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题目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樱花》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写出教学难点。(5分)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艺术.体会日本民族音乐的特色.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过程中,通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能够体会日本歌曲的独特魅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完整地演唱歌陆.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并认识Et本民族音乐的特色.
    【教学过程】
    1.新课导人
    (1)播放动画《秒速五厘米》片段,在动画的场景中感受樱花徐徐飘落、片片凋零的纯净之美。
    (2)请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有关樱花的知识。教师展示与樱花有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3)教师引入介绍歌曲。
    2.教授新课
    (1)初步感知.聆听歌曲
    ①学生初昕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想象画面.并用画笔画下来。
    ②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并进行归纳总结。
    ③老师弹唱,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稍慢)。
    (2)对比感受.学唱歌曲
    ①学生识读乐谱,跟着老师的琴声学唱歌曲,注意音准的把握。教师纠正音准(注意3—4与4—3之间的小
    二度,4—7之间的增四度、7—6—4,此下行学生最难把握的大二度、大三度)。
    ②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整地演唱歌曲。
    ③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再度欣赏,并提问:本首歌曲一共出现几个音.分别是什么?
    ④对比都节调式和五声调式。教师弹奏或演唱特定的几个音,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建立日本“都节调式”的调式感觉。此时可带领学生复习、对比中国的五声调式。
    ⑤老师播放旋律,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做的画作进行讲解分享,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
    ⑥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注意旋律上行渐强.下行渐弱。
    【拓展延伸】
    1.介绍日本乐器“三味线”“日本筝”。
    2.根据日本歌舞伎视频,学习舞蹈.分组创编并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
    教师:樱花的生命非常短暂,边开边落。短暂的花期正像人的生命一样转瞬即逝,日本人希望自己短暂的一生如樱花般灿烂。故赋予樱花纯洁、高雅、清秀、质朴的品格,更是勇敢独立的象征,希望同学们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带着对樱花的崇敬再来演唱一遍这首歌。

  • 第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写出教学难点。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划船曲》了解歌曲表达的人文内涵,感受国外民歌的艺术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演唱的形式,提升表现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掌握弱起小节的打拍方式。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弱起小节的打拍方式,能够准确切入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地方的民歌,你们来猜一下。
    第一首《沂蒙山小调》
    生:……
    第二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生:……
    第三首《走西口》
    生:……
    师:今天老师再带领你们去一个地方,学习一下当地的民歌,感受一下当地民歌魅力.并想一想这与中国的民歌有什么不一样
    二、新课教授
    1.播放多媒体,老师带领学生对歌曲进行第一遍听赏,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速度如何把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哼出来。
    2.老师给学生进行范唱,学生跟着老师轻声地哼唱歌曲的旋律,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条.
    3.加入划船的动作,再让学生跟着旋律学习歌曲.
    4.教师弹奏钢琴,教唱第一遍。
    同学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有一个地方,起拍不是特别得准确.我们下面来看一下今天的一个新的知识点——弱起节奏。
    5.学习弱起节奏
    (1)教师简单讲解弱起节奏,学生能够理解弱起节奏的概念,跟着老师一起打下面节奏。

    (2)跟着老师对下列节奏击打之后,老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进行相互问的击打练习.并由每组向老师进行逐一汇报。
    (3)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巩固弱起部分,并多次学唱歌曲。
    6.跟随多媒体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7.分析歌曲情感,速度和力度,适合加什么样的动作,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8.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并加入创编的动作。
    三、拓展延伸
    老师播放视频,关于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风情.介绍印度尼西亚的相关知识。

  •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学唱《可爱的家》
    ? 要求:.
    ? (1)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 (2)针对重点与难点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25分)
    可爱的家





