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大推动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其《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1940)提出。基本内容:该理论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而设计的一种战略思路。大推动就是对国民经济的几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引起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强调投资与增长的部门间的平衡,认为只有部门或产业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大推动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1)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 (2)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同企业可以分工协作,相互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减少单个企业的开支。大规模投资方向,罗氏并不主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是主张首先向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投资。经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期,应把全部资本的30—40%投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关于大推动战略的实施,罗氏认为,这种投资不可能由几个私有企业来完成,而必须由政府通过计划来组织实施。大推动理论的主要方面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该理论过于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2)大推动的投资方向被局限在轻工业等部门,而轻工业部门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并不大,它不可能克服来自需求方面的限制,从而也不能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3)罗氏主张通过贸易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重工业产品,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往往并不能通过此途径获得其大推动需要的资本品。
更多“2、请谈谈你对大推动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1)有利于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面对近年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状况,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

    (2)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贷款新规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 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同时,以贷款资金向交易对象支付的“受益人原则”为抓手,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

    (3)有利于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贷款新规的出台,将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保障贷款业务安全运行和长远发展。同时,贷款新规通过必要的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等手段,规范商业银行贷款支付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2题:

    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 第3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谈谈你对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理解。


    正确答案: 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它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诸多的意识形式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种。这一不平衡关系表明,对进步这个概念一定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理解;同样看待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考虑。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不平衡地发展是一种关系性发展,它表现为偶然。不平衡关系状态,是那些从实质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偶然因素所形成。它导源于自然规定性。同研究任何事物一样,研究艺术也必须从自然决定一切开始。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是对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说明。不平衡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
    其二,是在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如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也可举别的例子。
    艺术发展虽然和社会或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不成比例、不平衡,但并不影响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
    联系这一看法。马克思是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永久的魅力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的古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非但同那个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还正是那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与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原理不是说两种生产总是有着规律性的“不适应”现象,而是强调两种生产在历史的跑道上,并不是任何时期都是手拉手地齐头并进,对这两种生产的进步的理解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承认不平衡关系,不是意味着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也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某种反比例关系,即不是说物质生产落后,艺术必然繁荣,或者物质生产愈落后艺术生产愈发展,而是要我们知道理解相信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艺术可以发展繁荣起来,物质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精神文明也可以建设起来。

  • 第4题: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课文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策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并强调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呈现的载体。

  • 第5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也可以结成各种关系。而要使一定的教育社会关系成为一定的教育法律关系,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法律规范的调整,使其在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种(个)普通的社会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律关系的设定要体现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于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设定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其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垂直的行政法律关系。
    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其主要指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主体产生影响。
    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在教育法学范畴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以法律赋予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前提的。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与社会之间依法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

  • 第6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7题:

    问答题
    请谈谈你对“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历程,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发现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离开了创新,人类社会不可能向前迈进,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创新包括思维、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新,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统称为‘创新方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目前,科学思维、方法、工具的创新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科学方法创新越加显得重要。
    四大因素影响我国创新方法。首先,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严重影响科研活动中思维的创新,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灌输式、记忆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缺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其次,我国科技界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与关注程度不够,国内大多数专业学术期刊很少发表关于本领域科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论性论文,国内大多数专业教科书没有对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发展及其演变进行系统的介绍,也很少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本学科的科学方法展开讨论。我国科学方法游离在科学研究之外,研究方法学的大多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方法研究和方法应用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在一些课题申请书中,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重视不够,甚至只简化为研究步骤。第三,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有失全面性。同时,过分强调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质量。在课题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往往强调研究成果近期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基础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第四,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够。创新方法是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能力建设工作,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而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很少,甚至没有。
    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方法。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这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只引进而不注重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发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而创新方法是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研究思维、方法和工具上的突破与创新不仅意味着进入并占领科学研究的前沿和战略制高点,而且意味着向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开拓时占据了先机,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竞争优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校本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校本管理是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由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
    (1)校本管理是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将学校的决策权由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学校在拥有自主管理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
    (2)校本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管理学校资源。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
    (3)校本管理是自组织管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来自于本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4)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满足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依据魏书生中学语文政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对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
    1. 一个学科
    2. 两条原则:
    ①实事求是原则
    ②循序渐进
    3. 三大部分:
    ①动力部分:⑴明确目标⑵激发兴趣⑶锤炼意志。
    ②智力部分
    ③操作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何谓媒体?谈谈你对媒体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媒体一词译自英语的“media”。媒体的本意是指各种信息的载体,或称信息载具,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媒介物质都可以称为媒体。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体大致有两种含义:其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中介物、渠道、工具或技术手段;其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依据马芯兰小学数学改革的主要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1.教材改革
    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突出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则
    第二步是根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自编有利于能力训练的教材.充实创新的只是结构中去
    2.教法改革
    ①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②突出能力培养
    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④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肴关规定,谈谈你对会计制度执行的基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1)商业银行应当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并实施本行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下级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上级机构制定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统一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在本行得到实施。

    (2)商业银行应当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监督,会计账务应当做到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和内外账的六相符。凡账务核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权限进

    (3)对设计为开放式的非上市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要及时进行投资品调整以符合监管要求,否则将不能接收新的资金申购。

    (4)商业银行销售部门面临较大的信息披露和产品公告说明的压力。

    (5)按照监管要求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拨备和资本占用,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

  • 第14题:

    请联系相关理论,结合当下文化发展的历史语境,谈谈你对艺术的自转律和公转律的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的公转律和自转律"说法是以地球的公转律和自转律作比,来论述文艺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基础的关系的。马克思早在1842年《第六界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
    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有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马克思以这一形象说法所描述出的事物运动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
    我国文艺理论家杨晦在其《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运用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来进行论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下的运动是公转,而自己的独特发展则是自转。地球可以自转,但离开公转它将不复作为地球存在;而公转当然也不能代替自转。文学艺术亦然,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也将不可能作为文学艺术而存在,文学自身的运动也决不能够因为其对社会和经济基础的某种依赖关系所遮蔽或替换。同地球的运动类似,文艺的运动也有向心力和离心力。马克思认为,虽然许多作家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但是伟大的文学是能够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不同的作家如此,同一作家有时也这样,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来说它可能同时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比如歌德、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就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是有其自己的特色、原则和精神追求的。
    文学艺术和艺术形态之间也存在这种公转律和自转律的关系。文学艺术既有绕着意识形态的公转也有自转,并且在其运动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与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相比,文学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明显的,甚至某些时候在文学艺术的某些形式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那些把文学视为宣传手段或单纯功利主义的作品中,其本身就直接实现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 第15题:

    请谈谈你对“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历程,每一次重大跨越和重要发现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离开了创新,人类社会不可能向前迈进,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创新包括思维、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新,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统称为‘创新方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目前,科学思维、方法、工具的创新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科学方法创新越加显得重要。
    四大因素影响我国创新方法。首先,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严重影响科研活动中思维的创新,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灌输式、记忆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缺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其次,我国科技界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与关注程度不够,国内大多数专业学术期刊很少发表关于本领域科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论性论文,国内大多数专业教科书没有对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发展及其演变进行系统的介绍,也很少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本学科的科学方法展开讨论。我国科学方法游离在科学研究之外,研究方法学的大多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方法研究和方法应用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在一些课题申请书中,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重视不够,甚至只简化为研究步骤。第三,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有失全面性。同时,过分强调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质量。在课题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往往强调研究成果近期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基础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第四,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够。创新方法是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能力建设工作,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而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很少,甚至没有。
    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方法。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这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只引进而不注重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发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而创新方法是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研究思维、方法和工具上的突破与创新不仅意味着进入并占领科学研究的前沿和战略制高点,而且意味着向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开拓时占据了先机,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竞争优势。

  • 第16题:

    谈谈你对德育过程基本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2)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
    (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4)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每个要点各2分,展开论述给3分,有自己看法的给3分)

  • 第17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首先,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其次,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第三,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第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
    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1)有利于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面对近年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状况,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
    (2)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贷款新规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同时,以贷款资金向交易对象支付的“受益人原则”为抓手,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
    (3)有利于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贷款新规的出台,将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保障贷款业务安全运行和长远发展。同时,贷款新规通过必要的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等手段,规范商业银行贷款支付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肴关规定,谈谈你对会计制度执行的基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1)商业银行应当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并实施本行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下级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上级机构制定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统一的会计规范和管理制度在本行得到实施。
    (2)商业银行应当对会计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监督,会计账务应当做到账账、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和内外账的六相符。凡账务核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权限进
    (3)对设计为开放式的非上市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要及时进行投资品调整以符合监管要求,否则将不能接收新的资金申购。
    (4)商业银行销售部门面临较大的信息披露和产品公告说明的压力。
    (5)按照监管要求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拨备和资本占用,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联系相关理论,结合当下文化发展的历史语境,谈谈你对艺术的自转律和公转律的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的公转律和自转律"说法是以地球的公转律和自转律作比,来论述文艺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社会基础的关系的。马克思早在1842年《第六界莱因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
    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有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马克思以这一形象说法所描述出的事物运动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
    我国文艺理论家杨晦在其《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运用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来进行论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下的运动是公转,而自己的独特发展则是自转。地球可以自转,但离开公转它将不复作为地球存在;而公转当然也不能代替自转。文学艺术亦然,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也将不可能作为文学艺术而存在,文学自身的运动也决不能够因为其对社会和经济基础的某种依赖关系所遮蔽或替换。同地球的运动类似,文艺的运动也有向心力和离心力。马克思认为,虽然许多作家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但是伟大的文学是能够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识形态之上的。不同的作家如此,同一作家有时也这样,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来说它可能同时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比如歌德、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就在于文学艺术活动是有其自己的特色、原则和精神追求的。
    文学艺术和艺术形态之间也存在这种公转律和自转律的关系。文学艺术既有绕着意识形态的公转也有自转,并且在其运动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向心力和离心力。与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相比,文学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是明显的,甚至某些时候在文学艺术的某些形式中,尤其是在不同的那些把文学视为宣传手段或单纯功利主义的作品中,其本身就直接实现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首先,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其次,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第三,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第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
    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课文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策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并强调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呈现的载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谈谈你对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理解。

    正确答案: 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它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诸多的意识形式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一种。这一不平衡关系表明,对进步这个概念一定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理解;同样看待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也要从历史的具体的意义上去考虑。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不平衡地发展是一种关系性发展,它表现为偶然。不平衡关系状态,是那些从实质的必然性上表现出的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偶然因素所形成。它导源于自然规定性。同研究任何事物一样,研究艺术也必须从自然决定一切开始。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是对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说明。不平衡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是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
    其二,是在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如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也可举别的例子。
    艺术发展虽然和社会或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不成比例、不平衡,但并不影响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
    联系这一看法。马克思是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永久的魅力的分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的古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非但同那个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而且还正是那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与结果。
    马克思的不平衡原理不是说两种生产总是有着规律性的“不适应”现象,而是强调两种生产在历史的跑道上,并不是任何时期都是手拉手地齐头并进,对这两种生产的进步的理解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承认不平衡关系,不是意味着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也不是意味着他们具有某种反比例关系,即不是说物质生产落后,艺术必然繁荣,或者物质生产愈落后艺术生产愈发展,而是要我们知道理解相信在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艺术可以发展繁荣起来,物质生产不发达的国家精神文明也可以建设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