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王阳明将陆九渊心学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陆九渊和朱熹都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两人均对“理”、“气”、“心”等关键点有所陈述,但是理解有所不同。
    1、对“理”的理解:朱熹认为,理气论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美体现。
    2、对“气”的理解: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朱熹认为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3、对“心”的理解,朱熹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陆九渊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 第2题:

    王阳明曾镇压过江西等地的人民起义并由此心生感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是( )。

    A.要求人们注重自身修养
    B.主张以“致良知”求理
    C.要求人们服从专制统治
    D.主张良知和行动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王阳明说的“心中贼”指民众的反抗思想,“破心中贼难”意在要求民众放弃反抗斗争,服从封建专制统治。

  • 第3题:

    2、陆九渊和朱熹的思想分歧体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

    B.陆九渊的“尊德性”与朱熹的“道问学”

    C.陆九渊的“由约至博”与朱熹的“由博返约”

    D.陆九渊的“太简”与朱熹的“支离”


    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尊德性”与朱熹的“道问学”;陆九渊的“由约至博”与朱熹的“由博返约”;陆九渊的“太简”与朱熹的“支离”

  • 第4题:

    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 第5题:

    1、陆九渊所做“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诗句分别是形容____和_____的思想?

    A.陆九渊和王阳明

    B.陆九渊和朱熹

    C.朱熹和陆九龄

    D.二程和朱熹


    陆九渊和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