 脚步动作、 方位)
    生: 舞蹈实践, 感受“赛乃姆” 及其典型节奏。
    (2) 欣赏舞蹈视频《丰收时节》
    师问: 作品运用了哪些舞蹈动作、 哪些舞台表现手法来展现收获的喜悦?
    (板书: 舞蹈动作、 舞蹈队形、 舞蹈形式、 道具、 布景、 灯光) 师生交流舞台表现形式对“收获” 这一舞蹈主题的塑造作用。
    2. 创编与实践------《收获时节》
    师: 出示创编主题“收获时节”, 布置创编分组及要求。
    (舞蹈组、 配乐组、 灯光组、 布景组、 摄影摄像组)
    生: 分组实施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生: 创作展示, 各组共同表演《收获时节》。
    三、 小结

  • 第15题:

    案例:

    张老师对音乐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备一节课需要花费三四天时间,教案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完整;但她上课时总是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们都在说“太没意思了”“我不需要这个,因为根本用不到的”“我都听不懂的”,张老师也觉得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张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分析此题时要从张老师教学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 第16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雪绒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了整个课堂设计教学。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科综合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雪绒花的理解。在新课讲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在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环节应分三个维度叙述。同时,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也就是得把其中的第2点与第1点调换一下。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 第17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我们是冠军》
    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加此类音乐作品的欣赏,愿意探索、了解有关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进而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过程与方法】
    学唱歌曲我们是冠军.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能够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为《我们是冠军》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用连贯圆润的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难点:根据歌曲的情绪.编创有激情的歌词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提问:2008是历史辉煌的一年,请问你知道在2008年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终生难忘
    2.学生交流。(地震、雪灾、奥运)你能说说为什么让你终生难忘吗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是奥运迷,那你觉得音乐与奥运有关系吗音乐在奥运会中有那些杰出的表现(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音乐和奥运都追求美与和谐,音乐在奥运会上有三大杰出表现:文艺开幕式,闭幕式,运动员入场都有特定的音乐;奥运颁奖仪式上有标志音乐、颁奖音乐、背景音乐;音乐也是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这些项目比赛的重要内容,能让比赛更精彩。奥运会不仅是引人入胜的体育盛会,更是各个民族内涵丰富的文化表达,1896年,当古老的《奥林匹克圣歌》在第一届奥运会的现场响起的那一刻,音乐便跟奥运接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体育和音乐都是无国界的,让我们一起回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去感受给全世界带来惊喜与感动的主题音乐。
    二、教授新课
    1.欣赏歌曲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完整欣赏歌曲《我们是冠军》。
    教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涌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分段播放歌曲,学生分段欣赏。感受不同乐段之间歌曲情绪的变化,音乐线条的美感。
    2.学习歌曲
    划拍识谱时视唱.注意歌曲的弱拍起节奏.演唱要准确
    (1)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朗歌词。
    (2)教师钢琴伴奏并范唱,学生模唱。
    (3)教师板书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用手打节拍,并划出节奏型
    (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正确的节拍演唱歌曲。
    (5)学生跟伴奏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巩固学习
    教师:每届奥运会都会有它的会歌,你知道有哪些会歌吗(学生自由回答)
    (1)教师播放三首奥运会会歌,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师:奥运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首《我们是冠军》就表现了奥运精神。我们的演唱也要追求更准确、更丰富、更完美,让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吧。
    (2)教师带领学生用有感情,连贯的气息和用坚定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我们是冠军》。
    (3)学生自由结组进行练习,以小组合唱的形式上台演唱,最后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评选出演唱的最好的小组。
    4.编创歌词
    (1)教师播放《我们是冠军》伴奏带,学生感受伴奏音型、节奏、速度、情感。
    (2)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创编歌词,自己演唱感受。
    (3)优秀歌词展示。
    (4)分组演唱,部分同学演唱歌词,部分同学有节奏地喊“中国队加油!”(要求有激情,联想体育运动场上激情兴奋地拉歌和相互加油的进的热烈场面。)
    三、课堂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历届的奥运会主题歌都用美妙的音符诠释着奥运理念和情感.它已成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标志性语言。让我们在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 第1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共青团员之歌》
    ? 要求:
    ? (1)设定教学目标。
    ? (2)确定教学难点。
    ? (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共青团员之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共青团员之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青团员之歌》旋律的聆听和分析,把握前苏联音乐风格的特点,了解以进行曲风格为主并兼有抒情色彩的小调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完整地、自信地、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新课教学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1)师示范演唱歌曲。
    (2)生跟琴视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
    (4)及时纠正。
    ①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有必要的。
    ②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哪个字对准哪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③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自己原来的欣赏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速度)。
    (5)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6)处理歌曲的感情: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三)巩固训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地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地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学生讨论歌曲,并结合到歌曲当中分析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
    (四)小结与作业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了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决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卢。课下同学们找两首与《共青团员之歌》调式风格相似的前苏联音乐作品,并尝试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演唱它们。(如《喀秋莎》《三套车》等)

  • 第1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答案:
    解析: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热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他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乐句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的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地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 第2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 第2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在那遥远的地方》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地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过程与方法】在歌唱与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知识与技能】分析不同作品之间体现的不同的音乐要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与特点。【难点】了解“混合拍子”,并能随乐合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青海相关图片与中国地图。(二)新课教学1.欣赏歌曲。(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体会歌曲描写的内容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出男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2)欣赏全曲老师设置问题: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节拍、速度是如何表现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优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节奏、高亢自由的音调、缓慢的速度。2.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抒发的情感。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2)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注意歌曲音准。老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看歌谱,曲调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大家知道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和意义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个变音记号叫“升记号”,所标示的音符将升高半音演唱。(3)跟琴学唱旋律,用模仿的方法唱好变化音。老师用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方式演唱,设置问题:哪一种唱法更好?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二种我运用了正确的发音技巧与咬字方法,演唱出了男青年对姑娘的爱慕,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口腔打开,微笑着歌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兴奋的状态。(4)学生完整地、有情感地演唱。(5)分组表演。(6)介绍歌曲改编者王洛宾。王洛宾,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三)巩固提高1.欣赏《康定情歌》,对比《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康定情歌》之间的区别。老师设置问题:《康定情歌》是四川民歌,音乐热情饱满,旋律欢快跳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直白和坦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新疆民歌,歌曲以舒缓、深情的旋律,形象、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男青年对年轻貌美的草原姑娘的爱慕。2.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视频。(1)欣赏歌曲。(2)感受音乐,分析歌曲特点。老师设置问题:新疆歌曲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抒情、委婉、含蓄。(3)分析半音的作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分析半音在这里的作用。(更加温柔、含蓄,新疆音乐特点之一)(四)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了新疆音乐的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关于新疆的音乐文化,了解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 第22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案例: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