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刑法上危害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没有危害行为,则没有犯罪 B.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一种 C.不作为和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不作为就是没有身体动作

题目
下列关于刑法上危害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没有危害行为,则没有犯罪
B.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一种
C.不作为和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不作为就是没有身体动作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刑法上危害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参考答案:对

  • 第2题: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

    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B.行为与结果

    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


    正确答案:A
    解析: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A正确。

  • 第3题:

    下列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构成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

    B.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C.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

    D.可以分为两类,即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参考《指南》的内容。

  • 第4题: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便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该种犯罪,仍能够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
    B.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当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这种犯罪时,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
    C.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只有自然人能够构成该种犯罪,就能够对单位定罪处罚
    D.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百多种犯罪,大多数犯罪都能由单位构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就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因此,选项A、选项C不正确。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明确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选项B正确。在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百多种犯罪中,只有少部分犯罪能够由单位构成,这是刑法常识知识。因此选项D也不正确。

  • 第5题:

    下列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构成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
    • B、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方向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 C、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
    • D、可以分为两类,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关于刑法个别化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罪行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 B、强调客观的行为及其危害
    • C、把行为作为唯一的定罪处罚根据
    • D、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改善犯罪人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下列人员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
    • B、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
    • C、醉酒的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
    • 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

    正确答案:A,B

  • 第8题:

    判断题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在犯罪构成中,必须要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而因危害行为系由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实施的,所以不构成犯罪。故该题说法正确。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说法错误的是()。
    A

    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通常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B

    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C

    不作为是指不履行作为的法律义务的行为

    D

    不作为通常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关于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8年)
    A

    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都属于危害税收征管犯罪

    B

    主体只能是单位

    C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D

    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根据条件说,凡是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都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

    根据原因说,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原因,才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与危害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

    在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是现在的客观归责理论,都是以条件说为基础的

    D

    现在,在刑法理论上,人们基本上都承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以上四个选项的说法,按照现在的刑法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便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该种犯罪,仍能够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

    B

    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当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这种犯罪时,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

    C

    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只有自然人能够构成该种犯罪,就能够对单位定罪处罚

    D

    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百多种犯罪,大多数犯罪都能由单位构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C两项,《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就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
    B项,2014年4月24日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条的解释》明确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项,在我国刑法规定的400多种犯罪中,只有少部分犯罪能够由单位构成。自然人犯罪为原则,单位犯罪为例外。

  • 第13题: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对

  • 第14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B.犯罪客体是指客观上必须具备危害社会的行为

    C.犯罪客体是指客观上必须具备危害社会的结果

    D.犯罪客体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正确答案:√
    刑法理论上所讲的危害行为具有两个特征:①必须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②必须是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的行为。如果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不是在自己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就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动作不具有刑法意义,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是危害行为。

  • 第16题: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关于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属于危害税收征管犯罪
    B.主体只能是单位
    C.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
    D.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答案:A
    解析:
    选项B:危害税收征管 犯罪的主体既包括单位,也包括个人;选项C:侵犯的客体 是国家的税收征管制度;选项D:犯罪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 第17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 B、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
    • C、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 D、实施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的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下列关于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通常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 B、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C、不作为是指不履行作为的法律义务的行为
    • D、不作为通常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根据条件说,凡是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都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B、根据原因说,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原因,才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与危害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C、在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是现在的客观归责理论,都是以条件说为基础的
    • D、现在,在刑法理论上,人们基本上都承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社会危害性是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

    B

    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C

    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D

    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E

    社会危害性纯粹是一种客观的判断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正确的是(  )。
    A

    危害社会行为

    B

    思想活动行为

    C

    犯罪的主体

    D

    犯罪的客体

    E

    犯罪的社会关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触违刑律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是指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必须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仅是思想活动而没有行为,不能构成犯罪。故B不正确。犯罪的社会关系也即犯罪的客体。CDE均属于构成犯罪的要件,除此,还有犯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刑法个别化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罪行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B

    强调客观的行为及其危害

    C

    把行为作为唯一的定罪处罚根据

    D

    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改善犯罪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与行为的关系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

    无行为则无犯罪

    B

    犯罪行为是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C

    人的条件反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

    D

    刑法上的一个行为就是人的一个身体动作


    正确答案: C
    解析:
    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因此,行为在现代刑法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把它作为犯罪的同义词使用,如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使用的行为;有时把它看作纯粹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18条规定的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它仅指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16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危害行为,即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人的条件反射行为不是意志支配,不具有可罚性。
    行为是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的不作为。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作。现代刑法只把行为作为惩罚对象,没有表现为身体举止的行为,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发生影响,以致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