    答案:
    解析:
    《可爱的家》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
    2.教学难点:弱起小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组家庭视频(歌曲为《让爱住我家》,画面为家庭图片),邀请会唱的同学跟着轻轻
    唱一唱。
    设问:照片上每个人的表情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都在笑?听了背景音乐,你们又想到了
    什么?(板书:可爱的家)
    设问:家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用一个词语表述。
    讨论;那些年自己家人之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可爱的家》。
    (二)新课教授
    1.欣赏完整歌曲(合唱版本)并简单介绍这首歌。
    设问:歌曲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
    3.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来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
    设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用单手打击节奏,学生轻声随琴跟唱。男生低声部,女生高声部,主动引导学生找出弱起小节并加以讲解。
    5.分析歌曲结构,加入歌词,采用男生、女生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1)请学生们画出这首歌的结构,相同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笔画。
    (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歌曲结构,教师加以启发指导。
    (3)首先女生演唱高声部歌曲,其次男生演唱低声部歌曲,最后男女生合唱,教师进行指导。
    6.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把歌曲演唱一遍,(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老师用钢琴伴奏)注意歌曲的基本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完整合唱歌曲。
    (三)巩固与提高
    1.请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来做即兴小品表演。
    2.全体用合唱的形式来唱这首歌,分声部,并表演动作,用轮唱、伴唱的形式来演唱。

    (四)小结与作业
    这首歌的歌词带给我们的是家的幸福和温馨,说到家,说到家中的父母,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家,在学校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大家,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我们应该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珍惜这份家庭的缘分,关爱家人,关爱他人。

  • 第4题:

    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顽皮的杜鹃》
    教学任务:运用课堂乐器与歌唱共同表现已学会的歌曲《顽皮的杜鹃》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以及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圣桑的《森林深处的杜鹃》乐曲片段,并引导同学们边欣赏音乐边,思考乐曲描绘的
    二、新课教授
    1.刚刚欣赏了圣桑的小型管弦乐作品描写的杜鹃,接下来,请同学们聆听一首歌唱杜鹃的奥地利民歌《顽皮的杜鹃》,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首作品中的杜鹃是一个什么形象
    (2)如果让你来演唱这首作品,你会用什么情绪进行演唱
    通过刚才的欣赏,同学们感受到乐曲欢快的氛围,描绘了杜鹃在大自然中灵活飞翔的场景。
    2.再次播放乐曲,请同学们根据歌词和谱例的展示,思考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由几个乐旬组成的你是如 何区分出来的

    5.依据谱例,跟随教师钢琴伴奏,演唱乐曲的旋律,注意声音的优美,演唱的情绪要欢快、活泼,遇到高音可用假声进行演唱,注意嗓音的保护。
    【设计意图】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变声期,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授给学生一些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并提醒学生加强对嗓音的保护。
    6.加入歌词,跟随钢琴伴奏进行演唱,注意演唱时声音的起伏,当演唱杜鹃鸟的叫声“咕、咕”的时候.可用俏皮、短促的声音进行演唱。
    7.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进行演唱,一组同学用三角铁.一组同学用双响筒为乐曲进行伴奏。具体伴奏节奏型如下:

    【设计意图】
    七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节奏编创
    本节课出现的节奏是XX X,请同学们以4/4拍为节拍,自由创编一个8小节的节奏.创编完成后可上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节奏型进行自由创编这种环节的实践,可以提高自身依据通过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表演活动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对比一下管弦乐曲和歌曲中表现出的风格都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其他不同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或欣赏圣.桑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

  • 第5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的导入存在着闪光点,但是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上述案例在导入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老师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并归纳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前期准备做得很好,这正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导人环节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老师让学生介绍收集并归纳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服饰,并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针对性地充分聆听乐曲才是本节课的关键。

    (2)缺乏音乐实践。课例中老师让学生收集来的信息,学生收集来的只是民族文化和习俗。并没有体现学生进行音乐的实践,收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学生却偏离了音乐的航线。

