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海派画家任伯年绘画艺术的形成原因。


    答案:
    解析:
    任颐,字伯年,绘画技法全面,人物画、花鸟画成就卓越,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所作人物画题材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其画工性品格与文人性品格并存,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1)任伯年的绘画艺术发轫于民间艺术,其父原是民间写真画工,曾向任伯年传授肖像画法,使得其画风有世俗品格。
    (2)移居海上,在“海上画派”的文人画家圈子里学习自晋唐以来的双钩填彩技法和设色技巧,广览博取.融汇诸家之长。
    (3)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 第2题:

    简述雕塑艺术的语言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的语言的异同。


    正确答案:雕塑与绘画、摄影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而绘画、摄影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形象。欣赏绘画和摄影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察,而且观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雕塑作品则不然,因为是立体形象,可以触摸,加上视觉感应,能够唤起欣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欣赏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雕塑作品的凝练与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与建筑艺术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 第3题:

    中西方绘画主要有哪些差别?


    正确答案: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神韵强调笔墨情趣。往往不画背景或不画满背景。西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
    (2)空间处理方法不同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采用散点透视西画是定点写生,焦点透视

  • 第4题:

    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一、“礼乐一体”的原则。 所谓“礼乐一体”,一是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这是因为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周公“治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占有崇高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当作人们修身成仁的关键,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又把“乐”作为兴邦治国的根本。其后的孟子、荀子和其他儒家学者无不重视“乐”的作用。
    荀子作《乐论》来论述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可以使“民和”、“民齐”、“冰劲城固”,敌人不敢入侵;而妖冶的音乐可以导致人民“流轻鄙贱”,引起战争。《礼记》也专门有《乐记》一篇,系统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美感、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等问题。《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敌世之因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把音乐当作衡量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尺。正是这一缘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
    《诗经》、《楚辞》原本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秦代专门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事务。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乐府规模,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的各种音乐,同时采集民间歌曲,今日所见的汉乐府诗即是那时乐曲的歌词。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可以说,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强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这是朝廷的礼乐。民间也有自己的礼乐,如乡间的红白大事、集体的喜庆之事等都要有乐曲演奏。这种礼乐一体的原则是很突出的。西方的音乐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有独立的地位,音乐也是独立的艺术活动。
    二、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古代所谓的“乐”实际不只是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墨子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说《诗经》既可以朗诵,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闻之起舞。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难以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又是书法家,有时甚至同时还是诗人,因为诗画也不分家。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画面上的题画诗往往画龙点睛,道出画旨。元代以后兴起的戏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念、唱、舞、曲、诗、乐共熔于一炉,缺一构不成戏曲艺术。如果把戏曲舞台上各类人物的扮相和表演跟历代神佛雕塑作一番比较,也会发现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也有某种融合。可以认为,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吸收了历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而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怕也从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台湾学者钱穆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自古难分,而西方文化是诗画无关,乐舞独立,文史哲各自为一门学科,甚至歌剧、话剧也各自分野。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同性,是因为中国的艺术讲情、讲趣,讲喜怒哀乐之情、讲远近虚实之趣,而情趣都归之于心,心只一处,所以只能合;而西方艺术则讲理、讲形,将万事万物之理,讲长短方圆之形,这二者都归于物,物具万象,所以必定分。 
    三、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问题。所谓“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以形写神”,并很注意对人的眼睛的描画;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画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的“风神骨气”、宋代欧阳修说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不应当是与外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物,而应当是这些事物的神采和气韵,是艺术家自己的意趣和感情。中国艺术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说,指只要真正摄取了事物的意态和人物的神态,就不必去考虑它本身的形态。中国画特别注意写意,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表演中的哭笑,也都是一种写意,都是追求神似。一些大画家如明代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的画都是如此。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四、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正因为《诗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功能,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音乐更是如此。儒家认为乐通于伦理,故审乐可以知政。东汉郑玄说:“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物之礼。”由于汉代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因此特别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要求乐要移情,诗要言志,戏曲表演要教人为善。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鄙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把“乐”分为“正声”和“淫声”、“雅乐”和“俗乐”两类。“正声”和“雅乐”是统治阶级的艺术,“淫声”和“俗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雅”的艺术有助于教化,“俗”的艺术有伤于教化。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竭力排斥劳动人民的艺术。如元明以来的戏曲,最初发展于民间,而且一直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尽管戏剧的作者们也在创作中表现封建说教,尽管“雅”腻了的统治者也常常“俗”一下戏曲,但戏曲艺术一直受鄙视,作家和演员都被视为下等人。西方艺术不讲明确的社会功能,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娱乐、刺激,或得到一种艺术享受,雅俗的界限也不怎么明显。同样是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而关汉卿在中国只能收入《录鬼簿》,中西艺术的目的性也截然不同。

