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组合引起的多样性:指V区的组合和重轻链之间的组合。
2连接引起的多样性:即抗体基因重排过程中,有插入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从而造成新的顺序。
3.体细胞高频突变引起的多样性:体细胞的高频突变作用在已重排过的V基因上,主要的方式是点突变。
更多“简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正确答案:(1)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抗原初次进入体,特异性B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过程形成浆细胞,以每个细胞每秒2千个分子的速度合成抗体,释入血流。
    从抗原进入到抗体出现于血流所需的时间为潜伏期,一般5天到1-2周时间。随后,血中抗体浓度逐渐增多,2-3周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再次受同样抗原刺激后引起的抗体产生动态与初次应答时不同,潜伏期短,抗体升高快,产量高,亲和力强,维持时间也较久。IgM产生的数量和存留时间同初次应答时相仿,而IgG类抗体则较次初应答高数至数十倍,维持时间也长得多。
    (2)同一抗原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类型,一般是IgM最先出现,滴度不高,消失也较快。IgG出现稍晚于IgM,当IgM接近消失时,IgG达到高峰。

  • 第2题:

    简述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正确答案: 分抗原和机体两方面。
    (1)抗原性质,不同抗原刺激机体的强度不一样,活苗比死苗好,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好。
    (2)抗原用量,在一定限度内,抗体产生量与抗原用量成正比。
    (3)注射途径,抗原进入途径不同,产生的抗体量也不同。
    (4)免疫次数和间隔时间,要有一定的免疫次数和间隔时间才能产生大量的抗体。
    (5)佐剂作用,能非特异性增强抗体反应的强度。
    (6)机体方面,与年龄、健康状态、应激有关。

  • 第3题:

    试述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免疫系统中T细胞库和B细胞库分别包容了所有特异性不同的T细胞克隆和B细胞克隆,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抗原受体(BCR为例)的多样性产生机制如下: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包括众多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在V、(D)、J基因片段重排时,只能分别取用众多V、(D)、J基因片段的一个,因而可产生众多V区基因片段组合。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在重排过程中,V、(D)、J基因片段的连接处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BCR和TCR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同组合和连接造成的多样性不同,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是在已成熟B细胞即已完成V基因重排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只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体细胞高频突变是一种点突变。
    (4)TCR多样性机制与BCR基本类似,它们也具有组合造成的多样性,连接造成的多样性,不同的是:①TCR没有体细胞高频突变;②N-核苷酸的插入多于BCR。

  • 第4题:

    BCR的多样性产生的机制包括()。

    • A、重链V、D、J基因重排时,不同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 B、轻链V、J基因重排时,不同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 C、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 D、基因共显性造成的多样性
    • E、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A,B,C,E

  • 第5题:

    B细胞通过哪些途径或机制形成多样性抗体?


    正确答案:(1)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
    (2)V—J、V—D—J连接的灵活性即连接点可有微小的变异范围;
    (3)体细胞突变发生在Ig可变区的自发基因突变比其他基因的自发突变率高得多;
    (4)N区的插入在重链可变区D基因片段两侧常插入有被称为N—核苷酸的序列,编码重链可变区D区两侧不属于V、D、J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5)轻链与重链组合的多样性。

  • 第6题:

    简述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1)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2)原尿中95%的蛋白质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过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T—H糖蛋白增加。

  • 第7题:

    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其机制之一为()

    • A、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
    • B、在肠道内产生抗体IgD
    • C、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M
    • D、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IgE
    • E、在肠道内产生多种抗体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斑块大小影响斑块中物种多样性的机制。或斑块的大小如何影响斑块中物种多样性?