    (3)没有体现师生间相互交流。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交流,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音乐欣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音乐交流,深入讲解知识点。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 第6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雪绒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了整个课堂设计教学。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科综合突出了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雪绒花的理解。在新课讲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在聆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强弱规律,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个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环节应分三个维度叙述。同时,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也就是得把其中的第2点与第1点调换一下。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 第7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欣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祖国大地美如花冠》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是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针对题干中给出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策略与过程;(2)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3)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4)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三问是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的问题。设计意图就是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环节及其活动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引导学生了解什么。

  • 第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巡逻兵进行曲》(片段)伴奏编创。

    教学重点:依据进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编创伴奏。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 2 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

    第二问是书写主要的教学过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1)激趣导入;(2)初步感知;(3)探究音乐;(4)拓展延伸;(5)小结作业。

    第三问是针对第二问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阐述设计意图,主要从对学生的帮助以及新课改体现的理念着手书写即可。

  • 第9题:

    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顽皮的杜鹃》

    教学任务:运用课堂乐器与歌唱共同表现已学会的歌曲《顽皮的杜鹃》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②教材情况,即《顽皮的杜鹃》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

    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在提问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提问,并根据课程内容做相关的提问内容。

    第三问要求写出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3)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4)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1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年轻的心》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过程与方法】学唱歌曲,用轻快活泼、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与技能】感受连音线一字多音的连贯性,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演唱歌曲。【难点】通过演唱和创编,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二)新课教学--《年轻的心》1.初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轻快优美的旋律展现了我们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下茁壮的成长、放飞理想的欢快活泼的画面。2.再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几段体?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A、B两段体,其中A段有三段歌词,B段有一段歌词,A段的旋律比较平稳、轻快,表达了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里,欢快活泼、自由成长的情感,B段前面比较轻快,后面速度减慢,力度由中弱变为中强,使得音乐得情绪变得庄严雄壮,表现了为祖国做奉献的崇高精神。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2)基本步骤:①老师弹唱旋律,学生学唱乐谱。老师设置问题:乐谱中哪些地方不太好唱?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谱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连音线,我们演唱的时候要唱得连贯一些,要有足够的气息,声音要轻快、有弹性,快速的换气,注意力度渐强渐弱的变化,要求气息很好的控制,注意切分音、附点的运用。②学生学唱乐谱,问题逐步解决。(3)学唱歌词。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歌词。②学生分组A、B两组,第一次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第二次B组分句哼唱旋律,A组填唱歌词。③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④老师评价:同学们基本上都会唱了,可是我感受不到欢快的情绪,唱得不够圆润,如果连音线的位置再连贯一些,切分音唱得再跳跃、欢快一些,声音再竖立一些,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才能表现出来,最后一句要及时换气,还要有大量的气息来控制力度。⑤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体会音乐的情绪。⑥学生有情感的演唱。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有情感的演唱使得音乐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如何让我们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我们还可以加入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发现了打口哨、器乐伴奏、变换速度等很多的形式都能创造出很美的效果。⑦部分学生打口哨,其他学生演唱歌曲。⑧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三)创编活动1.自由创编(1)老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自由创编。(2)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表演创编内容。老师评价:同学们不仅会唱这首歌曲,创编的内容也很丰富,在老师的伴奏下,同学们很有律动地模仿各种课外活动,真是一群可爱活泼、聪明的少年。2.集体创编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的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年轻的心》,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曲,还发挥想象,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歌曲中的人物一样朝气蓬勃、健康成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今天这节课到此结束,再见。