  • 第5题: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成就及绘画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现有三件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六法的产生,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他有关。他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他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同时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强调形象的准确性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 第6题:

    简述郎世宁绘画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意大利人生于米兰康熙五十四年来到中国;擅长人物肖像走兽花鸟使用中国绘画工具采取西洋重视明暗透视的绘画技法形成细致逼真的艺术效果亦为中西结合;作品《大师少师图》。

  • 第7题:

    以下对于绘画艺术描述错误的是()。

    • A、绘画艺术是情感艺术
    • B、绘画艺术是静态艺术
    • C、绘画艺术是空间艺术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雕塑艺术的语言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的语言的异同。

    正确答案: 雕塑与绘画、摄影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而绘画、摄影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形象。欣赏绘画和摄影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察,而且观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雕塑作品则不然,因为是立体形象,可以触摸,加上视觉感应,能够唤起欣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欣赏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雕塑作品的凝练与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与建筑艺术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成就及绘画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现有三件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六法的产生,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他有关。他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他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同时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强调形象的准确性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正确答案: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止,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极限。因此,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西方绘画主要有哪些差别?

    正确答案: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神韵强调笔墨情趣。往往不画背景或不画满背景。西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
    (2)空间处理方法不同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采用散点透视西画是定点写生,焦点透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一、“礼乐一体”的原则。 所谓“礼乐一体”,一是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这是因为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周公“治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占有崇高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当作人们修身成仁的关键,又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可见孔子又把“乐”作为兴邦治国的根本。其后的孟子、荀子和其他儒家学者无不重视“乐”的作用。
    荀子作《乐论》来论述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的音乐可以使“民和”、“民齐”、“冰劲城固”,敌人不敢入侵;而妖冶的音乐可以导致人民“流轻鄙贱”,引起战争。《礼记》也专门有《乐记》一篇,系统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美感、作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等问题。《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敌世之因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把音乐当作衡量天下兴亡治乱的标尺。正是这一缘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乐。
    《诗经》、《楚辞》原本都是乐的歌词,而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秦代专门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事务。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乐府规模,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的各种音乐,同时采集民间歌曲,今日所见的汉乐府诗即是那时乐曲的歌词。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可以说,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强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这是朝廷的礼乐。民间也有自己的礼乐,如乡间的红白大事、集体的喜庆之事等都要有乐曲演奏。这种礼乐一体的原则是很突出的。西方的音乐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有独立的地位,音乐也是独立的艺术活动。
    二、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古代所谓的“乐”实际不只是音乐,而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综合。墨子评论儒家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说《诗经》既可以朗诵,可以弦弹,也可以歌唱和舞蹈。其后历代诗词,既可以配曲演唱,又可以闻之起舞。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难以分家,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又是书法家,有时甚至同时还是诗人,因为诗画也不分家。诗是无颜色的画,画是有颜色的诗;画面上的题画诗往往画龙点睛,道出画旨。元代以后兴起的戏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念、唱、舞、曲、诗、乐共熔于一炉,缺一构不成戏曲艺术。如果把戏曲舞台上各类人物的扮相和表演跟历代神佛雕塑作一番比较,也会发现戏曲艺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也有某种融合。可以认为,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吸收了历代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而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怕也从戏曲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台湾学者钱穆在比较中西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自古难分,而西方文化是诗画无关,乐舞独立,文史哲各自为一门学科,甚至歌剧、话剧也各自分野。中国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融合性和相同性,是因为中国的艺术讲情、讲趣,讲喜怒哀乐之情、讲远近虚实之趣,而情趣都归之于心,心只一处,所以只能合;而西方艺术则讲理、讲形,将万事万物之理,讲长短方圆之形,这二者都归于物,物具万象,所以必定分。 
    三、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问题。所谓“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以形写神”,并很注意对人的眼睛的描画;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南齐画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的“风神骨气”、宋代欧阳修说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等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不应当是与外界完全相同的客观事物,而应当是这些事物的神采和气韵,是艺术家自己的意趣和感情。中国艺术有“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一说,指只要真正摄取了事物的意态和人物的神态,就不必去考虑它本身的形态。中国画特别注意写意,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表演中的哭笑,也都是一种写意,都是追求神似。一些大画家如明代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的画都是如此。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四、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正因为《诗经》有这么大的社会功能,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音乐更是如此。儒家认为乐通于伦理,故审乐可以知政。东汉郑玄说:“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物之礼。”由于汉代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因此特别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要求乐要移情,诗要言志,戏曲表演要教人为善。 
    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鄙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把“乐”分为“正声”和“淫声”、“雅乐”和“俗乐”两类。“正声”和“雅乐”是统治阶级的艺术,“淫声”和“俗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儒家看来,“雅”的艺术有助于教化,“俗”的艺术有伤于教化。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竭力排斥劳动人民的艺术。如元明以来的戏曲,最初发展于民间,而且一直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尽管戏剧的作者们也在创作中表现封建说教,尽管“雅”腻了的统治者也常常“俗”一下戏曲,但戏曲艺术一直受鄙视,作家和演员都被视为下等人。西方艺术不讲明确的社会功能,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娱乐、刺激,或得到一种艺术享受,雅俗的界限也不怎么明显。同样是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而关汉卿在中国只能收入《录鬼簿》,中西艺术的目的性也截然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欣赏绘画的内在意蕴;
    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
    ③画面的内在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 第14题:

