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

题目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相似考题

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 6~10 题。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自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第 6 题 第1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更多“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

    心的态度


    正确答案:B
    由第一段中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可知,B项推断不正确。

  • 第2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引用白居易是诗句来说明屈原在写作《离骚》过程中已经表现出年轻气盛,甘为是非鸣不平的性情。所以选择B选项。

  • 第3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 第4题:

    屈原《涉江》中指的“江”是()

    A沅水

    B湘江

    C长江


    A

  • 第5题:

    屈原《涉江》一诗的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极富特色。语言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大胆抨击黑暗,严斥奸佞小人,表达宁死不变之心志,爱憎分明,斩钉截铁。诗末的乱辞,连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鸾鸟、凤皇、露申、辛夷喻贤才,以燕雀、乌鸦和腥臊臭气喻小人,又以天象为喻,感叹生不逢时。

  • 第6题:

    试析屈原《九章》中的《涉江》一篇。


    正确答案: 1、背景:作于《哀郢》创作之后,此时,诗人已流放江南,人生的晚年。
    2、释题:因诗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
    3、内容:
    A、诗的开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己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凄楚。幻想自己飞龙在天,天马行空,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B、接着具体叙述了自己被流放的地区和途径行程:他渡江后,经过鄂渚(湖北武昌),到达洞庭湖地区,然后上沅水西行,经过枉锗(湖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入溆浦(今湖南溆浦),独处于荒僻的深山之中——这是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一段最凄苦的行程。
    4、意义: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着不阿的“与日月同辉”的爱国者形象;表现了“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矢志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

  • 第7题:

    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


    正确答案: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晚年流放江南时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篇具体叙写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诗人所达到的流放地区是十分僻远、荒凉的,但诗人却表现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的矢志坚持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本篇为纪实之作,但在诗的开端却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表示他既不被污浊黑暗的社会所了解,则将“高驰而不顾”,幻想自己将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著不阿的爱国者的形象。他失去家国、带罪远行,虽在这无情的打击面前,却始终眷恋祖国、坚持理想,自觉地承担了悲剧性的命运。他的遭际是凄苦的,但他的感情却是崇高悲壮的。诗中感情起伏,回旋激荡,动人心弦。
    《涉江》一诗记写了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中所洋溢的情绪,却是不屈服的。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那种艰苦卓绝,矢志不渝,有进无退的精神,是如此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艺术手法上,它与《九章》中其他诸作亦有异,其虚实相生,大胆想象,比兴兼用近于《离骚》。崇高的思想,悲壮的经历,情真意切的言词,读之催人泪下。

  • 第8题:

    《涉江》体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正确答案: 全诗通过自己被放逐的行程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述了自己的崇高志向,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比愤慨,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

  • 第9题:

    单选题
    屈原《涉江》中指的“江”是()
    A

    沅水

    B

    湘江

    C

    长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屈原《涉江》选自他的《()》
    A

    天问

    B

    九歌

    C

    九章

    D

    离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可以称为“中国第一篇政治抒情长诗”的是()
    A

    《离骚》

    B

    《涉江》

    C

    《哀鄞》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涉江》是屈原放逐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确答案: 第一章交代流放的原因,并指出涉江路线。用奇服表现卓然不群,以与重华游、登昆仑说明自己的高洁理想,通过年既老而不衰,表示自己一贯忠贞的品质,强调实现理想的决心。
    第二章叙述涉江的过程与心情,用走向僻远的辛苦和困难的经历来证明其坚贞不屈的品格。
    第三章写山居的迷茫与孤寂,但穷且益坚。
    第四章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地分析现实,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五章表达对世俗的不屑和愤慨,再次重申虽然身在江湖,但忠心不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伏清白以死直”语出()。

    A.《天问》

    B.《离骚》

    C.《涉江》

    D.《九歌》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章第二段最后两句为重点,通过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来证明《离骚》表达的并不是对君王,对前途的绝望,而是充满了牢骚和希冀,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积极向上的作品。所以选择C选项。

  • 第15题:

    可以称为“中国第一篇政治抒情长诗”的是()

    A《离骚》

    B《涉江》

    C《哀鄞》


    A

  • 第16题:

    屈原《涉江》选自他的《()》

    • A、天问
    • B、九歌
    • C、九章
    • D、离骚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伏清白以死直”语出()。

    • A、《天问》
    • B、《离骚》
    • C、《涉江》
    • D、《九歌》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句出自《楚辞》中的哪篇?() 

    • A、离骚
    • B、涉江
    • C、湘夫人
    • D、国殇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屈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创作的祭歌是()

    • A、《离骚》
    • B、《国殇》
    • C、《涉江》
    • D、《湘夫人》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为什么说《涉江》是屈原放逐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确答案: 第一章交代流放的原因,并指出涉江路线。用奇服表现卓然不群,以与重华游、登昆仑说明自己的高洁理想,通过年既老而不衰,表示自己一贯忠贞的品质,强调实现理想的决心。
    第二章叙述涉江的过程与心情,用走向僻远的辛苦和困难的经历来证明其坚贞不屈的品格。
    第三章写山居的迷茫与孤寂,但穷且益坚。
    第四章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地分析现实,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五章表达对世俗的不屑和愤慨,再次重申虽然身在江湖,但忠心不变。

  • 第21题:

    单选题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
    A

    《湘夫人》

    B

    《离骚》

    C

    《国殇》

    D

    《涉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屈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创作的祭歌是()
    A

    《离骚》

    B

    《国殇》

    C

    《涉江》

    D

    《湘夫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涉江》体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正确答案: 全诗通过自己被放逐的行程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述了自己的崇高志向,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比愤慨,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