  • 第1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我的祖家是歌乡》要求:(1)设定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2)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环节。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热爱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它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它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学生练习节奏,老师引导注意节奏要平稳。
    老师引导学生休止符用跺脚来表示。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也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句子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有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中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与错误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情感的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舞蹈的情绪很热情,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移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的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节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 第12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年轻的心》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过程与方法】学唱歌曲,用轻快活泼、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与技能】感受连音线一字多音的连贯性,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演唱歌曲。【难点】通过演唱和创编,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二)新课教学--《年轻的心》1.初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轻快优美的旋律展现了我们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下茁壮的成长、放飞理想的欢快活泼的画面。2.再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几段体?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A、B两段体,其中A段有三段歌词,B段有一段歌词,A段的旋律比较平稳、轻快,表达了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里,欢快活泼、自由成长的情感,B段前面比较轻快,后面速度减慢,力度由中弱变为中强,使得音乐得情绪变得庄严雄壮,表现了为祖国做奉献的崇高精神。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2)基本步骤:①老师弹唱旋律,学生学唱乐谱。老师设置问题:乐谱中哪些地方不太好唱?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谱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连音线,我们演唱的时候要唱得连贯一些,要有足够的气息,声音要轻快、有弹性,快速的换气,注意力度渐强渐弱的变化,要求气息很好的控制,注意切分音、附点的运用。②学生学唱乐谱,问题逐步解决。(3)学唱歌词。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歌词。②学生分组A、B两组,第一次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第二次B组分句哼唱旋律,A组填唱歌词。③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④老师评价:同学们基本上都会唱了,可是我感受不到欢快的情绪,唱得不够圆润,如果连音线的位置再连贯一些,切分音唱得再跳跃、欢快一些,声音再竖立一些,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才能表现出来,最后一句要及时换气,还要有大量的气息来控制力度。⑤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体会音乐的情绪。⑥学生有情感的演唱。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有情感的演唱使得音乐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如何让我们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我们还可以加入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发现了打口哨、器乐伴奏、变换速度等很多的形式都能创造出很美的效果。⑦部分学生打口哨,其他学生演唱歌曲。⑧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三)创编活动1.自由创编(1)老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自由创编。(2)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表演创编内容。老师评价:同学们不仅会唱这首歌曲,创编的内容也很丰富,在老师的伴奏下,同学们很有律动地模仿各种课外活动,真是一群可爱活泼、聪明的少年。2.集体创编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的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年轻的心》,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曲,还发挥想象,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歌曲中的人物一样朝气蓬勃、健康成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今天这节课到此结束,再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竖笛演奏《翱翔的鹰》

    注:学生已经学习过“5、6、7”三个音的吹奏方法。

    附:教学材料1

    附:教学材料2——竖笛指法图

    要求:

    (1)设计教学目标和重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两问:

    (1)根据题干中所展示的曲谱及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以及重点,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考试题目中根据教学论所讲解内容可以进行撰写。重点则是在教学中所占教学时间比重最长。

    (2)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 第14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舒曼《梦幻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学习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欣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梦幻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针对题干中给出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策略与过程;(2)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3)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4)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三问是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的问题。设计意图就是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环节及其活动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让学生了解什么。

  • 第15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 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 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 感受“赛乃姆” 节奏。
    2. 通过欣赏、 创编、 表演等实践活动, 围绕“丰收时节” 主题, 尝试创作和表演, 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1) 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
    师: 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 心情如何?
    (师生交流)
    生: 尝试模仿“摘葡萄” 舞蹈动作。
    师问: 你们的动作与老师刚才的动作有何不同?
    (师生交流)
    师: 指导学习:“摘葡萄” 舞蹈动作。
    (手部动作、 脚步动作、 方位)
    生: 舞蹈实践, 感受“赛乃姆” 及其典型节奏。
    (2) 欣赏舞蹈视频《丰收时节》
    师问: 作品运用了哪些舞蹈动作、 哪些舞台表现手法来展现收获的喜悦?
    (板书: 舞蹈动作、 舞蹈队形、 舞蹈形式、 道具、 布景、 灯光) 师生交流舞台表现形式对“收获” 这一舞蹈主题的塑造作用。
    2. 创编与实践------《收获时节》
    师: 出示创编主题“收获时节”, 布置创编分组及要求。
    (舞蹈组、 配乐组、 灯光组、 布景组、 摄影摄像组)
    生: 分组实施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生: 创作展示, 各组共同表演《收获时节》。
    三、 小结

  • 第16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学唱《划船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写出教学难点。(5分)

    (3)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②教材情况,即《划船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难点,明确教学难点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17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牧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写出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对蒙古族民歌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播放草原图片.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哪些代表性的歌曲吗?(学生踊跃回答)那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地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1)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2)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大草原了。同学们课下可以欣赏《嘎达梅林》,感受一下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牧歌》有什么同异之处,下课!