    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描述错误的是()

    • A、东方绘画中的线描画注重理性,西方绘画中的线描画更具有情感特征
    • B、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较强的造型功能
    • C、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素描,用线飘逸、洒脱
    • D、受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线描美感上各不相同

    正确答案:A,C

  • 第15题:

    中西方社会封建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绘画的发展远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


    正确答案:清时的王时敏,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王鉴讲究布局,程式化重.王荤,取法自然作品生趣和真实有传统.王原祁,常以渴笔焦墨,层层皴点擦染.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艺术风格和手法迎合当道者支持为正统派.

  • 第17题:

    试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正确答案:(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止,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极限。因此,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 第18题:

    简述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 第19题:

    判断题
    中西方社会封建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绘画的发展远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以下对于绘画艺术描述错误的是()。
    A

    绘画艺术是情感艺术

    B

    绘画艺术是静态艺术

    C

    绘画艺术是空间艺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郎世宁绘画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意大利人生于米兰康熙五十四年来到中国;擅长人物肖像走兽花鸟使用中国绘画工具采取西洋重视明暗透视的绘画技法形成细致逼真的艺术效果亦为中西结合;作品《大师少师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的类型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近现代绘画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方面的优秀作品。
    中国画分为两种类型: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首先,传统型中国画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特别是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从而使作品出现了新的面貌。
    其次,融合型中国画的代表人物是一批留学西欧或日本、学过西洋画又擅长中国画的画家,
    再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创作在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两种艺术格局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中国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有各种流派,但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隐定,2000多年来基本保持统一的特色,首先是运用线条来做绘画造型的基础,其次是用墨和空白作为主要色彩,再次是书法、诗歌、印章在内容、形式上都和绘画艺术相结合。
    油画是一种具有能力的艺术。它从产生到今天,在欧洲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由于油画色彩丰富,表现力极强,能够真实地再现生活,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对于中国美术来讲,油画是个外来的西方画种,通常所说的西方绘画主要是指油画。中国近现代的油画经历了引进、学习吸收和努力发展的过程,逐渐走向成熟。
    以木刻为代表的中国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扉页木刻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明、清两代的文学插图木刻和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古代版画的辉煌的艺术遗产,只是所有这些木刻是由画家和刻工合作完成的,称之为“创作版画”。
    中国近现代的版画是在引进欧洲近现代木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新木刻运动,产生了一批极富朝气的木刻家和一大批优秀木刻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又有很大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木版油印木刻,发展到木版水印、石版、铜版、丝网版等,艺术风格也日趋多样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