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题目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更多“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相关问题
  • 第1题:

    李贽在《藏书》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该材料表明李贽的基本观点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之制度
    • B、主张经世致用
    • C、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D、主张工商皆本

    正确答案:C

  • 第2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接句为:()

    • A、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B、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C、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D、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天子)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作用
    •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正确答案:A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共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高傲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的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发挥:宣扬君权神授,主张实行“大一统”。不同地位: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第5题: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南宋大儒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唐太宗代替宰相行使权力
    • B、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臻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该上谕应出自()

    • A、秦始皇
    • B、唐太宗
    • C、明太祖
    • D、明成祖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 第9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正确答案: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第10题: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问答题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了支,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说明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正确答案: 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怠其事者、有达于理者
    以上四例中,“者”都是指示代词,用于复指前面出现过的人或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分析其形式和功能。

    正确答案: ①判断句:
    A.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B.法者,所以爱民也,形式:主语+者+谓语+也,表示类属关系
    C.礼者,所以便事也,形式:主语+者+谓语+也,表示类属关系
    ②被动句: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
    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这两句都用“见+动词+于+名词”的形式表示被动。都用“于”引进动作的施事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仪教化
    • B、主张礼法并施
    • C、强调严刑峻法
    • D、提倡为政以德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翻译: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正确答案: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 第15题: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 B、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它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 D、君权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 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
    •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 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
    • 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 C、天下为主,君为客
    •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B、“天下为主,君为客”
    • 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单选题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这句话出自()
    A

     荀子

    B

     韩非

    C

     张居正

    D

     黄宗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