  • 第1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小组合作、编创歌曲,学生能够提高演唱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重点】
    通过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难点】
    通过完整的演Ⅱ昌歌曲,体会歌曲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祖国大地美如花冠》的音频,请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两个: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速度是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歌曲表达了罗马尼亚人民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此首歌曲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授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掌握,在高位置音域时用轻声演唱。
    (2)教师弹唱歌曲旋律,学生哼唱,并画出旋律线。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唱,提醒学生注意音准问题。
    (5)请学生说出歌曲当中节奏不好掌握的地方(第一句“美丽的春天”),并进行着重练习。
    ①教师将前附点音节奏型画到黑板上,并分解讲授,用手画出此节奏型。
    ②学生模仿教师,用手画出前附点节奏型。
    (6)学生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演唱时要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①教师钢琴伴奏并领唱。
    ②教师再次钢琴伴奏,学生单独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7)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突出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记住并掌握乐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感知力、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3.编创歌曲
    (1)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相应的打击乐器,请学生进行创编,为歌曲进行伴奏。
    ①学生通过试奏打击乐器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⑦选择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互相组合,为歌曲编创伴奏。
    (2)请学生编创完之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不是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请课下欣赏歌曲《亲吻祖国》体会一下这首歌曲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怎样的情感,音乐风格跟我们今天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 第1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过程。


    答案:
    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民间故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单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辨别,找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素材与越剧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表述乐曲中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蹈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一首有关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内容大家了解吗除了舞蹈之外你
    们知道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它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我国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在严酷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双双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飞去的动人的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绎这个故事之外,电影、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曾经展示过。
    (二)新课学习
     1.作曲家介绍
    (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并同几位同学组成民族乐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2)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进行音乐创作,曾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曲。
    1955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
    (2)欣赏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
    (3)演奏主题旋律。
    老师设置问题: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哪个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主题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优美旋律作为其音乐素材,从乐曲细腻委婉的旋律风格及走向,不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
    (4)再次演奏“楼台会”和越剧音乐素材,近距离地感受委婉、动人的旋律。
    (5)学唱主题旋律。
    ①老师演奏主题旋律,学生小声模唱。
    ②学生跟着小提琴一句一句地学唱。
    ③学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
    老师评价:宽松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动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情绪(忧伤),还要注意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3.介绍奏鸣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的是呈示、展开和再现的一种结构来讲述故事的,这种结构在乐曲当中被称作奏鸣曲式。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这些情节来作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如何划分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草堂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这是呈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爱的主题;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这是展开部的内容,是抗婚的主题;最后化蝶是它的再现部分。
     4.欣赏音乐片段
    (1)展示三载同窗、哭灵投坟和十八相送的画面,并播放相应的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三段不同的音乐主题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三载同窗,力度中强,速度稍快,节奏紧凑,表现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乐曲跳跃、欢快,充分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窗共读那段情投意合、相依体贴的幸福快乐时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弱,速度较慢,节奏宽松,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深情、恋恋不舍,独奏小提琴委婉缠绵的旋律极为细腻地描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较强,速度快慢结合,节奏急促不安,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悲痛,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的情绪,她呼天唤地,发誓绝不屈从万恶的封建礼教,发誓死也要同梁山伯在一起。
    (三)巩固提高
     1.演奏哭灵投坟
    由一位学生演奏哭灵投坟,其他学生为旋律配伴奏。
    (1)分发打击乐器,并讲解活动规则。(拉小提琴的同学在拉长音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节奏要加进去,拿到木鱼的同学跟着乐曲从头到尾敲击同一个节奏)
    (2)学生练习节奏。
    (3)学生演奏。
    老师总结:演奏这段旋律时,情绪要饱满,节奏紧凑点,力度加强些。
    (4)学生再次演奏。
     2.哼唱化蝶,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赏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题材是中
    国文化所独有的,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语汇又是全世界所通用的交响乐语汇,祝愿我国的交响乐蓬勃发展,把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 第2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共青团员之歌》
    ? 要求:
    ? (1)设定教学目标。
    ? (2)确定教学难点。
    ? (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共青团员之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共青团员之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青团员之歌》旋律的聆听和分析,把握前苏联音乐风格的特点,了解以进行曲风格为主并兼有抒情色彩的小调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完整地、自信地、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
    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共青团员之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新课教学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1)师示范演唱歌曲。
    (2)生跟琴视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
    (4)及时纠正。
    ①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有必要的。
    ②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哪个字对准哪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③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自己原来的欣赏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速度)。
    (5)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6)处理歌曲的感情: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三)巩固训练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地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地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学生讨论歌曲,并结合到歌曲当中分析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
    (四)小结与作业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了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决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卢。课下同学们找两首与《共青团员之歌》调式风格相似的前苏联音乐作品,并尝试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演唱它们。(如《喀秋莎》《三套车》等)

