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题:
简述集合种群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的价值
1. 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答:种群 (population )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 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 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 占有一定领域, 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 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 3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2数量特征, 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 3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 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 , 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 而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代表增长型种群。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 人的存活曲线为I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 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 来看, 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1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2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 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 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 , 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认为生物种群主要 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 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 不会产生食物竞争。作为对立面,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 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 , 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 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 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自动调节理论又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 限制了种群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调节其调节作用的强弱; 种群增长由于某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下降, 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 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较松弛,结果种内变异性增加, 许多遗传性较差个体存活下来, 当条件回归正常时, 这些低质个体因自然选择压力加大而被淘汰, 便降低了种内变异性, 这就是遗传调节的主要机制。 4. 什么是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 , 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 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 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