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古代法律中的“三复奏”是指()的制度。A.古代立法程序B.皇帝处理政务C.死刑复奏D.地方向中央汇报告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

    (1)人死不可复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南朝宋和北魏法律均有规定,主要都是规定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2)死刑复奏制一方面显示了对死刑重罪的慎重,同时也是使得皇帝直接控制大案要案,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唐朝的死刑复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司法官违反复奏规定的,要被处罚。


  • 第2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ABD
    [考点]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
    [解析]死刑复奏制度正式确立于南北朝之北魏。北魏太武帝明确规定,各地死刑案件一律上报,由皇帝亲自过问,必须无疑问或冤屈方可执行。可知。A项正确。
    死刑复奏制度为后世沿用,到隋唐时期,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与“五复奏”制度。凡各地方的死刑判决作出后,必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待批准下达三日后方可执行。对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必须经过“五复奏”。故B项中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的说法正确。
    明朝对朝审犯人的处理有四种结果:“情真”、“可疑”、“缓决”、“可矜”。其中只有“情真”即情况属实,必须执行死刑。朝审的结果都必须报皇帝批准。由皇帝用诏旨予以宣告,其中属于“情真”的罪囚,由刑科给事中三复奏,等候圣旨下达后方可执行。清朝的朝审须押囚犯解至当场审录,且在嘉庆二十年以前一直保持“三复奏”,此后才改为“一复奏”。由上述可知。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并未取代死刑复奏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
    死刑复奏制度体现了慎刑恤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死刑程序,有助于减少冤杀错杀,同时也监督了地方和中央的司法审判活动,强化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可知,D项说法正确。
    [陷阱点拔]本题B项有争议。唐朝初年沿用的是隋朝的死刑三复奏制度,后来唐太宗将京城三复奏改为五复奏。故有的考生认为B项整个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过予绝对。其实,命题者的意图只是想让考生从整体上对唐朝的死刑复奏情况有所了解。这种情况建议多做真题,揣摩一下出题风格和命题思路。
    [难度系数]***

  • 第3题:

    在我国古代,比如汉朝,死刑的判决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可以执行,这一制度称为( )。

    A.御批

    B.报囚

    C.三复奏

    D.五复奏


    参考答案:B

  • 第4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的变化不包括

    A.北周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

    B.登闻鼓直诉制度建立

    C.死刑三复奏制度确立

    D.刑讯制度化


    正确答案:AC

  • 第5题:

    死刑复奏制度最早出现于(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答案:A
    解析:
    【精解】死刑复奏制度是指死刑案件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该制度首次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但作为正式制度确立于北魏时期,故选A项。

  • 第6题: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答案:B,C
    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 第7题:

    死刑复核制度不等于死刑复奏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三复奏


    正确答案: 司法名。是皇帝勾决朝审、秋审情实人犯下达执行死刑命令前的必经程序。此制确立于北魏和隋,清代因之。顺治初,定朝审情实人犯,由刑科三复奏闻。雍正二年(1724)定秋审人犯亦照朝审例三复具奏。所谓三复奏,即秋审、朝审定拟情实者,冬至前在刑部尚书、侍郎及大学士、军机大臣参与下,皇帝根据招册,反复斟酌,勾决下达执行死刑命令之日,由刑科给事中三次复奏,请皇帝再予考虑。这三次复奏,勾决时一次,勾到前一次,勾到后将原本再进呈复阅一次。经三复奏后,皇帝仍然予勾的,就下旨执行,以此表示对死刑的慎重。

  • 第9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 A、二复奏
    • B、三复奏
    • C、四复奏
    • D、五复奏

    正确答案:B,D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人死不可复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南朝宋和北魏法律均有规定,主要都是规定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2)死刑复奏制一方面显示了对死刑重罪的慎重,同时也是使得皇帝直接控制大案要案,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唐朝的死刑复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司法官违反复奏规定的,要被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B

    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C

    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D

    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所以A是正确的。
    在死刑的执行上,唐代沿用了隋朝的死刑复奏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怒杀了大理寺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因为错杀后悔不已,他认为实行三复奏用处不大,“比来决囚,虽三复奏,须臾之间,三奏便讫,都未得思,三奏何益?”遂决定改三复奏为五复奏,即处死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死刑应在复奏皇帝批准下达后执行,并且必须依法定方法执行,判决应斩而绞,或者应绞而斩,徒一年。因此,B项说法是正确的。
    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始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行政制度。可见朝审制度只是对重案囚犯的一次审理,并不涉及到死刑的执行问题,所以C是错误的。
    D项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明显是正确的,不赘述。

  • 第12题:

    单选题
    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凡死刑案件执行前,一般要()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表现王朝的“宽仁”,唐代还规定在死刑执行前三天起,一天向皇帝报告一次,三次之后才能执行,这就是()制度。

    A、三司奏议

    B、九卿会审

    C、三复奏

    D、热审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 )

    A.律博士

    B.登闻鼓制度

    C.死刑复奏制度

    D.废除肉刑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诉讼制度。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 第15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A.五重奏

    B.报告

    C.五复奏

    D.复核


    参考答案:C

  • 第16题:

    唐高宗永徽年问,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

    A.无需复奏
    B.一复奏
    C.三复奏
    D.五复奏

    答案:B
    解析:
    在唐朝的司法制度中,“凡决死刑,虽令则杀,乃三复奏”。即死刑的执行必须经过三复奏程序,死囚执行前一日复奏两次,执行当日仍可复奏一次,提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曾一度将京城死刑改为五复奏,即决前一天两复奏,决日三复奏。但各州死刑案件仍行三复奏。如果“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至于犯有恶逆以上罪以及部曲、奴婢犯杀主人罪者,则一复奏后,就可执行死刑:本题选B选项:

  • 第17题:

    唐代对犯有恶逆以上罪者实行几复奏( )

    A.一复奏
    B.三复奏
    C.五复奏
    D.不复奏

    答案:A
    解析:
    唐代实行死刑复奏制度,限制死刑执行。贞观初年,唐太宗将京城死刑从三复奏改为五复奏,但对于恶逆以上犯罪,只需要一复奏即可实施死刑。

  • 第18题:

    实行过死刑三复奏的封建王朝有(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B
    解析:
    解析:宋朝实行一复奏,且限于京师地区。元朝没有死刑复奏制度。

  • 第19题:

    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情况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 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
    • 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
    • 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 A、五重奏
    • B、报告
    • C、五复奏
    • D、复核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在死刑案件方面,唐太宗规定了三复奏和()两种情况
    A

    五重奏

    B

    报告

    C

    五复奏

    D

    复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唐律规定死刑的执行,京师和地方的复奏制度有()。
    A

    二复奏

    B

    三复奏

    C

    四复奏

    D

    五复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