    正确答案: 斑块中的物种数目会随着斑块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初期增加的速度很快,当接近斑块生境最大承载时就会慢慢停止;生境斑块的生物样性还取决于物种的迁入速度灭绝速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
    A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B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C

    体细胞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D

    N-核苷酸插入

    E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抗体产生的动力学特点。

    正确答案: 动物机体接触抗原后,抗体产生表现为规律性。
    (1)初次应答,动物初次接触抗原,潜伏期长,抗体产生慢,产生的抗体量少,维持的时间较短。
    (2)再次应答,动物第二次接触同种抗原时,潜伏期短,抗体水平很快上升,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
    (3)回忆应答,抗体消失后,若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此时消失的抗体水平快速回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

    正确答案: B细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抗体治疗机制。

    正确答案: 抗体治疗机制:
    (1)中和作用.用于感染性疾病,使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丧失或其产生的毒素丧失致病力。
    (2)竞争性抑制作用/拮抗作用.与体内产生或体外进入物质结合,阻止其与靶细胞分子产生毒性损害。
    (3)示踪或导向作用.使其与相连的功能性分子特异性地激活或封闭,破坏靶细胞靶分子。
    (4)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作用。
    (5)通过内影像作用模拟抗原,使疫苗具有安全性和广泛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抗CD3抗体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抗CD3抗体作用机制有:
    (1)与T细胞表面CD3分子结合为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溶解T细胞。
    (2)抗体Fc段和补体激活所形成的裂解片段产生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
    (3)T细胞通过盖帽形成和内吞作用而消除于抗体结合的CD3分子,抑制T细胞被活化。

  • 第14题:

    能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分化的机制是基因重排。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BCR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V区,尤其是V区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①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基因,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的。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②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③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之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 第16题:

    BCR或抗体的多样性即是指其肽链()区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V

  • 第17题:

    简述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正确答案: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如下:
    (1)血流加速: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血液粘稠度降低;见于中、重度贫血。
    (3)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见于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4)异常通道:见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5)心脏内漂浮物:见于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6)血管腔扩大或狭窄:见于主动脉缩窄、缩窄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等。

  • 第18题:

    简述尿蛋白产生机制。


    正确答案: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选择性蛋白尿-清蛋白为主;非选择性蛋白尿;
    ②近曲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障碍;
    ③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增加,滤过大于重吸收;
    ④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T-H糖蛋白增加

  • 第19题:

    简述斑块大小影响斑块中物种多样性的机制。或斑块的大小如何影响斑块中物种多样性?


    正确答案: 斑块中的物种数目会随着斑块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初期增加的速度很快,当接近斑块生境最大承载时就会慢慢停止;生境斑块的生物样性还取决于物种的迁入速度灭绝速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 第20题:

    单选题
    抗体多样性产生原因是(  )。
    A

    胚系Ig基因包括多个V区基因

    B

    V区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

    C

    Ig的V区基因重排

    D

    上述三种机制都起作用

    E

    以上A与C起作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其机制之一为()。
    A

    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

    B

    在肠道内产生抗体IgD

    C

    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M

    D

    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IgE

    E

    在肠道内产生多种抗体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正确答案: 分抗原和机体两方面。
    (1)抗原性质,不同抗原刺激机体的强度不一样,活苗比死苗好,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好。
    (2)抗原用量,在一定限度内,抗体产生量与抗原用量成正比。
    (3)注射途径,抗原进入途径不同,产生的抗体量也不同。
    (4)免疫次数和间隔时间,要有一定的免疫次数和间隔时间才能产生大量的抗体。
    (5)佐剂作用,能非特异性增强抗体反应的强度。
    (6)机体方面,与年龄、健康状态、应激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B细胞通过哪些途径或机制形成多样性抗体?

    正确答案: (1)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
    (2)V—J、V—D—J连接的灵活性即连接点可有微小的变异范围;
    (3)体细胞突变发生在Ig可变区的自发基因突变比其他基因的自发突变率高得多;
    (4)N区的插入在重链可变区D基因片段两侧常插入有被称为N—核苷酸的序列,编码重链可变区D区两侧不属于V、D、J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5)轻链与重链组合的多样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