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伴随着教师高强度的“知识传递”,教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教师权威无疑是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从而控制学生干扰行为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越来越好;学得差的,受到批评,并越来越差;受到鼓励的,不断进步为好学生;受到批评的,逐步退化为“双差生”,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希望能为班级做点事,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教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学生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但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取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意识。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