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世隶耕( ) (2)即书诗四句( ) (3)父异焉( ) (4)称前时之闻(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两个单音词的是()

    A、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D、技经(肯綮)之未尝


    参考答案:AD

  • 第2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二)(15分)
       9.(2分)(1)鼻烟(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三个均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

  • 第3题: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正确答案:D
    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 第4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 )

    A.左右皆笑之,以告。

    B.冯谖客孟尝君。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D.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正确答案:D
    【答案】D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只有D项的加点词“少”的意思是“以……少”,属意动用法。

  • 第5题:

    下面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教育现象?并结合自 身的教育经历,说明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 作用的限度。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 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询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答案:
    解析:
    (1)此材料反映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是多样的,是遗传、环境、教育与主观能动性等内外 因素交互起作用的,单一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2) 遗传素质是个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条件。遗 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 (3) 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因素之 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人一 生中遇到的许多机遇,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 (4)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 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 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5)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因 素,任何因素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 (6) 上述每一因素对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但却不能仅仅依赖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它 们是综合起作用的。

  • 第6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战胜)
    B.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威严)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种飞禽)
    D.多行不义必自毙。(灭亡)

    答案:A
    解析:

  • 第7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辱:
    馈遗:
    殷:
    孚:
    (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起何作用


    答案:
    解析:
    (1)辱:谦词,承蒙。馈遗:赠送礼物。殷:深厚。孚:信任。 (2)我更将用什么报答您?
    至于不被信任的缺陷,则尤其以我为严重。
    (3)引子,提起刘一丈信中所言“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以此作为全篇的话题。

  • 第8题:

    以下各句中的“焉”,属兼词的是()选项

    • A、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
    • B、翁往谒焉
    • C、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 D、一于医致力焉
    • E、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正确答案:A,C,E

  • 第9题:

    (1)“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管子·霸形》)。 (2)“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国语·楚语》)。 说明句中“夫”的词性和作用。


    正确答案:“夫”语气词,表感叹。

  • 第10题: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B、祈父,予王之爪牙。
    •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 D、交通王侯。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问答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正确答案: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  (2)上文揭示了什么因素对方仲永身心发展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下列句子中有兼词的是()。

    A、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B、穆公访诸蹇叔

    C、逢丑父与君易位

    D、姜氏欲之,焉辟害


    参考答案:AB

  • 第14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

    (2)而或长烟一空 ( )

    (3)吾日三省吾身 (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

    (5)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

    (6)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正确答案:
    7.(1)都    (2)有时    (3)每天    (4)即使    (5)困苦不堪    (6)把……作为
        (评分:6分。每小题1分)

  • 第15题: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

    ⑶杂然相许 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 操:


    正确答案:
    且:将要,快要或将近
    (2)汉阴:汉水的南岸
    (3)许:赞同
    (4)操:持,拿

  • 第16题: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泯然众人矣(3)生五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 3--5--1--4--2
    B. 3--2--4--5--1
    C. 1--3--4--5--2
    D. 3--1--5--4--2

    答案:D
    解析:
    考查的是王安石的《伤仲永》,根据原文顺序,故答案为D。

  • 第17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同一个词的是()(1)形貌昳丽。(2)丽土之毛。(3)将军身被坚执锐。(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5)鬼侯有子而好。(6)遂开门纳众。

    A.(1)和(2)
    B.(1)和(5)
    C.(3)和(4)
    D.(1)、(2)和(5)
    E.(4)和(6)

    答案:B,C,E
    解析:

  • 第18题: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答案:
    解析:
    1.介词比 2.介词被介词向
    3.介词在介词比
    4.介词在语气词呢
    5.代词他的介词对

  • 第1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正确答案: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 第20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 D、辙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

    祈父,予王之爪牙。

    C

    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

    交通王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