  • 第21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定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答案:
    解析: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热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音乐,了解歌曲的情绪,用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会初步判断民族调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演唱时,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高山族歌舞《杵乐》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表演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高山族的歌舞表演,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宝岛台湾,高山族是土著居民的一个统称,其实还分有阿美、排湾泰、雅赛夏等十三个支系,他们每一个族系之间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唱歌,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和跳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教学
     1.节奏练习。

    老师引导手和脚的配合,注意节奏要平稳。
     2.初次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怎么样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歌曲非常欢快热烈,轻快的速度具有舞曲的风格,表现了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再次聆听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有多少个乐句组成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歌曲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4.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拍击节奏。
    (2)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乐谱,学生跟唱。
    ①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旋律中哪一句不太好唱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句和第三句相对难一些,并且气息要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②学生再次跟琴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在乐谱的一、二、三、四句中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乐句的写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这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起句(第一句)是音乐的初步呈示,是全曲发展的基础;承句(第二句)是起句的重复或展开,加深、巩固呈示的乐思;转句(第三句)是全曲的发展,乐句中节奏变得宽松,把呈示和巩固的乐思加以发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合句(第四句)是乐段的结尾,有时也和起句、承句有再现的因素,或者在转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整个乐段加以概括。
    ③学生演唱音阶和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都有哪些音乐谱最后一个音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五声民族调式中有宫、商、角、徵、羽,而乐谱中最后一个音是羽音,所以这首歌是民族调式中五声羽调式。
    (3)学唱歌词。
    ①欣赏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感受歌词的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轻快的速度与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出祖辈们爱唱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了台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
    ②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词。
    老师做正确的示范。
    学生评价: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地方,演唱时注意气息要保持平衡,时值要唱足,声音保持竖立的状态、圆润饱满的演唱;歌唱时声音稍微短促一点,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③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
    (三)巩固提高
     1.为歌曲配伴奏。
    (1)学生练习乐谱中拍手的节奏。
    (2)老师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节奏组,学生表演。
    老师评价:表演时大家要带有表情地演奏,旋律不要越唱越快,拍手时注意休止符的转变和时值的变化。
    (3)学生再次表演。
    (4)学生交换角色表演。
     2.为歌曲创编舞蹈。
    (1)老师示范高山族舞蹈的动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跳舞蹈动作。
    老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变换队形,注意动作要保持一致,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地向一旁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
    (3)学生很热情地表演。
    (4)学生分组进行歌伴舞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深深感受到高山族人民对歌舞的挚爱,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

