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以《叶生》为例。叶生的才华受到潍阳令丁乘鹤的赏识,由于丁“游扬于学使”,他得以第一名进学。可是在乡试中,他却依然铩羽而归。叶生面对一再的打击,一蹶不振,“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终于忧愤而死。叶生死后,魂魄依从因忤上官而免职的丁乘鹤,而不知身已为鬼,并将自己的才华尽数传给丁公之子。在叶生的教授下,丁公之子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不久又在会试中高中。在丁公父子的劝说下,叶生的鬼魂应试,终于得中。当他的魂灵回乡见到妻子,被妻子点破他已经死去多年,便扑地而灭。但明伦刚读到文章开头,就“为之大哭”,冯镇峦读到一半,就“放声一哭”。这则并不太长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艺术力量,就因为在叶生身上,熔铸着作者自身的经历。正如冯镇峦所说的“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文章憎命,所如不偶”,是叶生的经历,也是蒲松龄的经历;叶生因为丁乘鹤的游扬而取得秀才第一名,也是蒲松龄早年受知于县令费祎祉、学使施闰章的移植;叶生放榜后嗒然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也正是蒲松龄铩羽而归后“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的写照。
《叶生》一篇,正是作者用泪水和笔墨写成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我们不难看到蒲松龄的满腹悲酸。丁公曾问叶生:“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叶生回答:“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在这似乎达观的言辞中,又浸透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多少辛酸的人生感受。
对主体价值的高度认定,必然导致对压抑、埋没主体价值的环境的批判。于是,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囿于历史的局限,蒲松龄对科举所作的批判,主要是基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站在科举失意的弱势读书人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批判的矛头也就更多地指向那些使自己受害的科举考试的具体运作者——考官身上。这种批判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揭露考官的徇私舞弊;二是从识鉴能力出发,揭露他们有眼无珠,头脑冬烘。
第1题:
第2题:
【判断题】《叶生》、《司文郎》等篇章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无情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A.Y.是
B.N.否
第3题:
在《聊斋自志》中,蒲松龄把《聊斋志异》定位为“孤愤”之书。
第4题:
关于《儒林外史》叙述正确的是()。
A其作者是蒲松龄
B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文人摧残
C揭示了由八股取士弊端
D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腐败
第5题: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白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