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分析辛弃疾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分析梦窗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怀念亡姬的名作《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
    其次,在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再次,梦窗词的文词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 第2题:

    辛弃疾《摸鱼儿》一词的暗喻和象征手法。


    正确答案: 最突出的是暗喻、象征及典故的运用。借香草美人比喻君主关系,这是自《楚辞》之后诗人们常用的手法。此词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词中作者以美人自喻,并将其扩展为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借其伤春之情引出对皇帝的哀怨之情;借陈皇后的失宠暗喻自己被闲置的遭遇;词中还以春喻国,表达自己忧念国事的情怀。词中的典故运用也十分贴切:既用汉武帝和陈皇后的典故来写自己和朝廷的关系,又用杨玉环和赵飞燕的典故来指斥投降派,可谓恰到好处。词的最后写道:“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斜阳”、“烟柳”来象征国势日衰,时局日危,深寓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势萎靡的无限哀伤。

  •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和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不同。


    正确答案: 生活在北宋强盛时期的柳永和生活在北宋日渐衰落阶段的周邦彦都被后世人誉为婉约派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题材的范围上柳词广阔于周词,但在艺术特征方面,二人各有千秋。
    在词的结构上,柳词层次分明,构思完整,而周词则前呼后应,首尾一气。如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起句一个“对”字引出雨后天之清澈,又一个“渐”字描绘出风紧日斜之冷落之境,读者可从几个接词中领悟秋景中的情,从而一幅清秋江天图印于脑海深处。而周词《蝶恋花•早行》,扣着一个“别”而将别前、方别、别后依次展出,显得一气贯注。
    在词的语言上,柳词通俗明白,不避俚俗,有些时候便显浅露庸俗,而周词则典雅工丽。柳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篇语言浅显明白,末句更是不避俚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就是柳永力求口语化的明证,读之更觉亲切。周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极写怀人的深情,却无一丝的粗鄙。
    在词的音律上,柳词虽富有音乐性,然格律不太严整,而且可以随意变动,而周词则格律整严。柳永因其生活多和下层人接近,为了便于歌妓唱词,于是尽量方便于唱,而改去拗口之词,从而显得格律性不严。周邦彦比柳永更精通音律,他不仅讲平仄,而且严守四声,这与他大晟乐府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在词的表现方法上,二人都善于铺叙,长于勾勒。然柳词接近于平铺直叙,周词则曲折婉转,开阖跌宕;柳词善于在动作方面白描,周词则在静态中寻求变化。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等等,通过各种离别时的动作行为来表现离别之情,平实而直切;周词《六丑•蔷薇谢后作》则通过“落花”这一静态景物,设身处地地用变化之词,从各个侧面千回万转、千锤百炼地描绘此景,实际上是借咏叹蔷薇花谢,表达对失意于仕途的自我感伤之情。
    在词的体格上,柳词显得狂放不拘,而周词则更觉浑成。柳永因科场失意而唱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一类话,对寻花问柳、听歌买笑、依红偎翠,柳永偏偏词中吐露,甚至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周邦彦的词沉郁且情景交融,《兰陵王•柳》就是一首,其中情和景、人和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变.并且周词善于运用成语、典故且了无痕迹。

  • 第4题:

    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正确答案:都属豪放派诗人,苏的清新豪健,自成一体,词风豪放,具有强的现实性,想象丰富,豪迈,奔放.辛的风格刚健,与柔软风格有机结合,语汇丰富,姿态各异,不拘一格.缺点用点说理太多,兼有清丽,飘逸,善用比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 第5题:

    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中暗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此词暗喻、象征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作者以美人(陈皇后)自喻,并将其扩展为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借其伤春之情引出对皇帝的哀怨之情;借陈皇后的失宠暗喻自己被闲置的遭遇;词中还以春喻国,表达自己忧念国事的情怀。词的最后写道:“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斜阳”、“烟柳”来象征国势日衰,时局日危,深寓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势萎靡的无限哀伤。

  • 第6题:

    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以()著称,并创立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词体,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稼轩词派。强烈的()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


    正确答案:豪放悲壮;爱国主义

  • 第7题:

    问答题
    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中暗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此词暗喻、象征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作者以美人(陈皇后)自喻,并将其扩展为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借其伤春之情引出对皇帝的哀怨之情;借陈皇后的失宠暗喻自己被闲置的遭遇;词中还以春喻国,表达自己忧念国事的情怀。词的最后写道:“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斜阳”、“烟柳”来象征国势日衰,时局日危,深寓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势萎靡的无限哀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梦窗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怀念亡姬的名作《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
    其次,在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再次,梦窗词的文词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一)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
    (1)辛弃疾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了的词境,再进一步加以解放和开拓,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
    (2)东坡词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乃英雄之词,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3)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这种带有乡村生活牧歌情调、朴素真淳的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而在辛词中却较为多见。
    (二)豪放与温婉兼胜
    (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合此二者方为辛词恃色。但作为稼轩词基调的,是其一生难以抑制的悲放。
    (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他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难以企及的过人成就。
    (三)镩铸百家的深雄雅健的语言
    (1)辛弃疾读书多,驰骋百家,转益多师,下笔如有神助,故议论纵横,善于用典,历来被认为是稼轩词运用语言的特点。
    (2)在稼轩词里,效楚辞体、陶体、花间体、易安体者都有,又以散文句法人词,《诗》、《论》《庄》、《骚》等经史子语拉杂运用,纵横自如。其语言风格可用“深雄雅健”来概括。
    (3)稼轩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除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外,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语化的优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以()著称,并创立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词体,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稼轩词派。强烈的()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

    正确答案: 豪放悲壮,爱国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广告文案可以用平实的手法传播信息,也可以用()来体现高雅、幽默的情趣。

    • A、艺术的手法
    • B、完全真实的事件
    • C、夸大其词的手法
    • D、相声手段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试将苏轼、辛弃疾词作比较。


    正确答案: 词史上常将辛弃疾与苏轼相提并论,合称苏辛,二人颇有相似之处.过人的才气,豪放的气质,坎坷的经历,特别是辛弃疾有意学习苏词,都是二人风格相近的原因,然而二人也有相异之处.第一,时代不同,词人的经历不同,词中的感情内涵也不同.二人面对的时代矛盾不同,所激发的思想感情不同,作品的风格自然会有差异.第二,二人风格个性的差异,苏/辛二人个性不同,不仅表现再为人处世,还突出表现再作品的风格上.苏、辛二人词的种种特点都与其个性有深刻的关系.第三,词调守律的不同,苏轼豪放词再北宋即有不谐音律之评,李清照《词论》也说:“(苏词乃)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而稼轩词则有“当行”之誉,即指辛词合于音律。第四,二人对待作词的态度不同,苏轼生活于北宋,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词学观念中尚不能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邓广铭说:“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技”的传统影响,因而苏轼不免有游戏为词的作品。辛弃疾自是全力作词,并将词作为自己表现思想情感、志向抱负的主要载体。

  • 第15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 第16题:

    辛弃疾《摸鱼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词的下片中所用三个典故的涵义,体会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上片描摹花木凋零、春事已尽的自然景象,下片倾诉背弃宫女的内心痛苦与幽怨。然而婉约之中寓含刚健,词作充斥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突然流逝的惋惜怨恨,充满了对昏聩朝廷的愤懑与棒喝,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无限忠诚与担忧。
    词中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在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 第17题: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无疑,豪放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有的轻巧尖新,有的婉丽清畅,有的缠绵婉约,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多样的风格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辛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

  • 第18题:

    论述辛弃疾辛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一、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
    二、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
    三、运用大量的典故。
    四、驾御语言的能力。

  • 第19题:

    单选题
    广告文案可以用平实的手法传播信息,也可以用()来体现高雅、幽默的情趣。
    A

    艺术的手法

    B

    完全真实的事件

    C

    夸大其词的手法

    D

    相声手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辛弃疾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正确答案: 首先,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清人周济曾把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概括为即事叙景。
    其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代表作品为《摸鱼儿》。(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举例论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辛词创造了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转换。(2)“以文为词”将古文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3)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举例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主要倾向?

    正确答案: 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②他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③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包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等。
    ④他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
    ⑤辛弃疾对所承受的一般统治思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批判和违离,构成了他思想的又一个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辛弃疾《摸鱼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词的下片中所用三个典故的涵义,体会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上片描摹花木凋零、春事已尽的自然景象,下片倾诉背弃宫女的内心痛苦与幽怨。然而婉约之中寓含刚健,词作充斥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突然流逝的惋惜怨恨,充满了对昏聩朝廷的愤懑与棒喝,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无限忠诚与担忧。
    词中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在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解析: 暂无解析