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语句。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正确答案: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 第2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⒚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 第3题:

    【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普少习吏事 习:

    (2)每归私第 第:

    (3)家人发箧视之 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正确答案:
    (1)习:熟悉(2)第:府第,住宅(3)发:打开(4)游:交游,交往

  • 第4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分)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分)


    正确答案:
    (l)(邹忌)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分,“寝”、“美”、“私”各1分,大意1分)
    (2)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让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4分,“谤讥”、“市朝”、“闻”各l分,大意1分)

  •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语句。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答案:
    解析: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

  • 第6题:

    阅读下面的古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遭遇到逃亡在外的灾难,上天不让晋国安宁。

  • 第7题:

    翻译:〈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正确答案: (孟尝君)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碎的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上我懦弱无能,整天忙着国家的事情,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反而愿意到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 第8题:

    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确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大增高,还愁挖不平吗?

  • 第9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得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用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成现代语体。


    正确答案:管仲囚焉:管仲被囚。
    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小白被立为桓公。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驱逐。
    吾幽囚受辱:我被幽囚受到屈辱。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正确答案: 因为义即是正。因何知道义即是正呢?天下有义就治理,无义就混乱,我因此知道义就是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以”用作表示原因的介词的是(  )。
    A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C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D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意思是“后来因为不肯取媚权贵而失去御史官职”,其中“以”表示“因为”,作表示原因的介词。

  • 第12题:

    问答题
    翻译:〈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正确答案: (孟尝君)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碎的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上我懦弱无能,整天忙着国家的事情,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反而愿意到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正确答案: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 第14题:

    13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正确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 第15题: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正确答案:
    (1)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 第16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答案:
    解析:
    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不使他母亲穷困。

  • 第17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答案:
    解析: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高举着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把我当客人。”

  • 第18题:

    翻译:故不我若也。


    正确答案:所以比不上我。

  • 第19题:

    翻译: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正确答案: 因为义即是正。因何知道义即是正呢?天下有义就治理,无义就混乱,我因此知道义就是正。

  • 第20题:

    翻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确答案: 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

  • 第21题:

    翻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正确答案: 时燕国就在极北,越国在极南,中央应在燕国的南方,越国的北方。

  • 第22题:

    问答题
    翻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确答案: 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翻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正确答案: 时燕国就在极北,越国在极南,中央应在燕国的南方,越国的北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