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题目

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简述头癣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黄癣: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淡黄色痂皮,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除去痂皮其下为潮红糜烂面,可融合成大片;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形成永久性秃发和遗留萎缩性瘢痕。
    (2)白癣: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不破坏毛囊,故不形成永久性脱发和瘢痕;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
    (3)黑点癣:皮损为鳞屑性灰白色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属发内型感染,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
    (4)脓癣: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强烈感染性变态反应。皮损为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破坏毛囊,愈后常引起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血管瘤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出生时即可存在,好发于颜面、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皮损为斑疹或斑片,不高出皮面,颜色淡红或暗红,形状不规则,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发生于面部者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亦可高出皮面,或其上发生结节状皮损。可伴发其他血管畸形,如软脑膜蛛网膜血管瘤、结膜、虹膜或脉络膜血管瘤等,后者可导致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
    (2)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出生时即可存在,但常在出生后2~3个月内发生;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部和颈部;皮损呈鲜红色分叶状肿瘤,质地柔软,高出皮表,境界清楚,单一或数个,通常1至数厘米,偶见整个肢体受累者;广泛皮损的深部,常可伴发海绵状血管瘤;皮损可逐渐增大,约1年后逐渐开始退化,70%~90%患者在5~7岁时可自行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出生时即存在或出生后数周发生;好发于头、颈部,亦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等其他部位;皮损为单个或数个大而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分叶状皮损,浅表皮损颜色鲜红或深红,表面不规则,深在皮损颜色呈紫色,界限不清,表面光滑,柔软而有弹性,可压缩,状似海绵;皮损在1年内逐渐增大,亦可逐渐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主要发生于掌跖、甲及甲周区;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若位于甲母质,甲板及甲床可呈纵行带状色素条纹;进展快,常在短期内增大,发生溃疡和转移,存活率仅11%~15%。(2)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多累及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常由原存的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皮损为淡褐色或褐色不均匀的色素性斑片,伴有暗褐色或黑色小斑点,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生长慢、转移晚,最初仅局限于局部淋巴结转移。(3)结节性黑素瘤:好发于头颈及躯干部、足底、外阴、下肢等处;皮损初起为蓝黑或暗褐色隆起性结节,沿水平和垂直方向迅速增大成乳头瘤状、蕈样,可形成溃疡。(4)浅表扩散性黑素瘤:由原位表浅黑素瘤发展而来,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皮损比恶性雀斑样痣小,直径很少超过2.5cm,呈不规则斑片,部分呈弓形,棕黄色、褐色或黑色,亦可呈淡红色、蓝色和灰色;皮损出现丘疹、结节、硬化、溃疡则提示预后不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