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生后2天,生后16小时出现黄疸,并渐加重,查胆红素为302μmol/L,血型为A型,Rh阳性,母亲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血型为A型,Rh阴性。查体:反应稍差,全身皮肤中到重度黄染,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脏肋下2cm,四肢肌张力正常。考虑该病儿的诊断为A、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B、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C、新生儿败血症D、新生儿肝炎E、新生儿胆道闭锁

题目

女婴,生后2天,生后16小时出现黄疸,并渐加重,查胆红素为302μmol/L,血型为A型,Rh阳性,母亲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血型为A型,Rh阴性。查体:反应稍差,全身皮肤中到重度黄染,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脏肋下2cm,四肢肌张力正常。考虑该病儿的诊断为

A、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B、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C、新生儿败血症

D、新生儿肝炎

E、新生儿胆道闭锁


相似考题
更多“女婴,生后2天,生后16小时出现黄疸,并渐加重,查胆红素为302μmol/L,血型为A型,Rh阳性,母亲血型为O ”相关问题
  • 第1题:

    女婴,生后2天,生后16小时出现黄疸,并渐加重,查胆红素为302μmo]/L血型为A型,Rh阳性,母亲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血型为A型,Rh阴性。查体:反应稍差,全身皮肤中到重度黄染,前囟平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脏肋下2cm,四肢肌张力正常。考虑该病儿的诊断为

    A.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B.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C.新生儿败血症

    D.新生儿肝炎

    E.新生儿胆道闭锁


    正确答案:B
    依据病史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的可能性大。血型不合溶血只发生在母子血型不符的情况下,所以可能为ABO血型不合溶血,而不可能为Rh血型不合溶血病。

  • 第2题:

    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3天因黄疸住院。血清总胆红素320μmol/L,母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血型为AB型、Rh阳性。

    首先应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是

    A、光疗
    B、抗生素应用
    C、换血
    D、输注白蛋白
    E、口服苯巴比妥

    答案:A
    解析:
    儿生后3天黄疸达320μml/L,不能用生理性黄疸来解释;父母血型分别为AB型和O型,小儿血型应为A或B型,而Rh血型均为Rh阳性,所以要考虑有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可能,而对此病的明确诊断必须要进行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治疗血清总胆红素320μmol/L未达到换血的指标。应该给予光疗。

  • 第3题:

    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3天因黄疸住院。血清总胆红素320μmol/L,母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血型为AB型、Rh阳性。

    首先应做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肝功能
    C、血涂片找球形红细胞
    D、定血型
    E、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答案:E
    解析:

  • 第4题:

    一足月婴儿,顺产,无窒息,母乳喂养,生后2天,胆红素为268μmol/L,母亲血型为O型,Rh阳性,父亲为AB型,Rh阳性。

    该病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败血症
    D.新生儿Rh溶血病
    E.新生儿肝炎

    答案:A
    解析:

    1.病儿生后第2天,胆红素268μmol/L,可确定为病理性黄疸,并根据父母的血型,可推测母婴ABO血型是不合的,所以溶血的可能性较大。

    2.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确诊试验。

    3.胆红素未超过340μmol/L,且无核黄疸的早期表现等,应先光疗。若光疗效果不好或黄疸进展过快,可考虑换血。

    4.一般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μmol/L,不宜光疗。但不是高于正常,禁用光疗。

  • 第5题:

    共用题干
    患儿,女性,生后1天,足月顺产。生后20小时出现黄疸,肝脾不大,母亲血型为“O”型,女儿为“A”型。患儿血清胆红素225μmol/L(13mg/dl)。

    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肝炎
    B:新生儿败血症
    C:母乳性黄疸
    D:ABO血型不合溶血
    E:RH溶血病

    答案:D
    解析:
    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
    患儿入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或油类;剪短指甲,双眼戴遮光眼罩;脱去衣裤,全身裸露,只用长条尿布遮盖会阴部c
    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可穿透脑脊液屏障,使大脑神经核黄染、变性坏死,以大脑基底核、下丘脑和第四脑室底部最明显,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