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4分)

题目

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4分)


相似考题

3.(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2~17题。(19分)选 择奚同发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③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④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⑤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⑥没有用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⑦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⑧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⑨“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⑩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声。?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选自《意林》,有删改)通读全文,写出标题“选择”包含哪两方面内容。(2分)

更多“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4分)”相关问题
  • 第1题: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动物捕食方式的巧妙与不同;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 第2题:

    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

  • 第3题:

    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正确答案:
    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

  • 第4题: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选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选出总括本曲内容的句子。


    正确答案: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此恨谁知!

  • 第5题:

    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正确答案:

  • 第6题: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比喻论证,(1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做到宽厚待人,就要善于沟通,进而论证了“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艺术(或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 第7题:

    ②第(3)段画波浪线的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要点:交代了十二生肖铜兽首产生的背景;使说明的内容更丰富和完整;更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铜兽首的历史价值。

  • 第8题:

    分析选文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在内容上交代了开始写信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开启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 第9题: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列数字(列数据)和做比较,1分;准确具体地突出了中国人钙元素缺乏的严重程度,引起读者的关注(警醒、思考),2分。此题共计3分。

  • 第10题: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正确答案:

  • 第11题: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


    正确答案:辛弃疾

  • 第12题:

    填空题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

    正确答案: 辛弃疾
    解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第13题:

    选文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地说明了锦冠蜘蛛懂得石英具有不失真地传输微弱振动的性质时间之长。

  • 第14题:

    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正确答案:
    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2分)

  • 第15题:

    【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正确答案:
    通过这些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秦二世是一个喜欢报喜不报忧、面临强敌惊慌失措昏庸无能的糊涂君王。

  • 第16题:

    分析选文第⑦段的论证思路。(2分)


    正确答案:

  • 第17题: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2分)准确、突出(1分)地说明了将运动饮料和酒精饮料混合喝更容易喝醉。(1分)

  • 第18题:

    句子仿写。(4分)

    1.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声音。

    多么 ,多么 。

    2.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时而沉思,时而幻想。

    我 ,时而 ,时而 。


    正确答案:
    1.他写的字多么漂亮,多么潇洒。
    2.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时而和她说说悄悄话,时而唱首歌给她听。

  • 第19题:

    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


    正确答案:
    排比。(1分)  作用: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更能把作者听了母亲的话后内心“酸楚”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1分)  

  • 第20题:

    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上的作用。(2分)


    正确答案:
    承上启下。

  • 第21题:

    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正确答案: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加热是杀死食物中细菌的有效方法,

  • 第22题:

    时而认同红颜祸国,时而同情红颜无辜,也有其人。如袁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3题:

    《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 )


    正确答案: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