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触前抑制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第1题:
A.中间兴奋性神经元兴奋
B.突触后膜超极化
C.突触前膜去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E.突触前膜内递质耗竭
第2题:
下列突触前抑制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A.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量减少
B.一定有轴—轴突触存在
C.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D.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第7题:
关于突触前抑制的正确描述是()
第8题: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后膜对K+、C1-,特别是Cl-的通透性增高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
第9题: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Cl-或K+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第10题: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通常泛指的突触是后者
光镜化学性突触下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电镜下)
突触前成分包括突触前膜、线粒体和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第11题: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突触前末梢去极化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第12题:
结构基础与突触前抑制不同
到达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高
有多个兴奋同时到达突触前末梢
进人突触前末梢内Ca2+增多
突触后膜有多个EPSP发生总和
第13题: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内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E.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关于兴奋性实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第19题:
关于突触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第20题:
突触前膜去极化
持续时间长
潜伏期较长
通过轴突一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
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第21题:
持续时间长
突触前膜去极化
潜伏期较长
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
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第22题: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前抑制建立的结构基础是突触前有轴突-轴突式突触
潜伏期短,持续时间短
可调节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活动
第23题: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比电位
突触前膜超极化,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前膜去极化,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前膜去极化,释放抑制性递质
第24题:
以树突一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
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
意义在于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