  • 第2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教学《七子之歌》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抢答赛、模唱旋律、朗诵歌词、齐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创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理解歌曲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次体验演唱加深对歌曲情感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心情,加入到歌曲处理中。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澳门行政区区旗和澳门风景图片,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怀抱,欣赏《七子之歌》,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来体会澳门人民当年的心声。(二)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2.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三)学唱歌曲1.再次欣赏歌曲。2.用mu音哼唱歌曲旋律。3.根据歌曲节奏朗诵歌词。4.词曲结合,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四)情感升华1.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以及与台湾来往互助视频,背景音乐为《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已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希望台湾也能早日回归。2.通过对视频的感受,分小组带感情演唱歌曲。

  • 第23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桑塔露琪亚》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欣赏、演唱《桑塔露琪亚》,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并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圆润、激情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受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男高音的音色。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桑塔露琪亚海滩图。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地方非常的美丽和浪漫,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个海滩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有两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其中一个是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的,它被称为是“美好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桑塔露琪亚。如果你在桑塔露其亚海滩上漫步,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是多么的轻松、浪漫柔和的心境。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海滩的闻名于世是因为这首《桑塔露琪亚》,大家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那不勒斯美丽而充满梦幻的夏夜,3/8拍带给我们的感觉犹如微风吹拂海面,微波在轻轻荡漾,描绘了人们在海面荡舟的动作节律,大家打闹嬉笑,非常的热情开放。
    2.再次欣赏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乐曲的结构是怎么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两段体,第一乐段音域集中在中音区,旋律平稳,由于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这段音乐张弛有度,使人感受到波浪微微荡漾的感觉。第二乐段音域突然扩大,多集中在高音区,旋律起伏呈现4个“大山谷”形态,节奏方整,音乐形象地展现了意大利船夫的热情与豪爽。而最后2句中的短连线与小附点,又将荡漾的海水和自豪的心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出了意大利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船歌
    这种三拍子的,给人以摇晃感觉的,情绪色彩大多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音乐体裁就是意大利船歌。船歌这种体裁的产生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关,出示贡都拉图片并说明。(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歌曲节奏韵律与划船的节奏韵律一致,久而久之形成这种音乐体裁)
    4.发声练习
    (1)教师示范,学生找气流从鼻孔中出来的感觉。
    (2)口中像含口水,鼻子闻到了海水的腥味,脸上吹拂着海风。
    (3)闭眼想象声音从头顶出来一直传到海面上。
    (4)随海水边摇晃边唱。
    (5)保持状态改用lu母音唱(旋律略)。
    5.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段
    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引导:一二句注意乐谱中渐强、渐弱、重音、弱等音乐符号。大家边唱乐谱边画旋律线,感受连贯、舒展旋律线条。第三句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和波浪图示训练。第四句“浪尖”前面弱后面出现重音。
    ②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再次完整演唱第一段乐谱。
    ③女声唱歌谱男声唱lu,然后交换,男声唱歌谱女声唱lu,要能够听到对方声部的声音。
    (2)学唱第二段
    ①老师范唱第二段。
    老师设置问题:比较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段音域扩大,音高比前一个音高出五度,力度加强,乐句都以高音开头,小跳往下而后大跳往上.音符上多标以重音记号以加强本乐段力度。
    ②老师弹奏乐谱,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怎样才能唱高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口腔竖立,要微笑着歌唱,正确地用气,积极的表情。
    ③老师弹琴,学生起立演唱歌词。
    (3)学生完整的演唱
    老师评价:这是一首3/8拍的船歌,所以我们演唱时要感受到小船好像在摇晃,感受到波浪起伏的感觉,第一段相对来说比较柔和抒情,力度稍微弱一点,第二段是船夫在揽生意,演唱的时候要非常的热情,力度要强一些。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三、拓展赏析
    欣赏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男高音的音色是怎样的?演唱时表情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男高音的音色具有穿透力,高亢、嘹亮。演唱时要具有热情、赞美的表情。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演唱的两首歌曲都是来自于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美丽国家--意大利。其实在欧洲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以后不仅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还应该多接触、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让我们通过音乐来和世界接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